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斬龍坳傳說所隱藏的歷史真相

斬龍坳傳說所隱藏的歷史真相

(寨市風景 聶德榮 攝)

【讀史隨筆】

斬龍坳傳說所隱藏的歷史真相

斬龍坳的傳說在今寨市苗族侗族鄉與原黨坪苗族鄉都有流傳,我在這兩地工作的時間較長,對當地的這個傳說故事比較熟悉。

那時,每當有人給我講起斬龍坳的傳說時,講故事的人總是娓娓道來,而我卻一定要耐心地聽完,這是出於對講故事人的一種尊重,但內心裡總是不以為然,總覺得這個故事裡有太多的神話色彩,甚至認為有點荒誕不經。既然是神話,就有「美不美故鄉水」「誰不說俺家鄉好」的自我誇獎之嫌,編造神話故事的古人也許是出於對家鄉的熱愛,更想說明他們家鄉如何了得,如何「人傑地靈」。在民間,有很多自然物體,不管是長得奇特的,也不管是長得平庸的,被賦予各種傳奇故事的不勝枚舉。我想,斬龍坳的傳說也應是出於這一種。

後來,我經不起斬龍坳故事故事經常有人在我耳邊聒噪,決定查一查縣誌,想探究其真實原委。我查的縣誌是清同治年間的版本。綏寧縣誌在古代共有三個版本,即康熙版綏寧縣誌、乾隆版綏寧縣誌、同治版綏寧縣誌。因當時手頭資料有限,只找到了當時由湖南日報出版社影印的同治版綏寧縣誌。按說,同治版綏寧縣誌是對前面兩個版本的「採訪核訂,增補缺佚」,應比前兩個版本史料更為詳實,全縣境內稍有名氣或特點的山川河流及古迹都有記載,但對這座離縣城(古稱在市,今稱寨市)僅十里地的斬龍坳卻沒有收錄其中。

前兩年,我陸續收到了關於斬龍坳傳說的兩個整理好的文本,一個是寨市張傳棟老先生整理出來的,收入《綏寧民間故事》,名為《斬龍坳傳奇》,是斬龍坳傳說在寨市區域內民間的一種比較正統的說法;一個是黨坪動雷陳明才老先生整個出來的,收入資料文本《神奇的米水江》,名為《岷水江為何變成了米水江》、《米水江的來歷》(三篇文章後有附文),是斬龍坳傳說在黨坪區域內民間的兩種不同的版本。比較這三個版本,陳明才整理的其中一種與張傳棟整理的大同小異,都是因風水原因,都是因無意中射出來一支箭,一個射到了京城大殿而驚動了皇帝,皇帝令人斬斷龍脈,扼殺即將出世的一個新皇帝,以免與自己爭奪天下;一個是射到了天上驚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把即將出世的皇帝變轉變成了民間美女,因未出世的皇帝就變成了美女峰,至今依然留在白寨。總之,這裡就是出不了皇帝,怪就只能怪風水被毀掉了。陳明才收集整理的另一種說法,直接把斬龍坳中的龍稱為孽龍,常常興風作浪,殘害百姓,因此百姓要斬除禍根,以保一方平安,把毀壞風水斬斷龍脈說成是與孽龍的鬥智斗勇。

這又激發了我在史籍中尋找斬龍坳的興趣,再次查找時,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在《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二》(清朝初年顧祖禹獨撰的一部巨型歷史地理著作。被譽為"千古絕作"、"海內奇書"。)有關綏寧縣記載中找到了,其記載為:「斬龍坳山,在縣東十里。上有土堆五,一大四小,狀如龍爪。」這裡的問題又來了,這段文中說是在「斬龍坳山,在縣東十里。」而民間公認的斬龍坳在縣治(在市)以北稍微偏西的白寨村,方向不對,是不是有兩個斬龍坳呢?我仔細閱讀了此書卷八十二關於綏寧的記載,發現其中有一條記載也有明顯的錯誤,即:「綏寧廢城,縣東北二十里。本武陽寨,宋熙寧六年置,紹興十一年移綏寧縣治武陽寨,二十五年復還舊治。今仍名武陽寨,為戍守處。」綏寧廢城武陽寨,經多種地方史籍證實為今李熙橋鎮蘇家洲(今蘇州村)。而「綏寧廢城,縣東北二十里。」這句話的方向倒是正確的,即李熙鎮位於縣城(在市)的東北方,其明顯錯誤在於距離,縣城(在市)到李熙蘇家洲一百四十里(同治版綏寧縣誌記載)。那是不是《讀史方輿紀要》對斬龍坳記載同樣有誤?

我近日在讀明朝綏寧知縣包汝楫筆記《南中紀聞》時,才確認《讀史方輿紀要》對斬龍坳記載確實有誤,斬龍坳只有一個,原名為龍爪坳,位於現寨市苗族侗族鄉的白寨村與下寨村搭界的地方。然而,讓我感到震驚的是,《南中紀聞》關於斬龍坳的記載,與現民間的傳說大相徑庭。如果現在民間斬龍坳的傳說是一個被神化了的故事,那麼包汝楫在《南中紀聞》中的記錄,則是揭露了一段真實的綏寧苗族鬥爭史。

我們先來看看包汝楫《南中紀聞》中關於斬龍坳的記錄:「綏寧在市裡五甲,地名龍爪坳。山坡形似龍爪,故云。居民楊姓者,葬祖坳上,家多瑞徵。楊某岸容,修髯長過於腹,人呼為楊長須。一日游京師,為邏卒所獲,舉朝異其狀,竟抵於辟。復敕有司發其冢,掘斷土脈,是時坡流紅水,腥膻似血。洪江一帶,三百餘里,江水盡赤,越七日而復。今改呼斬龍坳。余觀其地甚淺薄,非興王鍾祥之所,縱使他日舉事,不過陳友諒、張士誠輩,祗為英主驅除耳。」

為了讓更多的讀者理解這段古文,我在這裡作一個參考解釋:綏寧在市裡(現寨市苗族侗族鄉境內一部分)五里(今白寨村境內),有一個地名叫龍爪坳的地方。那此有一個山坡的形狀像龍爪,因此得名龍爪坳。這一帶有一楊姓居民,將祖墳葬在山坳上後,家裡出現了很多吉祥的徵兆。其後代楊某長得象河岸的楊柳一樣飄逸,容貌不凡,他的鬍鬚很長過了腹部,人們稱他為楊長須。一天他到京城遊玩,被巡邏的士兵拿住,滿朝官員對他的相貌感到很奇特,竟然把他給殺掉。皇帝又命有關部門挖開他家的祖墳,掘斷了山坡的地脈,那時坡上流出了紅水,腥而膻的味道像血一樣。從這裡到洪江,三百多里,河水全部是紅色的,過了七天後河水才恢復變清。現在龍爪坳改稱為斬龍坳。我看了現場,這裡的地脈很淺薄,不是出帝王的福地,即便使將來楊姓祖墳的後裔起事造反,也不過如同陳友諒、張士誠之流一樣,只不過被英名的君主所剷除。

據清同治版《綏寧縣誌·職官·知縣》記載:「包汝楫,淅江舉人,天啟五年任,寬淳和平,綏猶思慕。」包汝楫在《南中紀聞》記載:「余令綏五年,強半常辰、寶武間。」也就是說他在綏寧任知縣時間為五年,即1625年至1630年,包汝楫在綏寧為官時官聲還是很好的。包汝楫在這段話中道出了一個歷史真相。原來龍斬坳為當地人楊姓的墓地,因為綏寧為苗疆要地,為當時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土著政權所盤踞,從宋朝開始才真正納入中央政權的統治之下。此後,古徽州之地,也就是後來的綏寧縣境內,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傳統大族,即以楊姓為表代的「飛山蠻」後裔經常起來反抗朝廷的統治,所以被朝廷列為「反地」,嚴加控管。因此,此區域內出了異人異相就成為皇家忌諱,楊某的異相不但招來了自身的殺身之禍,還連累了家裡的祖墳也被挖開,地脈被斬斷。

包汝楫在上文中,雖然實事求是地將歷史的真實記錄了下來,但我認為這可能不是歷史真相的全部。如楊某「一日游京師,為邏卒所獲」,楊某為什麼要到京城裡去,僅僅是為了去遊玩閑逛嗎?肯定不是。北宋都城在今開封,南宋時在今杭州,元朝時在今北京,明朝初在今南京,後移都北京。綏寧與京城相距都遙遠,去一趟至少要半年的時間。包汝楫到綏寧上任時,從北京出發,到達綏寧的時間就有三個多月。那時,綏寧人的進京之路千里迢迢,路阻且長,不是說「游」就能隨隨便便去游的,需要有一定的財力和體力作支撐。因此,我覺得包汝楫在此文中還有不便徹底說明的歷史真相,比如,楊某所處的年代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楊某在京城被殺其真實的歷史事件是什麼?看來,包汝楫是在為朝廷政權某些方面的所作所為欲蓋彌彰,不過也為後人留下了歷史真相的線索。

要搞清楚這個原因,我們還得從湘西南的「飛山蠻」楊姓家族與朝廷交往說起。

《宋史·誠徽州傳》記載:

(1)誠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楊氏居之,號十峒首領,以其族姓散掌州峒。

(2)太平興國四年(979),首領楊蘊始來內附。五年(980),楊通寶始入貢,命為誠州刺史。淳化二年(991),其刺史楊政岩復來貢。是歲、政岩卒,以其子通繼知州事。

(3)慶曆元年(1041),知徽州楊通漢貢方物。

(4)嘉佑五年(1060)以楊光僭知徽州。

(5)熙寧八年(1075),有楊光富者,率其族姓二十三州峒歸附,詔以光富為右班殿值,昌運五人補三班奉職,晟情等十六人補三司軍將。繼有昌銜者,亦願罷進奉,出租賦為漢民,詔補為右班殿直,子弟侄十八人補授有差。獨光僭頗負固不從命,詔湖南轉運使朱初平羈縻之,未幾亦降,乃與其子日(昌)儼請於其側建學舍,求名士教子孫。詔潭州長史朴成為徽、誠等州教授;光僭皇城使、誠州刺史致仕,官為建宅;置飛山一帶道路巡檢。光僭未幾拜而卒,遂以贈之,錄其子六人。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包汝楫文中的楊某確實不是去京城旅遊,應是作為地方勢力的代表或者使者赴京辦事,因其相貌奇異而引起朝廷的猜忌,招來殺身之禍,或者楊某之死並未在京城,而是因起事反抗朝廷兵敗被捕,然後被殺,只不過包汝楫在此文中採用了隱晦的手法。兩種可能性皆有可能,最後的結果一致,自身被捕獲殺害,還連累了祖墳被拋棺,地脈被挖斷。而此時,湘西南「飛山蠻」後裔的楊姓氏族已經走向了衰落,朝廷對綏寧的局勢已經牢牢地控制,並有了嚴密的防範措施。包汝楫在文中不好明言,只能用一個帶有迷信色彩的隱晦說法。包汝楫作為當時朝廷的令官,他在京城接受委任後,從京城出發,過省城武漢(時湖南湖北同為湖廣省,省府在武漢),沿沅水而上到達直隸靖州,再轉道綏寧。包汝楫到綏寧來赴任,從京城出發,過省州府,肯定對綏寧的歷史和社情做足了功課,尤其是綏寧少數民族的維穩工作是歷任知縣最頭痛的第一要務,因此從部到省州的關於綏寧歷史文獻資料他不可能不去翻閱和了解。那麼斬龍坳的歷史真相他應該是非常了解了,不然,他的說法就應該和民間的說法一致,而他的說法和民間的說法不一樣,恰恰證明他了解這一段歷史的真相,所以他的記錄有其歷史真實的一面,只是一些細節不便說透而已。事實上,在包汝楫《南中紀聞》中,記錄綏寧歷史地理風俗的文字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來記錄和分析苗瑤性格缺陷,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性格缺陷來治理苗瑤民。因此他在最後才很自信地寫道:「余觀其地甚淺薄,非興王鍾祥之所,縱使他日舉事,不過陳友諒、張士誠輩,祗為英主驅除耳。」

但作為一個王朝,地方的動亂畢竟不是什麼好事,能將動亂之火星掐滅於未燃之時是上策。歷史上,封建帝王迷信風水,對所謂出「王氣」的地方非常敏感,防範也甚嚴,往往動輒斬草除根,斷脈挖墳,目的就是怕出現和自己爭天人的人物。當然帝王們也是借民間迷信風水的習俗,將民間的反叛思想消滅在萌芽狀態,並利用民間迷信風水的心理狀態,徹底摧毀他們的信念。

史料記載,在明洪武年間的時侯,西南各少數民族由於不滿朝廷的統治,許多地方都進行反抗鬥爭。為此朱元璋皇帝一面派遣南京、江西、湖廣等地的官兵前來鎮壓,另一邊選了懂風水的人前來斬掉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的王氣,好讓這地方早日歸化於朝廷,因此,湖南西部與貴州等地,多處山嶺出現「斬龍坳」之名,其中的故事傳說的版本就好像有人寫好了的劇本一樣,驚人的類似。

明朝時期,綏寧地方上並不安分,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因不滿朝廷對少數民族的欺壓和剝削,蒙能、李天保、領導了湘、桂、黔苗民大暴動,舉起起義大旗。景泰六年(1455年)二月,義軍首領蒙能被流炮擊中犧牲。五月,李天保託名唐太宗後裔,在黃桑上堡建立政權,並制定年號「建元武烈」,李自稱「武烈王」,封蒙能子為元帥,楊昌富為將軍。同時,以黃桑為中心,定都上堡,建立中央政權,下設省、府、州、縣等行政機構,行使中央集權管理。在此次起義中,綏寧楊姓首領楊光拳首先率兵響應,並與義軍一起攻打武岡。在攻打武岡作戰中,楊光拳部屬黃、王、陸、馬、蔣、吳、龍七姓首領參戰,兵敗後,其中六位首領戰死陣地,陸姓首領割下六位結拜兄弟的頭顱回聯豐後,自盡身亡,成就了「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千古俠肝義膽。後世為紀念「七兄弟」為民請命、俠膽義膽、共赴生死的氣節,特設「七祖節」、或「七子節」,此節流傳至今。據《綏寧民族志》有這樣的記載:「景泰三年(1452)七月,右布政史馬謹同參將李霞率大軍圍攻躍居守青肺山的義軍,守山義軍在楊光拳的率領下,臨危不懼,頑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1000多義軍將士戰死,楊光拳及手下將士560餘人被俘,青肺山陷落。」斬龍坳傳說是不是和楊光拳有關呢,從楊姓家譜上來看,楊光拳為赤水峒主楊正修後裔,從地理位置上看,斬龍坳周圍一帶(原設鄉的黨坪、寨市、蘭家、朝儀一部分)從宋朝時開始,至今還一直為楊正修後裔所居住,而楊光拳所率部屬也正是出自於這一區域。實際史實如何,還有待於查實。

包汝楫在《南中紀聞》中還提到這樣一段歷史:「元世祖嘗感異夢,謂南嶽朱明峰有王氣,命斷其脈為深塹。迨我高皇帝龍興,氏與國號,正符朱明之讖。定數不可移,成命不可易如此。世廟初年,有司因皇嗣未誕,用堪輿言,塞土平塹,填補鑿斷處。未幾,元子誕育,蓋今日山脈斷而復續矣。」

封建帝王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並讓其子孫繼續下去,除了他們家自己的祖墳出現「王氣」,其他地方是絕對不允許的,一旦出現就要派人去毀壞。直到民國時期,這種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留在中國人的腦海。如1932年初夏,江西中央紅軍粉碎了國民黨第三次大規模的「圍剿」。面對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國民黨反動派開始恐懼不安。當時的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更是憂心忡忡,特別是因兩失長沙受到蔣介石的責難。為了博取主子歡心和發泄仇恨心理,於是在1932年6月,指派國民黨第四路軍總指揮部副官長熊士鼎和特務隊長龔澍去挖毛澤東的祖墳。然而由於韶山群眾對何鍵的罪惡企圖早有察覺,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毛澤東的祖墳未遭厄運。

然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相信祖先的墳墓能影響子孫的興衰,故在下葬時,大都聘請風水師,看地理風水,所以挖掘他人祖墳是「極不道德」的事。既然挖祖墳不管是民間還是官方者認為是「極不道德」的事,心知肚明的縣誌編修者們,他們代表的是官方,當然不好意思將這段不光彩的歷史載入史籍,連斬龍坳這個名字也懶得錄入。至於《讀史方輿紀要》一書為個人獨著,沒有官方色彩,但也只是寥寥幾筆,但只點了地名和形狀。而包汝楫在1633年初整理其《南中紀聞》時,其卸任綏寧縣令已有兩年多,且是以自己的筆記體存於世,因此沒有什麼忌諱,但也只是說出了歷史真相中的一個大概。

最後,再來說說至今依然在綏寧民間流傳的三種版本,其實民間現在流傳的三種故事版本也並不是一無是處。三種版本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印證了包汝楫《南中紀聞》中所包含的歷史史實。在這三個版本的故事中,不管是無意中射出的箭驚動了朝廷和天廷之說,還是把斬龍坳說成是孽龍為害之說,其中都暗含了一種喻意。民間是用射出去的「箭」比喻歷史上少數民族反抗朝廷的首領和軍隊,只有他們的起事才能朝廷恐慌,而「孽龍」為害之說,明明就是影射反抗朝廷的起義軍首領,應是官方藉助民眾的迷信心理的一種政治宣傳用語,以編造故事用來誣衊少數民族起義的首領和軍隊。把歷史上的農起義誣衊為「妖」,此為封建王朝的慣用手法。

至於《南中紀聞》文中的楊某到底處於哪朝哪代,真實名字為誰,還有待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期待能在歷史史料中有新的發現。

老縣城在市(現稱寨市)

附:斬龍坳民間傳說三篇

斬龍坳傳奇故事

張傳棟搜集整理

塞市鄉有個下塞村,下塞村公路旁有個美女形,美女形上面的大山是察市林場的屬地,此高山南面,有個突兀的地方,叫雲盤,在雲盤處鳥瞰,這裡視野開闊空千里,極目遠跳,遠山近水盡收眼底,使人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如細心描摩觀察,遠近大小山頭,呈俯首朝拜之狀。有詩嘆曰:「南國蒔竹山萬重,群巒朝聖拜一峰。從而引發斬龍事,便是地靈氣鍾。」

話說很早以前,有位姓司馬的官,因觸犯律法,被流放到徽州。這位司馬官人為人篤實,學識淵博,又平易近人,所以當地人親呢地稱他為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在這裡潛心研究天文地理,陰陽風水,探訪名山大川,走遍崇山峻岭,深得風水精髓當地有姓孟的人家,家境殷實,又樂善好施,主人見老司馬是個好人,孑然一身,整日勞頓在外,甚為同情,於是慨然出資,為他報合了一門婚事,使老司馬有了個家,老司馬深懷感激之情。

後來孟家有一老者病逝,經老司馬指點葬在雲盤下面的一個迷霧素繞、鶴鳴猿啼、猶如蓬萊仙境的平台上。安葬之後,老司馬慎重叮囑孟家父子,此處非同般墓地,等七七四十九個月之後,待家中神龕下坊及四周磉柱之上生了血絲,方可到墳地察看,如果墳冢隆起,今後可享錦衣玉食之福。

過去了三年零三個月,老爺子已葬了三十九個月了。某日,主人修繕樓門按習俗,開工前要請法師殺雞鎮煞,待用豬頭、四蹄祭祀之後,匠人將雞血塗抹在神龕下壇和四周磉柱之上。翌日上午,孟家小妹在哥哥耳邊悄然說道:「哥哥,咱家的神龕下面、磉柱上面都有血絲了。」哥哥不信,到屋中一看,果然如此這位年輕的後生哥哥記起了老司馬的話,就徑直來到墳前一看,大吃一驚。原來曾經燒掉的紙人紙馬,金銀財寶,竟栩栩如生,只不過馬無鞍,弓沒箭。哥哥一把將弓拿到手中,仔細觀賞把玩,順便走到墳邊,采擷了一根蘆桿搭在弓上,面向北方,張弓一發,箭鏃倏然消失在天際。

殊不知這一箭,竟將金鑾殿前的一根玉柱射落了一大塊。朝廷嚇得驚恐萬狀急派人去查,得知是湖南徽州境內有反王之兆。於是,皇上當即御旨堪輿官,即刻奔赴徽州勘察,務求斬龍除脈,以絕後患。堪輿官經過數月勘察,查明雲盤之龍脈,非同尋常,便在當地雇請七八個壯勞力,擇定在雲盤下面一處山脊口挖掘以斷龍脈。第一天,白天挖走了多少,殊不知,翌日清晨又長出多少。一連三天毫無功效,山樑還是原來的山樑,根本沒有挖出任何壕溝。

山神土地看到民夫因無功勞作而無精打采,很是同情。第四天,他化裝成一個過路的老人,在工地火堆旁吸煙嘆道:「不怕你千鋤鍬,只怕銅釘斷腰。」收工之時,一位民工試著將一銅煙竿插入土中,果然止住了山勢再漲的勢態。此後連續挖了十多天,好端端的一個脊樑硬是辟開了一個偌大的壕溝,呈現在昔日白寨通往老縣城的山路上,後人還在壕溝中建了一座涼廳,此處就是聞名遐邇的斬龍均。

山脊挖斷後,據說天子龍脈遭到切斷破壞後,綏寧縣河口的一條河流,流淌了三年的血水,才有今天小洪江的地名。黨坪上游從蘭家白寨流下來的一條小溪,流了三年似淘米水一樣的濁水,那條溪水,便起名米水江。有詩嘆曰:「自古徽州多苗裔,歷朝歷代遭壓欺;揭竿反抗撼朝綱,戡戳掘脈難平息。」

摘自《綏寧民間故事》

黨坪風光

泯水江為何變成米水江

陳明才搜集整理

古《綏寧縣誌》地名錄上把黨坪以上,岩塘以下這段河域兩岸記為「泯水江」,為何後人喊做「米水江」呢?

傳說很久以前,這裡周圍幾十里的地方經常山洪暴發,洪水成災,衝垮房屋,摧毀田土,百姓活不下去,就請遠近聞名的一個風水先生查看是何原因那個先生登上白寨嶺,放眼望去,這連綿起伏的山嶺就象條蛟龍,仔細一看,那龍頭龍尾潛入地下只中間腰身幾起幾伏,原來是一條惡龍卧在這裡興風作浪,殘害百姓。必須除掉這個禍根,才得安寧。

古話說:「蛇斷七寸龍斷腰。」這個地方的百姓聽說是惡龍作怪,都紛紛扛起鋤頭,爬上白寨嶺,攔腰斬斷它,挖開了條幾丈寬的坳口。誰知到了第二天,挖開的坳口又合攏了,人們不泄氣,合攏又挖,一連挖了七天七夜。一天收工後,有個老農丟掉了煙桿,就到工地上到處尋找,忽然聽到地下有聲音,他好生奇怪,就趴到地上一聽,聽清楚了最後一句:「只怕銅釘釘斷腰。」老頭一想,原來斬龍靠銅不靠鐵,於是,他把銅煙桿深深打入地下。

第二天,坳口再也合不攏了。接著泯水江流了三天三夜的米湯水,就改名喊做「米水江」。為了紀念這場挖龍的戰鬥,就把這挖開的坳口喊做「斬龍坳」。如今在唐家團對面路邊上,還有一口井裡每年流幾天淘米水,怎麼都沉不清,這口井便成兩岸記為「泯水江」,這口井便成了見證。

接自《神奇米水江》文本材料

米水江的來歷

陳明才搜集整理

很久以前,這裡有一對兄妹,哥哥12歲,妹妹10歲天他們把牛趕到山上吃草,就在路邊樹蔭下睡覺了。直到下午太陽落山,他們醒來一看,牛不見了,卻見路上一群群螞蟻抬著麻葉往山上移走,他們隨著螞蟻走的方向走到山頂,見螞蟻圍在一處平地不動了,好生奇怪。他們趕回家,趕緊向當地個老先生述說這一奇事,這老先生趕緊要他們帶到現場去觀看,見螞蟻仍在這裡聚堆不散,就將羅盤一放,發現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就對他們兄妹說,明天請人把你們停屍在家的父親抬到這地方埋下去,再過三天你們堂屋裡有血印後便去上墳,見墳上有馬就把它牽回家餵養。兄妹按老先生講的照辦後便放了心。但妹妹人雖小,腦子卻特別聰明,她想先得到這匹神馬,就在第二天殺了一隻雞,將雞血滴到堂屋裡,就喊哥哥來看,哥哥見堂屋裡有了血印,就和妹妹趕緊到父親墳上觀看,只見墳上伸出了3隻馬腳。第三天、第四天還只有3隻馬腳,哥哥認為這不是好兆頭,就從地上撿了根芒筒桿,做成了弓箭,朝天一射,一下射進南天門,把玉皇大帝金鑾殿的柱子也射脫塊漆。玉皇大帝見狀大吃一驚,叫來太白金星下凡察看,發覺下湖南地界冒出青氣,可能有貴人出生,就上報玉皇大帝將大凍鋪將軍轉世的人變成飯將軍,將小水皇帝正官娘轉世的人變成普通民間美女,又降下淘米水將泯水江地域靈氣洗走。弄得劉家團劉伯溫轉世的幼童劉豪長大後成為一介農夫,只在地方施點小計謀懲惡揚善,弄得許多惡人和小人懷恨心頭,苦笑不得,而且被人們取了個不雅的外號一一「老簸箕」。這淘米水每年要落幾次,弄得明亮清澈的泯水江河水成了淘米水一樣渾濁不清,人們就改稱為「米水江」了。

接自《神奇米水江》文本材料

迎接關注綏寧民俗文化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苗疆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綏寧古巫風——神秘的請蛇求雨

TAG:古苗疆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