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生都在與平凡為敵,是中國人最大的痛苦之一?

一生都在與平凡為敵,是中國人最大的痛苦之一?

那天一個博士媽媽說「剛參加完一個聚會,心裡拔涼拔涼的」,還以為她參加了什麼可怕的派對,詢問得知就是一群媽媽好友們的聚會,知所以內心拔涼,源自這些媽媽們的孩子的「能力」讓我們這位博士媽媽有些不知所措,整場聚會就在埋頭海塞,耳邊飄著「我兒子鋼琴過了XX級別,我女兒英語考了XX,剛剛我們考上了XX的高級訓練營,這個寒假我們要出國演出了......」

今天的中國,有個很可怕的現象: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A的女兒畫畫得了獎,B的兒子書法被展覽,C的孩子能用外語交流,全都要曬到朋友圈,都是360度無死角的完美。

這些孩子不僅活在朋友圈,更活在生活圈,父母提到孩子就滔滔不絕,孩子有了「三道杠」要宣傳,甚至有的孩子鋼琴考級結果還沒有出來,家長就對外說孩子「鋼琴八級」了。

家長總能在孩子身上找到「發光點」,如果孩子成績好,就大吹特吹;成績一般,就吹有天賦;沒有天賦,則吹身體好,如,「這孩子一餐可以吃兩碗飯,從來不生病」;如果連這個也沒得炫耀,還能說「這孩子聽話,打他也不哭」……

許多父母,內心的自尊感特別低,需要靠外界的認可、羨慕來給自己增加一些自尊感,他們自身無法獲得,於是就把這種期望值強加到孩子身上。

可孩子卻分不出真假,聽到讚美和鼓勵,就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看到了最真實的世界。孩子永遠會跟著掌聲走,但掌聲多了就會偏離航道,所認知的世界也停留在兒童階段,與成年的世界格格不入。

《悟空傳》里的一句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以為這天地都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現自己錯的時候,他便開始長大。」

所謂成長,就是一個發現並接受「自己很平凡」的過程——終於明白自己能力有限,開始接受自己的普通和渺小。

作家聞敬講過一段自己的故事:有一天,吃飯的時候,兒子突然對她說:「媽媽,你應該有更好的發展。」聞敬問兒子:「怎麼發展?」兒子說:「去競爭副局長吧。」聞敬不由得感嘆了一句:「原來我們在望子成龍的同時,孩子也在望母成鳳。」很多對生活不太滿意的年輕人,都常常抱怨自己有個不爭氣的爸媽。

作家梁曉聲受邀到某大學舉辦講座,與學子交流時,一男生語出驚人:「如果30歲以前,最遲35歲以前,我還不能脫離平凡,那我就自殺。」梁曉聲問:「那什麼是不平凡呢?」「要有一定社會地位,要有一筆數目可觀的錢,或者掌握一定的權力……」

後來,梁曉聲接待一美國朋友時。朋友問:「你們中國人心裡好像都暗怕著什麼,那是什麼?」梁曉聲答:「怕一種平凡的東西。」朋友追問:「究竟是什麼?」梁曉聲說:「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朋友無比驚訝:「太不可理解了,我們大多數美國人都挺願意做平凡人,過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你們真的認為平凡不好到應該與可怕的東西歸在一起么?」可不是嗎?我們不怕死,只怕平凡。

很多中國人,一生都在與平凡為敵。

我們,痛恨那個不成功的自己。

我們,抱怨那個不成功的孩子。

我們,埋怨那個不成功的父母。

從小到大,我們就這樣被教育要做一個不甘平凡的人中龍鳳。所以我們對自己的期望都很高,當我們無法完成自己的期望時,就把期望加註到了孩子和父母身上。

但我們忘記或忽略了一點:一個人的人生,大概率是平凡的。統計學有個規律叫遍歷性,意思就是說你看看周圍所有人的命運,就可以推知你自己未來的n種可能,世界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9%的人有小成,1%的人能大成。

所以,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走向平凡,就是我們最終的結局。就像古語所說:「幼有神童之譽,少懷大志,長而無聞,終乃與草木同朽。」我們這麼努力,不過是為了成為一個普通人。總有一天,我會變成那個看著女兒盪鞦韆的父親,你會變成默默疊著襯衣想著從前的女人,早晚而已。

讓孩子過普通人的生活

李澤鉅和李澤鍇上學時,許多孩子都是車接車送,滿身名牌,可他們卻經常和爸爸一起擠電車上下學。

以至於兩個孩子悶悶不樂地問父親:「為什麼別的同學都有私家車專程接送,而您卻不讓家裡的司機接送我們呢?」

李嘉誠笑著解釋:「在電車、巴士上,你們能見到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能夠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社會;而坐在私家車裡,你什麼都看不到,什麼也不會懂得。」

海明威從小在打獵、釣魚、在森林和湖泊中露營度過,因此他才能寫出《老人與海》這樣偉大的作品;沈從文認為自己只是在江邊打赤腳長大的農民,所以他才能寫出充滿鄉土氣息的《邊城》。

讓孩子過普通人的生活,去經歷人生百味,去觀察世間百態,才是父母最好的饋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新聞 的精彩文章:

金秀風水:晚年好運連連的八字

TAG:搜狐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