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雲深處有人家 柳根河畔梁家灘

白雲深處有人家 柳根河畔梁家灘

地處汾河中游的平遙縣傳統文化遺產遍布全縣。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廣為人知,文化旅遊業日漸發達。古城外的各類古迹也十分可觀,只是常規旅遊者大多在古城內停步,較少涉及。

平遙縣西部為汾河盆地,東南部為廣袤的太岳山區北支,之間是丘陵。在平遙縣的國保單位中,大多在平川地區,但有一處地處山谷之中,這就是柳根河梁家灘村邊上的白雲寺。

柳根河谷是平遙前往晉東南沁源縣的交通孔道。出古城15公里,過卜宜村,不久沿柳根河谷進山,轉了個彎,公路邊即是梁家灘村。白雲寺在村西寶峰山麓。走到古寺前,看到這是座依山就勢的建築群,寺內建築多窯房形式,山門下窯上房,當中開一劵門。上為三開間硬山頂,左右鐘鼓樓並立。

主殿大雄寶殿也是下窯上房,下為五間窯殿,上為卷棚頂三開間的觀音閣。繞到大殿後,來到最後一個院落,北面也是磚窯,背後上層是高大的古佛殿。殿後一株枯死的古樹枝杈遒勁,更添神秘色彩。山間白雲寺的規模有層疊三進院,已經不算小了。寺內有多通明清碑刻,記錄了古寺歷史。其中嘉靖二十年(1541年)《啟建前庵重整白雲寺補蓋南殿記》內容詳盡,記載了明成化-嘉靖年間平遙縣鄉紳侯伯威、侯迺等幾代人先後修寺捐獻資產的事迹。此後清、民國歷代多有修繕。白雲寺據說唐代已有,曾名西域寺,尚無實物證據。在山西古建中,白雲寺現存建築群時代並不早,能成為2013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一個因素是包括塔林在內的建築群體量較大且完整,塑像群尚存,此外更為突出的特點是中西合璧的古佛殿。

古佛殿旁有左右耳殿、東西配殿,和主殿外立面類似均為磚構。古佛殿五間磚拱十字窯,外立面無前檐,磚砌,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當心間開券門,左右石刻楹聯:「眾善奉行萬緣凈盡,諸惡莫作一性圓明」。左右次間、稍間開窗。上半部分多磚雕。當心間的上半部分有豎磚雕匾刻「古佛殿」三大字。左右次間、稍間上部磚雕有青獅、白象,題字磚雕有寂光、真境、唯心凈土、自性彌陀、聖中聖、天上天等。最獨特的雕像是左右稍間外側立面各開一小龕,內為高浮雕白石菩薩立像,上有日、月磚雕字樣,頗有些西方雕塑的韻味。或為日光、月光菩薩。古佛殿的外立面據說是民國十九年(1930)重修,是民國時期中西建築風格和宗教藝術的傑作。

古佛殿內採取枕頭窯形式,很是寬敞,方便佛事活動。供三身佛(法身、報身、應身)和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菩薩,還有四尊供養菩薩。為民國年間住持僧印聰和俗家居士郭士榮等主持整修時重塑。

民國建築已經成為歷史建築長河中的一部分,其兼具中西文化風韻,兼容並包的特色,建築本體的舒適度和藝術審美豐富性方面,均可圈可點,值得後世借鑒。白雲寺古佛殿建築,就是很好的民國風建築典範。

白雲寺明清以來香火持續,歷代僧人在寺圓寂的不少。白雲寺附近有東、西兩個塔群。寺院牆東側現有6座磚塔,均為六邊形須彌座,上有類似喇嘛塔類型的扁圓形塔身,再上有相輪和塔剎,只是居中一塔不同,扁圓塔身縮小,上邊是兩層六角形塔身。各塔均有塔銘,可惜均不存。初步判斷為明清時僧人塔。

白雲寺周圍山谷環境幽深,有兩股山泉就從寺西南面的山谷里滲出,形成小水池和小溪,冬季,這小水流大多成了冰封的小型冰瀑,又是一景。在山泉出處的北面山坡台地上,散布6座大小僧塔,其中最為精緻的一座八角三層,塔頂有琉璃件,琉璃塔剎殘損。立面上塔銘尚存,可見為怡山大和尚靈塔,立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正月。其他幾座塔殘損更為嚴重。其中還能看到照蘊空禪師靈塔殘破的塔銘,依稀可見其性字輩弟子所立。只是年款被破壞。旁邊的一塔題記里有祖字輩弟子。結合寺內碑記,可、祖、性為嘉靖時僧人輩分。由此,殘存祖字輩題記的塔相對時代較早。

沿著封凍的小溪,回到白雲寺門外,一對古槐、四棵筆直的古柏在寺前如儀仗隊肅立。冬天天短,訪客也不多,據說每逢六月十九廟會日時,古寺內外空前熱鬧。

下到公路邊,就走進了安靜的梁家灘村。這是個山谷中柳根河邊一片河灘空地上建立的古村。因為大姓為梁,就稱梁家灘村。

柳根河是平遙母親河之一。至今河道里的冬季水流仍然可觀,想必幾百年前自然環境更好,水流當是洶湧澎湃的。柳根河谷地是平遙-沁源兩地的交通通道。沁源靈空山的壽聖寺是先師菩薩修行、圓寂之地。民間以為先師菩薩是唐末懿宗四子李侃,棄官遁入靈空山修行,被尊為先師菩薩。據說在白雲寺下明代也曾有座先師廟。結合在山谷出口的卜宜和林泉村均有先師廟尚存,先師菩薩崇拜可說是這條交通線上的信仰主線了。

現在的梁家灘村內尚存老宅十多處,建築殘破,格局尚存,多為一進、兩進四合院,也有車馬院。據說最早定居的為梁姓,村名也就來自梁姓大戶。至今村民也是梁氏為最多。

梁家人里,據說清末有梁守謙在平遙縣城內為商號萃成海的大掌柜,後來又在汾陽老字號狄遺元為掌柜。平遙城內的萃成海原址已經改為客棧,汾陽至今仍有狄遺元釀造廠。梁家人在商號就職,積累財富,在村內建起連片的宅院。

梁家灘的老宅格局還大體完整,建築形式多為磚窯。大門一般在磚石外立面上設木構門樓。正房多為磚窯明三暗五,廂房多為磚窯三口,內部打通相連,這樣便於通風。民國風格的木隔扇門窗和封門套等還存有不少。講究的院落正房窯前出木構抱廈。二進院里分隔里外用二道門,多有精美的仿木構磚雕門樓。在大門、二門上有各類吉祥寓意的匾額題字,現有仍可見耕讀第、天賜三多、百世其昌、霞蔚、敦天倫等。在內宅磚窯門窗上也多有匾,可見和氣致祥、福履綏之、慎迺儉德等題字。

這些匾額題字體現了主人對對儒學家風的態度和對家族興旺的期許。

梁家灘的村民在可耕地上種植小米、核桃、花椒等農作物。村中居民多是老人,年輕人大多進城裡工作了。收拾田地的事也都是五六十歲的人們在做。夕陽下的古村一片安靜,只偶然看到個別老人在村裡走過。

村裡有一座前些年修繕過的小四合院,木構門樓,門外立一照壁。門匾上書萬象崢嶸,門內書日月重光,都為左起,應該是前些年重做的。據說這個院曾做過影視片的取景地。幾戶居民大多也不在老宅里住,經年輕的村主任李先生推薦,我今天就住在這個老院體驗。

梁家灘不僅是古村,還是平遙的39個貧困村之一。至今老宅里的取暖還在沿用燒土炕取暖的方式。燒土炕使用買來的炭,沒多久熱氣就傳導到土炕下面了,如果是定期加炭,室內溫度還是比較穩定的。我在微信朋友圈發了村民梁先生幫我燒熱土炕的圖片。採用室內燒炭取暖必然會有污染問題,但在這樣的山區貧困村,基本設施還很不完善,短期內採取天然氣和煤改電形式取暖的條件是不具備的,要面對廣大鄉村的現實。中國太大,一線城市和落後農村的差距太大,很多城市居民對鄉村生活也不太了解。我更感到應該更多把訪古考察時看到的鄉村情況客觀傳播給大家。我的建議是在有條件的院落,在保證原有傳統格局的前提下,進行取暖改造,採用小鍋爐串聯形式,這樣每個居室內就避免了反覆燒炭的污染問題。

土炕熱了,走了多半天也感到有些累,和梁先生去村東的郭大姐家吃晚飯。山裡的日頭很早就西沉了,走在村邊,繞過關帝廟,來到柳根河橋上,河道里的水面多處結冰,只有中間還有水流。這聲響在寧靜的夜色里分外清晰。抬頭看,兩山之間的夜空里,滿天星斗,這裡也是個拍攝延時夜空美景的地方。只是朔風沿河谷穿過,還是在避風的地方拍為好。

大姐是村婦女主任,早就做了稀飯和雞蛋玉米小薄餅。邊和大家聊些村裡的事,邊吃簡單的晚餐,很是愜意。老村已經入眠,我又在院子里看了會星空。回到老宅,叉上門栓,回到炕上,四周難得的寧靜。村裡人休息的早,除了公路上稀疏的汽車聲,一片沉寂。能擁有如此寂靜的老宅之夜,對習慣了夜生活的城裡人是非常難得的。這樣的回歸我認為是很好的體驗。過去,祖、父輩其實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而讓人尷尬的是,在世界文化遺產地平遙,還有39個貧困村待脫貧,梁家灘村就是其中之一。不能不承認,幾十年來,我們的傳統鄉村在迅猛的城市化面前,日益被邊緣化。鄉村社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結構,村落,古村落是我們民族的血脈。物極必反,鄉村復興。梁家灘村的未來也應該是否極泰來的。

一夜無話。清晨,梁先生拉我去大姐家吃早點。村裡現在已沒有小吃店。我住的老宅在村中間,東邊有一門洞,外側書「對三峰」匾,這是指對面的西山寶峰山而言。過去門兩側是有高大的圍牆的。

門外河邊是關帝廟。舊時往來平遙、沁源的古道就是沿河邊的路,這座關帝廟顯然佔據了交通上最好的位置。這是個標準的四合院。南部對外開三口窯洞,細看是個山門兼倒座戲台的組合,估計是後來市場繁榮,三口窯都成了門面房,過道被封,進廟改走東門的側門。說到側門也是可恨,木抱廈門樓的柱礎石又是早年被盜,賊人用紅磚墊著柱子。這類場景在山西各地不知道看過了多少。這類清代柱礎石除非特別精美者,市場上很多,並不是什麼高價之物。這類無底線的偷盜讓古建隨時可能出現安全危機,讓文明蒙羞。

進到廟內,南側是卷棚頂戲台,分隔前後台的木隔扇門窗上有匾額書「鳳儀亭」三字。或許當年在這裡上演的《鳳儀亭》是熱門?在關帝廟裡唱三國戲應景。《鳳儀亭》劇目在晉劇里也是比較常見的。東西廂房各三間磚窯,前檐木構已坍塌。北面是五間磚窯,內部相連,前檐出木構抱廈也出現了局部坍塌,應該儘早修繕。磚窯內有前些年補做關公塑像。

窯上是三開間硬山頂房,可登高望遠,俯瞰河流、村落。廂房邊有踏道可到一層窯頂,進入二層房內。廟裡有清代殘碑,民國碑記,可見關帝廟的一些重修記事。

有朝一日,梁家灘文化復興,關帝廟作為古村落的文化交流平台是最為合適的,這也是古廟舊時的一大功能。

山谷里的梁家灘沉寂落寞了幾十年。最近,從這裡走出去的有識之士,開始謀劃新時期古村落的未來,給寒冬時節帶來了一些春天的訊息。讓我們期待梁家灘古村落的重生。春天我們重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劉勇穿越人文山西 的精彩文章:

神池古千佛寺三碑記

TAG:和劉勇穿越人文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