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悟《道德經》中的智慧人生
首先老子給我們講什麼是道呢?道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萬物運行的規律,在基礎哲學中我們了解,規律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的發展而不能過分的勉強,這樣就是很不規律的事。這個道有時候很難說清楚,可是卻是一直存在的需要我們去深刻的揣摩和體會。
再說下怎麼運用規律呢?過猶不及,物極必反,老子講的就是要我們適度分寸的去做事。道德經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所以人不該越過事物的發展規律強行給一個人類製造的規則,這樣就不自然了,不自然也就容易失去分寸。
老子主張致虛極,致虛守靜,復歸其根,人總是在塵世里經歷過起起落落之後才覺純粹的可愛和無敵,正因為純粹才不會為外界所動,也只因為又復歸本源,就像極了嬰兒的單純,嬰兒睡覺時候就是睡覺,吃飯時候就是吃飯,真的是很合乎自然和道啊,所以嬰兒才能無憂無慮沒有煩惱。時常問一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那麼有什麼辦法呢?老子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主張無為而治,則無所不為。
老子提出的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感覺更像是在說人與人直接的關係應該如何處理,人與世界的關係應該如何處理。我們作為宇宙中茫茫一份子,很微妙小巧,不能主宰整個規律發展,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化為萬物宇宙的一員,看山時候自己是山,看水時候自己是水,也就更能體會與萬物之間的聯繫,從我的感覺來說,這更像是我們經常說的感同身受吧,移情到事物的本身,去感受去體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是沒有分別之心的,就像天地萬物看什麼都一樣。書中又說杜絕所謂的聖賢和智慧,人民可獲利百倍。杜絕所謂的仁義,人民自然會回復到孝慈的天性,杜絕機巧功利,自然沒有盜賊。可見這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基礎之上的。在這個基礎上,要求人民吃飽喝足筋骨壯,不要有非分之想。統治者也不要用機心智慧去控制人民,人民就會自然而然的統治自己,聽起來是很美好的一種理想,如果偶爾出現了人之初,性不是很善良的情況,那就需要一定的主觀能動去幫助人民肅清這些不好的影響。
天人合一,人依靠地來生存,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多麼圓融美好的一種景象啊。是出世務虛的一種美好境界。讓人神往,對我們普通人的意義是什麼?就像我們常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啊,理想雖好,可是實踐起來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也正是因為理想如此,人類才會現實的發展到現在的社會,人的主觀能動性總是戰勝了客觀物質條件,創造一種屬於人類理想中的世界。知行合一,把道理融化於自然萬物,以此觀察自然萬物人事情懷,並運用知識去認識去實踐才是道。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無為而不爭,別人也不會跟他爭鬥,謙虛低調的處理事情,能夠不給別人不舒服的感覺,這也不是主張大家什麼都不必做,只是要心懷謙虛,待時而動,避免不必要的爭鬥罷了。
無為而治是需要一定範圍和條件的,自給自足不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得就足夠了,這樣的生活或許大家都是很嚮往的,可是歷史發展來看,由於自然有時候也開開玩笑,收成不好,怎辦?沒有就去搶別人的吧。於是打架出現了,他們也想無為而治的吧,誰願意打架呢?為了生存而已。就像動物世界裡面黑猩猩爭鬥搶地盤,沒有老婆搶一個老婆來,不去爭也就只好乾瞪眼,很明顯黑猩猩沒有經過道理的洗滌,自然會去搶,而從遙遠的人類社會未開化的時候也已經形成這樣的傳統,為著生活資料去爭取,完全的無為是有些很不現實的,
在如今現實的意義是什麼?就是求而不得,過分的貪慾和物質追求,如果不在能力範圍之內,還是清心寡欲一些的好,這樣就容易知足而常樂。
當然在物質還算充足,人人都吃喝不愁的階段,可是適當去反哺精神需求。這是很應該的,避免誤入瘋狂追求物質的漩渦之中去。讓我們的心境能在浮華之中的得到片刻安寧,能在一個恰當好處的分寸之中,也就是合乎道理的,合乎自然規律的,總而言之,理想美好,天人合一的與自然相處,恰當的運用自然的好處,治理自然的不好之處,正是自然之規律。
人應該如何處事呢?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很多東西用起來才能發揮他的價值,物體本身或許是沒有價值的,很多東西你看起來很空,就像房子,就因為空,才有價值。我們正是用它的空作為我們的用處。
所以,我們應該充分理解這個物品的用處,才能發揮最大的用處。雖然物體五光十色,美不勝收,然而過猶不及,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太過於追名逐利反而容易迷失自己。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啊,你要知足。
曲折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正是以謙虛才能充盈自己就像是有名的空杯理論,少就得到了滿足,太多了反而把感受給填滿不知道哪個感受才是正確的,想像一下,小時候物質貧乏的時候,一個小玩具就能開心一個童年,長大了卻喜歡很多很多奢侈品才能滿足自己,等到買來真的就開心嗎?也還有空虛,因為下一季的新品永遠是最好的,永遠停留在追求中,而對於買到的心頭好,只是陳列在那當作喜歡的一個標籤罷了。
你不去刻意追求,也就沒有刻意追求的心累,不去爭鬥,也就沒有心機計算的疲勞。
正如老子又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去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就過分追求名利就是不知自己的根本底細,不知道根本而去追逐就是隨大流。這樣是很不明智的事情,在能力卓越的人哪裡叫順其自然,而在能力不及的人那裡則是過猶不及。
勝人者有力,而自勝者強。不必去刻意攀比別人,等你一步一步戰勝自己的時候,也就能夠水到渠成了,什麼是那個渠道呢,就是你一步步走過來的路啊。
根據我自己的理解,這樣記錄下來。
講了如何做事做人?
那麼成功要有什麼條件嗎?老子有這樣的話,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同理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理很簡單,卻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去做的,老子說,我的言行很簡單,也很容易實行。的確很多事情入門都是相當的簡單,可是做好的卻仍然是少數人。
如果有始有終,那應該都是成功了,其實從字面來看也是如此,有始終,也就是到達目的地了,不也就成了么。
老子通篇充滿辯證唯物的思想,仔細一想也可以說通篇又是老子的唯心主義論。完全的道法自然,又像極了完全的唯心主義。辯證來看,就是常說的既要尊重物質的客觀規律,又要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合理利用自然愛護自然,這是一個度和分寸的問題。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對於自然大道,過度利用就是破壞,恰當利用就是物有所值;就跟人追求財富一樣,恰好的物質讓你悠閑輕鬆,過度的陷入物質追求則勞神費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然後又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這不僅是道的規律,豈不也真是我們人類發展的規律所在嗎?
生出來是無知無為的小嬰兒模樣,純粹而自然,待到成年有五色五音五味雜陳在人生,等到老年又復歸於嬰兒心態,恍恍惚惚回歸到嬰兒的初始狀態,從自然萬物化生而來,又復歸自然大道而去。
道德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有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很多時候,不一定非要講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然而只要是符合道,符合德的精神,就是正確的。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的智慧圓融通達,不是一時能夠完全領會的,對於我們普通人的啟示,大概就是如何在生活之中的一些做事態度,和做人的方法。雖然很多有理想的味道,也是很好的一種啟迪。於我們普羅大眾來說,能在讀書之外思考,或許正是一種進步;能在工作生活之餘,讀讀經典智慧,感悟一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的高空遠眺之心境,足矣。
酒逢知己千杯少,歡迎關注醉心江湖公眾號


TAG:不如寫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