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皖北曾有和巢湖一樣方圓百里的大湖,因黃河改道而徹底消失

皖北曾有和巢湖一樣方圓百里的大湖,因黃河改道而徹底消失

白居易本是河南新鄭人,11歲時因為戰亂遷居到宿州符離縣,在這裡,白居易渡過了14個年頭,白居易與符離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和並稱「符離五子」的符離人劉翕習、張仲遠、張美退、賈握中、賈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溝寺,登武里山,詩酒盤桓,稱盛會焉。白居易泛舟陴湖時寫下「陴湖綠愛白鷗飛,濉水清憐紅鯉肥」。

陴湖在哪裡?宿州符離?宿州北邊是一望無際的良田,根本沒有叫陴湖的地方。不過當你站在徐州宿州之間的206國道往東望,如閔賢集北向東看,你就會發現,東邊田地遠低於國道,落差竟有10米左右!每到夏日暴雨之時,這裡的莊稼就很容易被淹,原來,這裡就是陴湖!

考陴湖,見於史籍約有《水經注》、《魏書》、《新唐書》、《太平寰宇記》、《太平廣記》、《徐州府志》、《銅山縣誌》、《宿州志》、《中國歷史地圖集》等。

據《魏書·地形志》載:「斛城有五丈陂(bei,陂塘、湖泊)、扶(符)離城,西有陴湖。」《銅山縣誌》載:「宿、徐之界有陴湖,周數百里」;明嘉靖《宿州志》載:「牌湖堤唐書注云宿州東北九十里,有隋堤灌田五百頃,顯慶中修復,金史作牌(陴)湖」;《金史·志·卷六》:「宿州,中,防禦。宋符離郡保靜軍節度,隸揚州。國初隸山東西路,大定六年來屬。貞祐三年升為節鎮,軍曰保靜。符離(倚。有諸陽山、汴河、睢水、陴湖。)」;宋代人撰寫的《太平廣記》也有陴湖的故事。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編》載:睢東與陴湖水會上承甾丘縣之陴坡,南北百餘里,東西四十里,東至朝斛亭(今欄杆一帶)。大概就是東到靈璧,西到夾溝山,南臨東林草堂,北依欄杆山。它處在皇藏峪背斜之東和四新林場(老海寺)背斜之西,故名陴湖(《廣雅》:「陴,山崖也。」)。今曹村鎮的曹村古代也是一片汪洋,曹村是宿州最年輕的一個鎮,遠不如所轄的閔賢集、桃山集歷史久遠。

陴湖的滄桑巨變,主要從北宋至元、明兩朝直到清末咸豐4年,計779年間,史志有明文記載的黃河決口達60多次;河南省蘭考《黃河志》則說:公元前「春秋」以來2500年間,黃河大改道26次,決口1500餘次!黃水泛濫終於淤平了陴湖。

黃河決口的記載如清康熙十三、十六、二十、三十九年,河南省境內四次河決,其中第二次(1677年)「宿州大部地區水深數尺,宿民多巢居」;乾隆五十五年,「黃水大溢」,宿州隋堤以北「廬舍盡沒,民多露外巢棲」……十多次黃水挾帶大量泥沙,竟然使明末的季節湖陴湖終於「湖水變桑田」等。如今的老汪湖、康湖、潘湖、鴨湖、路湖、田湖、呂湖等,都是陴湖的縮影。

滄海桑田,陴湖岸邊的先民,逐漸由採集、漁獵為主,向早期農業、畜牧業過度。湖西岸小山口、古台寺(今閔賢村)、南岸華電、濉溪縣石山子、濉溪縣臨渙鎮觀星台、蕭縣玉石溝、靈璧、泗縣等出土的眾多文物,證明8000年前的陴湖文化!尋蹤古陴湖,挖掘古陴湖文化,彰顯古陴湖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現實意義,我們期待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居易 的精彩文章:

此人國內不及李杜,詩集流入日本後,卻被建廟供奉,直接封神!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