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信奉無神論會導致人行事不擇手段嗎

信奉無神論會導致人行事不擇手段嗎

信奉無神論會導致人行事不擇手段嗎

道德,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道德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範和準則的東西。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麵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

很多人認為,道德是人的信仰帶來的,因而有神論者更加講求道德。有神論者將善惡依託於神的約束,比如著名的《摩西十戒》裡面包括「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他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由此帶來一個話題,信奉無神論,會導致慾望無限放大,會失去道德,甚至成為一個為達目的不折手段的人嗎?

信奉無神論會導致人行事不擇手段嗎

實際上,這只是一種「無神論等於人慾橫流」的誤解。中國古代的樸素無神論,儒家學說對此有明確的回答。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一種無神論道德的出發點。我的東西被偷了會痛苦,所以我不能偷別人的東西。我挨到侮罵會憤怒,所以我不應該侮罵別人。以此類推,並不需要有神明示人類不能做這些事情,而是以自己的主觀感受為道德的標準。《大學》將此系統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翻譯過來就是:大學教人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在這段描述里,人自身的德性德性不需要由神來定義。人類靠自己能理解什麼是善,也能做到善行,行善止惡也不是為了交換神的獎懲。到了明代,王陽明提倡「致良知「,更是把樸素無神論道德發揮到了頂點。良知可以理解為有關良心的知識: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一個人要努力去認識在社會生活中何為善,何為惡,但並不需要神來告之。

因此看,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不少反例,比如希特勒就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得到新教和天主教的支持,很多教會的領袖都站在納粹政權的一邊。德國新教的主教路德維希鼎力支持希特勒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東條英機是虔誠的佛教徒,侵華日軍絕大多數都是佛教徒和神道教徒。因此,某種程度上,道德真正的基礎是一種社會規範,和是否是有神論者並沒有太大關係。

信奉無神論會導致人行事不擇手段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之輕 的精彩文章:

人工神經突觸獲重大突破,超級大腦的誕生不再是夢想

TAG:存在之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