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題墓辭的國學大師馬一浮

自題墓辭的國學大師馬一浮

一般來說,中國人是忌諱談死的。這從孔子的「子不語怪力亂神」以及「未知生焉知死」就能看出。但是也不盡然,歷史上總有那麼一小撮人,因為智慧超群,故能逆流而上、一反傳統,向死而生。馬一浮就是其中一位。

——題記

馬一浮先生自稱是一個「不祥之人」,「一生少福澤」。他11歲喪母,19歲喪父,20歲喪妻。期間,二姐、三姐又相繼早逝。直至耄耋之年仍喪事不斷,一生可謂痛矣。但馬一浮先生不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師巨匠,他能夠將生命融入學問,進而練就了一副曠達、洒脫、從容、淡定的胸懷,以至於勘破生死。

馬一浮先生早年喪妻之後,不斷有人前來提親,勸他續弦,但馬一浮先生誓不再娶。無奈之下親朋好友又建議他領養一個兒子,以便老來能有人養老送終,結果馬一浮一一婉謝。他說,孔子的傳人不是曲阜的衍聖公,而是濂、洛、關、閩(指宋儒周敦頤、二程、張載、朱熹)。又說:「他日青山埋骨後,白雲無儘是兒孫。」如此曠達,實在令人嘆服。

馬一浮先生精研佛法,對生死看得很淡。他常說:「道家講修鍊,對延年益壽確有好處,但終不能長生不死。」馬一浮認為,死亡並不可怕,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l958年,76歲的馬一浮在杭州拱墅區半山鎮馬鈴山自家祖墳——「會稽馬氏先塋」(這裡葬有馬一浮的父母等六具棺木)旁邊為自己建了一座生壙,為的是死後能和父母葬在一起。

1957年5月,周恩來陪蘇聯元首福羅希洛夫拜訪馬一浮,左一為省長沙文漢,左二周恩來,左三蔣國榜

所謂生壙就是生前預造的墳墓。馬一浮人還未死卻已為自己建好了墳墓,足見其「向死而生」態度之堅決。不僅如此,他還在自己的這座生壙前立了一塊墓碑並撰寫了一篇碑文——《自題墓辭》:「孰宴息此山陬兮?謂其人曰馬一浮。老而安其煢獨兮,將無欲以忘憂。學未足以名家兮,或儒墨之同流。道不可謂苟悅兮,生不可以幸求。從吾好而遠俗兮,思窮玄以極幽。雖篤志而寡聞兮,固沒赤而怨尤。惟適性以盡命兮,如久客之歸休。委形而去兮,乘化而游。蟬蛻於茲址兮,依先人之故丘。身與名其俱泯兮,又何有夫去留。」雖然只有短短127字,但卻簡潔地記述了自己一生的理想追求,客觀地評價了自己的學術思想。在這篇碑文中馬一浮先生將死亡比作蟬蛻了一層殼,人的魂魄仍悠遊於太虛,作逍遙之游。至於所謂名利等也將隨之泯滅,有什麼值得留戀呢?

60年代 馬一浮在杭州西湖公園

1967年2月,馬一浮先生病危時在床邊枕上,以欹斜筆跡,費力地寫下最後一首詩《擬告別諸親友》:「乘化吾安適,虛空任所之。形神隨聚散,視聽總希夷。漚滅全歸海,花開正滿枝。臨崖揮手罷,落日下崦嵫。」這首詩自始自終都充滿著一種樂觀的情緒,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宇宙觀、人生觀、生死觀。全詩意境曠達、洒脫,充分表達了詩人對生與死的必然和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的徹底了悟。只有馬一浮這樣的哲人才有如此博大、恢宏的胸懷,能理智、冷靜、從容地去面對生死。

馬一浮《自題墓辭》刻石拓片

「漚滅全歸海,花開正滿枝。臨崖揮手罷,落日下崦嵫。」誦其詩,念其人,不禁泫然。需要說明的是,儘管馬一浮先生生前有交代,欲葬於馬鈴山先塋之側自己生前營建的生壙里,但由於種種原因終不能實現他生前的心愿。

馬一浮先生一生雖罹遭磨難,但他能窮理盡性、逢苦不憂,於佛法他不僅自證自悟,而且能堅持踐行一以貫之,終以85歲高齡榮歸道山,被世人傳為佳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國大師 的精彩文章:

台靜農:被遺忘的一代大家

TAG:民國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