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汝清講讀《道德經》精華筆記
蔣慶先生提出「以中國解釋中國」,對我影響很大。我進而提出「以儒家解釋儒家,用經典詮釋經典」。這一提法是希望對儒家有情懷和擔當的同道能夠真正走入經典本身去思考,而不是過分依賴二手材料,更不是用一個看似適用的西方的工具去解釋儒家。這樣,才能還儒家以本來面目。
——楊汝清
《道德經》也稱《老子》,短短五千言,微言大義,一語萬端,是中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
對於這一中國思想史中的扛鼎之作,「約書呀」請來著名儒家學者楊汝清,為學友們講讀此書精髓。
楊汝清,字杭之,號水木心齋。著名儒家學者,葦杭書院山長。其人身材魁梧,言語溫潤,文質彬彬。主編「葦杭文庫·國學玩誦本系列」,有專著《大孝至尊——與成功人生》、《以孝治天下》等。
聽書筆記
(上)
1 楊汝清老師所用的版本是由他自己主編的「葦杭文庫·國學玩誦本系列」之《道德經(玩誦本)》。實際上,這本書的內容包含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道德經》,一部分是《莊子》的「內七篇」
2 孔子「學無常師」,但還是有幾個可以稱之為老師的人,其中就包含老子。儘管他們有師生之宜,但也不能說孔子的思想是傳承於老子的思想。儒家對「師」的定義是很開放很寬泛的,老子是孔子的「解惑之師」,而非「傳道授業之師」
3 在道家神仙譜系裡,老子被稱為道德天尊,所以《老子》也稱《道德經》;莊子被稱為南華真人,所以《莊子》也稱《南華經》。老子為函谷關的關令尹喜留下《道德經》5000言,然後飄飄然不知所蹤
4 《道德經》83章,是後人給出的章節劃分,最初是不分章節的。而且《道德經》有兩種不同版本,一種是「道經」在前,一種是「德經」在前。傳承下來的版本基本上都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但是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里,有一部完整的《道德經》(或稱為《德道經》),而且它有兩個不同的子版本,一個甲本,一個乙本,編排順序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
5 「道經」的主旨總括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6 道家和儒家是相互呼應,相輔相成的,其關係就好像「一陰一陽之謂道」。儒家心態上偏積極剛健,道家心態上偏消極內斂。儒家關注現實和當下社會,偏重於進取,在工作中呈現力量,所以儒家是「陽」的層面多一些;道家強調無為、退隱,不強調管理的重要性,「陰」的層面多一些
7 儒道兩家,在德行的認識和表現上,有一些對立的地方。比如道家講「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這種把「聖智仁義」和「孝」對立起來的觀念,在儒家看來是很極端的
8 儒道兩家關於「道」的理解,也有本質性的差異。道家從「道」推衍出一二三乃至天地萬物,這種邏輯在大路子上和儒家相似,但在觀念上和儒家的根本區別在於,儒家有「情」,而道家沒有「情」,而且儒家講的萬物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如此慢慢生出來的,而是由天地直接生出來的
9 老子同樣追求和平、反對暴力,但在認識和處理方式上和孔子有很大不同。比如《道德經》里講「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在倡導「見賢思齊」以減少紛爭的儒家看來,為了「使民不爭」而放棄「尚賢」未免代價太大
10 《道德經》的注本,在《十三經註疏》系統里最有名的是王弼的注本,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的注本。如果「約書呀」學友們要深入學習《道德經》,建議參考這兩個注本
(下)
1 「德經」開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2 道家和儒家對於「德」的態度有很大分野。儒家講「德者,得也」,德分上下,有君子之德,有小人之德,在上位者有上位者的德行,在下位者有下位者的德行。道家講的「德」也分上下,但對於上下關係的處理有獨特判斷——「失道而後德」,放棄了道的追求才能有「德」。而儒家「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要道」沒有截然分開,「德」與「道」之間沒有明顯界限
3 「道經」最後一章(第37章)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這與儒家所講的「天子垂拱而天下治」、「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結果上很相似,但是儒家「天下定」的狀態是以「為政以德」、「居其所」為條件的
4 「德經」最後一張(第81章)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裡談的「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與「道經」最後一章講的天子無為就可以達致「天下自定」,思路是一致的,最後揭示出來的管理學上的效果也是一致的
GIF


TAG:明白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