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了凡四訓》與「立命之學」

《了凡四訓》與「立命之學」

立命之學

改過之法

和善之方

謙德之效

【袁了凡簡介】袁了凡先生,江蘇省吳江縣人,本名袁黃(1533-1606),初名表,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了凡,後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著名的善書作者。他博學多才,天文、象數、水利、兵政、堪輿、星命等無所不通。他的《了凡四訓》融會道教哲學與儒家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行一時。

《了凡四訓》與「立命之學」

許平

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訓》,是在社會上廣泛流行的一本勸善書。其書顧名思義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和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四篇文章來自袁了凡不同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學」是袁晚年總結人生經驗訓誡兒子的《立命篇》。拜讀之餘,受益匪淺。

「立命」是什麼?立命就是自己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被命運束縛。「立命之學」一文中,袁了凡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驗,現身說法,以論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了凡首先敘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童年棄文學醫,因偶遇異人預言他能夠通達仕途,於是重燃讀書考取功名的想法,之後他的人生境遇與所測算的命運毫釐不差,由此他更加堅信命由天定,終日消極懈怠。後來機緣巧合,他拜訪了雲谷禪師,領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乃知宿命論的錯誤,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而且頗有靈驗。

當初,袁了凡由於父親去世早,母親讓他學醫,既可以養家糊口,又可以懸壺濟世,治病救人。後由高人指點,告訴他讀書為官之路徑,便棄醫求學,一心科舉,且一路順達,高中進士。按理說,這樣的人生已可謂是一帆風順,讓很多同時代的人羨慕,然而袁了凡卻認為這是按部就班,聽天由命的人生,沒有多大價值,甚至感覺到心如死灰,了無生趣。直到遇上雲谷禪師而徹底改變。從此他破執養心、戒妄向真、探內守性、惕厲敬畏、居安思危、自省精進,棄惡向善、修鍊自我,廣種福田。終成一代大家。他那至真至誠的人生之理,可謂玄奧精深,值得我們後人深刻體會,勉勵踐行。

01

掃相破執,明心見性

《金剛經》教人要掃相破執,《六祖壇經》中南宗禪的思想是明心見性。作為一種思想方法,禪宗哲學是引導人去全面整體地把握事物的本質,而非停留在表面。所以佛家讓人要無分別心,不起心動念分別,直視事物的本來面目,將生命回歸本源。

人生在世,唯有死生之事最重要。人生很短,應做個覺者。何必總是苦於「富、貴、功、名、福、祿、壽」那麼多「執」,學會「捨得」、「放下」,一切回歸本心,回歸自然,便可輕鬆前行。

02

戒妄向真,超凡脫俗

妄即妄念。戒妄即沒有妄念,就是常懷真誠之心、清凈之心、恭敬之心。《楞伽經》中說:「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又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意思是人心念的妄想實在是作繭自縛,輾轉成無量無邊煩惱,反而使得原本清凈的心性陷入命運的流轉,為命運所拘。可以說,所謂「死生由命,富貴在天」的思想是宿命的生命虛無論。

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會被生命定數拘束而無法超越,只好聽天由命。唯沒有妄念之人堪稱英雄豪傑,他們是能夠超越命運的。這樣的人古今中外大有人在。

03

探內守性,自求福田

福田,即能生福德之田。六祖慧能早就告訴人們求道德仁義,求功名富貴,求學問的方法。他說:「一切行善修德的福田,都離不開自己的方寸之心;如果從自己的內心去尋覓,所有的感官沒有不相通的。求取由我做主的東西,卻不只是道德與仁義,也可以得到功名與富貴;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價值都能兼而得之,這樣的求,是有益於獲得的探求。」

他還說:「自心是佛,外無一物而能建立」,「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追本溯源,「境由心造,福從心生」。譬如讀書,古人說「讀書多節慨,養氣在吟哦」,我們讀書為學也不是為了他人或為了世俗功利,最本質和關鍵的還是提升自我修養,助益道德人生,以此有益社會眾生。

04

惕厲敬畏,行善修心

惕厲:謹慎戒惕,心存危懼。即時時處處約束自己的言行,對人,對事,對社會,對自然心存敬畏,即使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心中也不起惡念。書中所言,凡是佛教所講的施捨與放生之事袁了凡均一一照做。他在寶坻縣知縣任上,準備了一本冊子,題名為《治心篇》,這是一本時刻檢點自己內心善惡、起心動念的記錄本。

每天早晨升堂,家人便將這本冊子交給衙役,置於袁的案頭之上,每天所行之善,所犯之惡,一絲一毫都記錄在案。每天晚上還要效仿宋代的趙閱道,在自家庭院中設立香案,將一天所做的事情向天帝、鬼神稟報,不敢有絲毫隱瞞。

作為唯物論者,我不相信封建迷信。但了凡修心之精誠,著實讓人感動。常言道:「精誠所致,金石為開」。如此這般堅持多年,了凡的「福田」還真的有了精進。看來,一個人若時時警惕,事事主敬,除惡向善,自然會心生蓮花,祥雲環繞。

05

處上思下,居安思危

袁了凡講:「一個人,即使是命中注定榮華富貴,自己也應做好潦倒、落寞的準備;即使時來運轉、一帆風順,也應做好迎接挫折的準備;即使眼前豐衣足食,也要常有安於窮困的準備;即使時下受人愛戴與尊敬,也要保持謙虛謹慎、如履薄冰的畏懼之心;即使家庭地位高,也應該時常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上;即使能力較強,學問優秀,也要時常把自己看作庸碌、淺陋之人。」

古人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應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明白別人為什麼敬你,你便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便會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孝經.諸侯章》中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06

自省精進,勉勵踐行

袁了凡講:「一定要每天知道自己不對的地方,每天都要改正這些地方;一天不知道錯誤,就會在這一天里安心於自以為是的狀態;一天沒有過失可以改正,就一天沒有進步可言,天下聰明伶俐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德行未修,事業不廣,就在於「因循」兩個字耽擱了他們的一生。

自省是精進的前提。毛澤東同志講「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天下之大,鍾靈毓秀、俊彥星馳。聰慧傑出者代不乏人,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即使是天賦異稟之人,如在人生道路上不去修養德性、拓展學問,得過且過,那麼終究會為時代和社會所拋棄。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身」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正如雲谷禪師所說:「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人的一生,要能成就「千金之身」一定要積德、包容、和諧友愛,一定要愛惜精神。我覺得,這個精神就是不懈修鍊品行,延展格局,提升境界。正如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所講的「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

END

轉載請註明原作者和出處

更多往期閱讀請關注方略書院公眾號!

喜歡請點贊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略書院 的精彩文章:

相由心生 境由心造 禍福己求

TAG:方略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