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從橘井泉香等三則故事看道醫文化!

從橘井泉香等三則故事看道醫文化!

道教醫學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做出過很大貢獻,在中華傳統醫學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為宗教與科學互動的產物,道教醫學在與傳統醫學相互交融的過程中,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特殊的醫學體系。歷代精通醫術的道教名士,在道教史和醫學史中都享有盛譽,其中董奉、葛洪、鮑姑、陶弘景、楊上善、王冰、孫思邈、王懷隱、馬志、崔嘉彥、劉完素、趙宜真等人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他們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醫學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典故,如「杏林春暖」、「懸壺濟世」、「橘井泉香」等,都與道教醫學家有關,現簡述如下:

杏林春暖

「杏林」一詞是中醫界常用的辭彙,醫家常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董奉,福州人,有很高的道術和醫技,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據《三國志·士燮傳》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惡病昏迷三天,董奉用自製的藥丸一粒,塞入士燮口中,灌入少許水,捧其頭搖之,士燮便神奇地睜開了眼睛,手腳也能動彈了,「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可見董奉醫術的高明。

董奉最有影響的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神仙傳》卷十記載,董奉「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珠,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珠,郁然成林。」董奉長期隱居在廬山南麓,為山民診病療疾,從不索取酬金,治好一個重病人,就讓病人在山上栽五棵杏樹;治好一個輕病人,只須栽一棵,鄉親們聞訊前來求治,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

幾年後,廬山杏林多達十餘萬珠,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來濟貧,一年就救助了兩萬餘人。董奉行醫濟世,品德高尚,百姓敬仰。他逝世後,百姓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還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等,以資紀念。杏林一詞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話來讚美像董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醫德的醫生。

懸壺濟世

與杏林一詞相仿,「懸壺」也是中醫的專用名詞,典出《後漢書》,與道醫壺公有關。現在世上流傳的《召軍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等二十餘卷,都出自於壺公之手。

壺公是東漢時期一位賣葯的老人,精通道術,善於用符治病,他常在街頭懸掛著一個壺賣葯,「葯不二價」、「治病皆愈」,故後世稱行醫為「懸壺」。這一典故流傳甚廣,至今人們在日常語言中還有「你葫蘆里賣的什麼葯」這樣的口語。

橘井泉香

典故「橘井泉香」,也與道醫有關。這個典故說的是西漢時期湖南一位叫蘇耽的道人,身懷絕技,對母親極為孝順,後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他囑咐母親說:「明年有病疫流行,到時你用井中的泉水泡橘葉來治。」

第二年果然發生了大規模的疫情,他母親便用井中泉水泡橘葉救治鄉鄰,救人無數,傳為佳話。「橘井泉香」典出《蘇耽傳》,清代閩人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將其收入《醫術名流列傳》,流傳甚廣。至今湖南郴州東北郊蘇仙嶺上的蘇仙觀、飛升石、鹿洞,以及市內第一中學內的杼井,都是紀念蘇仙的遺迹。

「橘井泉香」一詞與「杏林春暖」、「懸壺濟世」一樣,在中醫學界膾炙人口。過去醫家常常以「橘井」一詞或橘、杏並用來為醫書取名,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道醫典故反映了道教醫學在中華傳統醫學文化史上的精深博大、深刻影響和不容忽視的歷史地位。

尋道,問道,得道。一路上有阿光老師陪你,懂你!

尋道路上有尋道,尋道陪你去尋道!關注尋道,早日成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道 的精彩文章:

從崆峒山來到武當山,三一道長口傳心授祝由術!

TAG: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