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醬草——性味:辛、苦,涼;入肝、胃、大腸經。功效:清熱解毒,祛痰排膿
每日一葯
敗醬草 bai jiang cao
【別名】
澤敗、鹿醬、苦菜、野苦菜
【產地】
江蘇、浙江、湖北、安徽。
【性味】
辛、苦,涼。
【歸經】
入肝、胃、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痰排膿。
【主治】
腸癰,肺癰,痢疾,產後瘀血腹痛,癰腫疔瘡。
中藥對比
敗醬草別名澤敗。性味:辛、苦,涼;入肝、胃、大腸經。功效:清熱解毒,祛痰排膿。主治:腸癰,肺癰,痢疾,產後瘀血腹痛,癰腫疔瘡。
魚腥草別名臭菜。性味:辛,微寒;歸肺經。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主治: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
敗醬草和魚腥草 共性為:二葯清熱解毒消癰,內癰、外癰均治,而長於治內癰。差異為:敗醬草消癰排膿之力較強,為治腸癰腹痛的首選物,也可用治肺癰咳吐膿血,還能祛瘀止痛,治產後瘀阻腹痛等;魚腥草入肺經,清解肺熱用佳,且為治肺癰的要葯,並能利尿通淋、清熱止痢,又可用治濕熱淋證、濕熱瀉痢。
性狀鑒別
白花敗醬的乾燥全株,長短不等;根莖有節,上生須狀細根。莖圓柱形,外表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縱向紋理,被有粗毛。質脆,易拆斷,斷面中空,白色。葉多皺縮、破碎,或已脫落。全株有陳腐的豆醬氣,味苦。以乾燥、葉多、氣濃、無泥沙雜草者為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2~4兩)。外用:搗敷。
使用禁忌
脾胃虛弱者慎用。
現代研究
敗醬草含白花敗醬甙(villoside)、莫羅忍冬甙(morroniside)、番木鱉甙(loganin) 等。
黃花龍芽根、根莖含齊墩果酸,常青藤皂苷元及它們各自的糖苷。敗醬皂苷(Patrinoside)C、D、C1、D1,黃花敗醬皂苷(Scabioside) A、B、C、D、E、F、G;敗醬烯(Patrinene)、異敗醬烯等。
根尚含東莨菪素、馬粟樹皮素等,又含α-古芸烯等揮髮油。
白花敗醬含揮髮油、黑芥子苷(Sinigrin)、莫羅忍冬苷(Morroniside)、番木鱉苷、白花敗醬苷(Villoside)等。
藥理作用
黃花龍芽有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肝功能作用。
揮髮油有鎮靜、催眠作用。
體外試驗,黃花龍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敗醬可抑制人宮頸癌細胞。
黃花龍芽可升高小鼠白細胞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莫羅忍冬苷有苦味健胃作用。
中藥附方
1、治產後腹痛如錐刺者:敗醬草五兩,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2、治赤眼、障痛並胬肉攀睛:敗醬一握,荊芥、草決明、木賊草各二錢,白蒺藜一錢五分。水煎服。(《碩虎齋省醫語》)
3、治癰疽腫毒,無論已潰未潰:鮮敗醬草四兩,地瓜酒四兩。開水適量沖燉服。將渣搗爛,冬蜜調敷患處。
4、治吐血:敗醬草煎湯服。
5、治赤白痢疾:鮮敗醬草二兩,冰糖五錢。開水燉服。


TAG:清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