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貼著民族情懷走的語文教與學——期末考試後的思考

貼著民族情懷走的語文教與學——期末考試後的思考

蘇州高一期末考試閱卷結束後,我仔細地研究了試卷,試卷並不難,但考的知識點雜且多,尤其是命題形式值得肯定,將來的語文考試肯定會比這份試卷更靈活,畢竟這是給高一學生考的,還算是切合高一學生的現狀。考完了,教師不該就此罷手,而更該用這段時間去進行反思,這樣也許才會讓自己看的更明白清楚些。今天我就想說說一些思考。

前段時間,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17版),細讀了之後才能知道將來會怎麼考,它明確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這句話很重要。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這樣闡釋:「立德樹人」體現了「立德」和「樹人」的唯物辯證關係。「立德」強調的是道德養成,「樹人」強調的是能力培養;「立德」是「樹人」的前提,「樹人」是「立德」的目標。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著力培養信念堅定、勇於擔當、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我想基礎教育也該是如此。「立德樹人」其實強調了培養什麼人,而學校和教師需要思考的如何培養人,如果這個觀念不變,還是穿新鞋走老路的話,那後果不堪設想。

再要注意的是對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即「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強調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做準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樣的表述明明白白,考試還是要考,分數還是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將來中學應該是強調職業規劃,並在職業規劃的基礎上開展課程改革,比如校本課程的開設不再是個形式,而是實實在在的對學生能力發展的補充、拓展與優化。我覺得這是很難的一點,因為國家、學校、家長、社會,甚至老師和學生對待高中教育的願景是不一致的,國家想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做到因材施用;學校的出發點是學校發展,目前只有升學率才是最直接明了的指標數據,其他的評價方式很難數據化;家長的出發點是希望孩子考入大學,至於就業、能力發展等並不是暫時考慮的;教師的想法則是所教的學科能不落後於他人,班級的成績能在學校里獨佔鰲頭,基本做不到因材施教;學生則更關注的是自己考了多少分。在如此目標不一致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南轅北轍的現象。

還有就是課標內容上,要求「凸顯思想性、時代性和整體性」等。要求「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等內容;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新成就;更加關注學科內在聯繫及學科間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間的脫節等現象。」這就明確說明了教育是中國的教育,有人一直說教育不能意識形態化,不能政治化,這是沒有道理的,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對自己民族、國家的文化都不能肯定與贊同,對民族與國家沒有擔當,那麼教育的意義何在?凡是聽過金一南教授《從東亞病夫到大國崛起》的講座的人都會贊同這個觀點,中國從貧窮落後發展到現在的全球領先,靠的就是一群有情懷、有擔當、有信念的挽救民族危亡的人,現在我們怎麼能以時代在發展這樣簡單的理由去否定呢?

為什麼要先說這個?因為如果我們還沒有搞明白國家需要教育如何改革,那麼我們的一切努力都可能是高消耗的,甚至是無效的。明白了「培養什麼人」的大前提,才會促進我們去思考「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我們才有可能走對路。

我們回到語文學科上來。

2017年9月,我在揚州參加江蘇省骨幹教師培訓,就有專家給我看了教育部為應對高考改革而邀請了全國專家命制的幾套試卷,知識點還是所學的知識點,但是命題形式的變化非常靈活。比如考查名句默寫,不再是給出一句寫出上句或下句,而是給一個情境,8句名言全部糅合在一個語境里,學生首先要去分析語境,然後推知所要填寫的名句是什麼,這樣的難度不再是記憶就能解決的,還需要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這次考試的名句默寫就做了一個嘗試,最後一題就是考了語境中的默寫,難度雖低,但這種形式已經出現了,這是個方向。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說「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這也許不是危言聳聽,他說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在增加,2017年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量,而是學生要做完的題的體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今年考查的現代文閱讀是李娟的《花臉雀》,長度比以往要長不少,讀完文本的時間自然就長了。

再有就是考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化之間的聯繫。蘇州的語文教學一直強調傳統文化,從初中起就要求學生閱讀經典名著,但學生的掌握似乎不好。比如這次考到了「元白」,「白」是白居易,那麼「元」是誰?好多學生不知道,其實這是個非常簡單的常識性問題,考後我問過的一些學生也表示初中是學過的,但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學生不知道呢?還有就是課內文本閱讀《祝福》的第二題,問祥林嫂和單四嫂子的相同之處?沒有閱讀過《吶喊》的學生是根本沒法回答的。還有就是選擇題中出現不少的對古詩詞的理解,如果學生的閱讀量不夠,對中國古詩詞、文學常識、經典作品不熟悉,那麼這份試卷將是災難性的。

這次作文還算是簡單,如果作文的命題也像2017年全國卷那樣命題的話,我都不敢想像學生會怎麼寫?可能有一大批學生不知如何下筆。

所以這次考試的引導性很強,它在傳遞著考試的信息,對老師和學生都有很大的意義。

考試不需要過分關注分數,而是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考試就是一個考查,檢測你在一個階段里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情況,它應該是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的,不能清楚考試的這個功能,那麼都不是真正的教與學。

在以分數為唯一評價方式的大背景下,「教改必須用高考來撬動,來推動閱讀、寫作的教學。」說白了,就是將來的高考如何考,教師就要轉變思維如何去教,學生轉變思維如何去學。我這話不是唯分數論,因為國家的改革已經明確了大前提,改革後的考試不可能只通過訓練的方式就能獲得分數,分數必須從一個人的素養中來。

接下來如何進行語文教學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其一要強化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不能只是簡單的開設閱讀課,尤其是放羊式的閱讀課,把學生帶到閱覽室,然後就讓他們自由地閱讀,這種方式是最無效的。我覺得學校應該拿出時間來作為閱讀時間,這點很重要,沒有時間一切談閱讀都是徒勞的。然後就是教師如何開設閱讀課,現在其實有很多閱讀實踐比較好的學校,比如南京十三中的做法,以課程基地建設為抓手,開設語文活動實踐課程,舉辦話劇節、明月詩會、夜讀小組、名家講壇、讀書彙報會等活動,制定計劃讓學生統一行動,整體推進,最終完成每學年的閱讀計劃,並進行交流、反饋,實實在在,有效高效。還有就是現在語文教學界探討比較多的,整本書閱讀實踐,定計劃、分階段落實,學生撰寫閱讀心得,先組內交流再班級交流再校內交流,最後按照標準進行成果檢測,並按照完成情況給予相應的學分。期間,教師要開設整本書閱讀指導課,指導學生閱讀方向,尤其是後期精讀的時候,完全是以研究的形式進行,確定一個小方向,實施研究性學習,這樣的效果是很客觀的。

對於課本內的閱讀,我覺得教師要充分運用好教材,既要「教教材」,也要「用教材教」,不能每節課面面俱到,教師要充分備課,對教材中的文本進行整合,制定教學目標。比如教授必修二課本時,《最後的常春藤葉》重點教小說的情節的設置,《說書人》重點教小說的語言特色,《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重點教小說的主旨把握,《林黛玉進賈府》重點教人物形象的塑造,最後可以讓學生結合《祝福》自主分析小說的環境、人物、情節、主旨等,這樣的教學就比較高效了。其實蘇教版的每個模塊都是一個整體,我們不能人為地把它們進行切塊,不能重複教學,教師教的累,學生學的也厭。

當然讀書不必求數量,重要的是質量,好書要多讀幾遍,高中能好好的讀個六七本書,我覺得就夠了。不管怎樣,閱讀已經是不能再忽視的了。別再說什麼應付考試沒時間閱讀,現在孩子不閱讀,根本應付不了考試。

其二是重視寫作教學。寫作之難已是眾人皆知的,至今沒有一個完美的教學系統。不過我覺得寫作有兩個大前提,一是讀書積累,二是寫作模仿。任何寫作都不是無中生有的,只有學生心中有內容可寫,那麼結合所寫內容才能有所感悟與議論。否則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那麼讀書就是第一步,不光要讀,還要做筆記,然後還要去背,梁衡寫過一篇文章叫《背書是寫作的基本功》,他說:「一切只是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語文學習更是如此。」還說:「高明的文章在熟讀前人文章的基礎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詞、借句,還能借氣、借勢,翻出新意。」然後是模仿,矛盾說過:「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曹文軒也說:「模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寫作就是把握寫作的規矩法度,對於學生而言,這個規矩法度哪裡來呢?當然是名家範文里來,不能只是嘴上喊要個性,要創新,如果學生連文章的基本形式都寫不好,如何個性和創新?所以我覺得要模仿,模仿歐亨利的結尾,模仿伯爾小說的「肯定與否定」的推進方式,模仿師坨《說書人》的敘事方式和結尾特點,模仿魯迅《祝福》中對人物的刻畫,模仿史鐵生《我與地壇》中的景物描寫和抒情方式……寫作教學的資源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善於去發現它們,並使用它們。當然,我也要明確說明,學生也不能只是模仿,還要正確地模仿,最後要在模仿上創新,形成自己的寫作特點。

寫作教學中,還要關注學生的隨筆寫作,隨筆的形式靈活,讓學生每周去寫身邊發生的事,抒發下自己的感受,對社會上的時事進行一些評價,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膽去寫。特別要強調的事,不要怕浪費時間,讓學生走進電影院,花點時間去看一場好電影比做題更重要。藝術是需要接觸和熏陶的,不能讓學生做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生。

不過在現在時代里,有一點需要提醒,那就是現在的微閱讀和泛閱讀現象。微信公眾號很流行,它便於人們表達各自的觀點,學生在閱讀時要有取捨,當然這也是一種能力,如果學生能判斷出什麼文章有意義,什麼文章有點強詞奪理,這本身就是一種高大上的能力。泛閱讀就是要抵制功利性閱讀,什麼一天讀懂一本名著,這些都是不靠譜的,讀經典還是紙質的書好,有些讀書軟體說一兩個小時就能讀完一本作品,這絕對是不負責任的。

接下來,我想應該在寫作教學上多下功夫,帶著學生去做相關的積累,相信寫作水平會慢慢提高的。

其三是傳統優秀文化的教學。首要的是立足課本整理相關的常識,並要做適當的拓展,尤其是同類拓展。不能一味地死記硬背,更要給學生講明白為什麼是這樣,比如人名與字的關係,古代官職的設定等,這些在考試中常出現,教師不可能都講過,但學生可以運用學過的方法去判斷,現在缺的就是判斷能力,教師沒有教他們「為什麼是這樣」。再如要講講古詩詞的格律,要不然學生讀古詩詞跟讀天書一樣。文言文要多背誦,多歸納,多整理,不僅要學生把文言翻譯成現代文,還要將現代文翻譯成文言,這樣語感才能培養起來。當然主要的還是教師的教學安排,首先要去講,然後讓學生去整理,沒有一個計劃肯定是不行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去整理,但教師可以做這件事。

其四要說的是不能被現在流行的核心素養嚇住。強調核心素養,不能就完全去抓素養了,而忽視了基礎性的東西。既然有核心素養,那麼就一定有非核心素養,就語文學習而言,非核心素養也同樣重要,餅是要一塊一塊吃的,台階也是要一級一級攀登的,沒有積澱,達不到核心素養的高度。所以,教師不能手高眼低,要從基礎抓起,從字音、字形開始,紮實前進,把之前短板的補回來,這樣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有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比如書寫、卷面、習慣等,估計這些都要在高中階段再去強調。

最後要說的是學生層面的。現在都在說高考得數學者得天下,我們新區語文教研員顧小白老師說,高考得語文者穩天下,此言不虛啊。看看這兩年的高考情況就知道了。所以,學生在對待語文學習上一定要有新的認識,而不是一門學與不學成績都差不多的學科。只有你重視了,才會有理想的成績;更可怕的是如果你的語文理解能力不行,可能在其他學科的考試中讀題都會出現偏差,可要知道現在要求的其他學科也要增加閱讀量了,在哪裡增加,只能在題目上增加了。語文真的是一門基礎與重要的學科,不能大意了。

前兩天讀書,有這麼一句話:「講究語文品質,實質上就是在講究人文品質。」我覺得講究人文品質的前提是講求人的品質。人的品質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對學習也至關重要。學習需要毅力、堅持、吃苦精神和樂觀的心理,還需要抗挫折的能力,這些都是人的品質。這次期末考試,第一場語文考試,高一(8)有一位同學發燒38度多,還在堅持考試,老師讓她回家休息,她不願意,認為這次考試對她很重要,能堅持。當然我不贊同這位同學的做法,生病了就要治療,不能蠻幹,但我也從心裡對這位同學充滿了敬佩之情,這種精神應該是她學習過程中一貫形成的良好的學習品質,絕對不是一時一刻的突發奇想,這樣小孩將來肯定會有一番作為,因為人的品質擺在那裡,將來不管做什麼都能堅持到最後,不會輕易說放棄。

當然我作為一名教師,也應該要有良好的品質,沒有好的品質,我也教不好書,做不好一名合格的教師。

說到底,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語文?想想我們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說,那麼多的巔峰,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傳承,現代、當代又有這麼多大家,我們不學它們學什麼呢?所以我覺得貼著民族情懷走就不會錯,語文教學如此,語文學習也是如此,努力做一個有民族情懷的教師和學生。

說這麼多,算是自己的一次學期結束的反思,讓自己在下面的教學中有所警惕,讓教學越來越完善,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也越來越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守歲月 的精彩文章:

TAG:劉守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