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命重在體驗

生命重在體驗

幾天里看完了周國平的《歲月與性情》,越到後來越有放不下的感覺。最大的感動就是它的真實、它的豐富的生命體驗以及它的高品質的心智生活。

正像作者總結的,一個人年輕時,生活信念和生活道路會隨著外在因素髮生較大的影響。在作者身上,重大的影響包括高中畢業時的「棄理從文」、大學期間的精神導師郭世英與大量的文學名著、考研究生的機會以及生活中的情感經歷等。但從根本上說,是得益於從小就擁有的敏感內斂的個性、聰慧的頭腦和專註於內心世界、沉浸於生命之思、生命各年齡段上心靈深處時隱時顯的哲學性追問。因此,儘管經歷坎坷,特別是身處困境時,即思想禁錮特別厲害、信息特別閉塞、個人前途渺茫的情況下,作者仍能較早的形成自己的生活信念,並最終幸福的走在合乎自己天性的生活道路上——以獨立自由的寫作與哲思相結合的心靈之路。在這條路上,作者抱著「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極」、「內心既寧靜又有激情」、「對人生看得很透卻仍充滿理想主義」的生命態度,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因此,雖然作者一再強調自己本質上是羞怯和自卑的,但他仍可以充滿自信的袒露一個真實的自我。真實正是生命的力量和魅力之所在,而真實是建立在誠實而又坦然的內省基礎上的,這種內省又帶上濃郁的哲理色彩,它的基調是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一切試圖還原生命的本真面目,因而讓人感到親切自然,從而真正感動於內心,受到思想上的啟迪。

個體的生命是什麼?是大自然在諸多條件下由偶然機緣所促成的傑作。人類生命更是「萬物之靈」,是無比之珍貴的。可悲的是,這樣的生命卻往往被「物化」「奴化」,不但失卻了本真,甚至徹底丟失了格調,醜化得連一棵植物都不如。

歲月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生命在渾渾噩噩中度過。最可怕的不是逝去了什麼,而是心靈沒有體驗到多少屬於生命本質的東西。生命的體驗當然也包括成功所帶來的欣悅,但如果過分看重社會性的成功,世俗意義上的名利地位等等,一個人勢必看輕或者丟失精神性的追求,那麼他的生命體驗就會貧乏淺薄得多。太強的功利心或者一味貪求安逸的生活狀態,沒有一定的心智生活,都只能使人淪為庸俗的現實主義者,被物質所淹沒。

相反,生命除了體驗愛、美、創造等等以外,又常常是體驗各種苦難的過程。生老病死組成了生命之河,並且布滿了精神暗礁,諸如不公正的待遇、不被理解的孤寂、不如意的婚姻等等。有的人會悲觀厭世,走向虛無主義,還有的人逃避麻木,被環境同化,甘於平庸。只有那些精神鬥士,於苦悶中依然高昂著不屈的頭,不管何種境況,生命依然高貴。在他們那裡,苦難只會豐富生命的體驗,增加生命的光彩。

凡看重精神生活的人,會對平庸的環境懷著本能的警惕心,他們身上的哲學氣質,使他們能夠從小我中跳出來,站在某個高度審視自己,審視時代,審視世界。即使身處苦悶困惑彷徨之中,仍能立足於生命本身,過一種心靈充實的生活。哲學之思越深,越能笑傲人生。

站在一定的哲學高度看待人生遭遇,看重生命的真實體驗,這就是本書給我的最大啟示。正如作者所說:「我是我的生命財富的守財奴,任何一筆收入一旦記到我的帳上,我就決不會把它劃掉。」就拿愛情婚姻來說,一方面作者認為:「婚姻必須是高質量的,真正以愛情為基礎,這是我的絕對要求,我決不能忍受兩人不愛而仍在一起生活。」另一方面,作者也曾一度提倡所謂的「寬鬆婚姻」,這也是基於探索性、愛情、婚姻三者並存相容的可能性。在經歷兩次婚變以後,作者反思了自己的婚愛史,最後承認自己「已成為一個開明的保守主義者」。在這過程中,可貴的是作者對愛的認真態度和對生命慾望、生命感覺的正視態度。

不是嗎,歸根到底,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生命體驗負責,既不是遊戲人生,也不應該過分壓抑自己,更與所謂的道德觀念無關。如果要說到道德,那麼不相愛而仍生活在一起,才是最大的不道德,是對個體生命的不尊重,是人性的真正扭曲。但中國人向來更多考慮其他因素,為了面子、孩子、房子等,寧可委屈自己的內心,勉強湊合。嗚呼!說到底,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充斥了太多的道德說教,太多的關注群體,關注社會秩序,卻太少對於個體生命、對於生命體驗的尊重。無情的抹殺個體生命的尊貴地位,導致很多人不但自己漠視生命的情感體驗,麻木、潦草的過日子,卻還熱衷於對他人的情感生活說三道四,甚至橫加干涉,於是,道貌岸然者有之,偷偷摸摸者有之。而對於那些心如死灰的人,徹底壓抑人性的本能,同樣是可悲的事。

做一個敏感多思的人,過一種趨向於寧靜的生活,尊重生命中每一份獨特的體驗,認真而坦然的走我們的人生之路吧。生命是美好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弦之琴 的精彩文章:

TAG:無弦之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