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飛機有幾種打法?除了機槍、高炮、導彈還有火箭炮都行

飛機有幾種打法?除了機槍、高炮、導彈還有火箭炮都行

從飛機走進戰場開始,打飛機即防空作戰就成為各國軍隊必不可少的科目,從最初簡單的機槍到專業高炮再到防空導彈甚至防空火箭炮,防空武器已經走過了整整百年。

最近炒得火熱的S-400防空系統

最早出現的防空兵器就是高射機槍,機槍由於彈道平直,射程較遠,射速較快,是最早參加對抗飛機的武器。一戰時期的高射機槍基本都是步兵的重機槍改裝,區別是特製的槍架。進行防空作戰的機槍可假設在陣地或建築物上,也可以安裝於摩托車、卡車等移動平台進行機動作戰。到了二戰時期,絕大部分的輕重機槍都具備防空能力,只需要搭配專用的防空槍架就行。不過隨著戰機的結構強度和防護能力的提高,普通中口徑機槍已經很難滿足殺傷要求,而且飛機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高射機槍開始走向大口徑化和多聯化。

一戰時期執行防空警戒的馬克沁機槍小組

大口徑高射機槍大多是專業設計的,當然也有美國M2這種樣樣精通的型號。最經典的高射機槍莫過於蘇聯的德什卡12.7mm機槍,雖然研製於40年代,但在現代戰爭中仍然經常看到其及仿製型號的身影,我國也曾引進仿製該機槍,即54式高射機槍。多聯裝高射機槍的初衷是為了在短時間投射大量彈藥,增加對飛機的殺傷概率,不過這種設計在二戰後逐漸被拋棄。目前仍然常用的高射機槍大多安裝於坦克、裝甲車輛和輕型艦艇上,除了防空作戰外,也可用於平射步兵。

M51四聯裝高射機槍

相比高射機槍的沒落,高射炮是防空武器中的常青樹,從一戰時期服役以來從未被完全替代過。高射炮的身世和高射機槍相似,也是由平射火炮改裝而來,最早的高射炮僅僅是將彈道性能較好的加農炮架高射擊。不過一戰時期仍然出現了專業設計的高射炮,比如德國的1917型88mm高炮。一戰後高炮迅速發展,到二戰時期已經形成了輕-中-重,低-中-高的全方位發展局面。二戰時期的高射炮主要配合各類防空測距儀作戰,後期還有雷達,夜間作戰則標配探照燈。

M1917,這是最早的88mm高射炮

中小口徑的高射炮除了固定陣地以外,還可以通過牽引甚至安裝在履帶式或輪式底盤上進行機動作戰,而大口徑高炮就只能通過預設陣地作戰,最極端的多聯裝重型高炮甚至固定安裝無法移動。各型高射炮在防空作戰中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戰鬥機部隊的有力補充,除此之外高炮還客串反坦克和支援步兵的任務。二戰之後高炮表現出雷達化、自行化、小口徑化的趨勢。高炮的作戰使用越來越依賴雷達這類探測設備,而大中口徑高炮也開始逐漸讓步於防空導彈,未有高射速的小口徑高炮仍然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在野戰防空作戰中擁有一席之地。

小口徑高炮在低空作戰中有著獨特的優勢

防空導彈是打飛機領域的後起之秀,最早的防空導彈在二戰末期實用化,比較典型的型號是德國的「龍膽」、「蝴蝶」和「萊因女兒」,這些防空導彈技術水平還不太穩定,主要針對中高空活動的轟炸機這類大型目標,制導方式以簡單的無線電指令制導為主。德國人在防空導彈上的努力被美蘇等戰勝國繼承,防空導彈未能在二戰中大放光彩,卻在冷戰時期走入巔峰。

萊因女兒防空導彈

戰後防空導彈的發展仍然針對中高空活動的轟炸機,這是因為當時技術限制,制導和發動機水平都較為簡陋,導彈的體型普遍較大,而此時攜帶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又是各國最為忌憚的武器。50-60年代湧現出一大批中高空防空導彈系統,它們有著巨大的體積和驚人的射程,擁有龐大的永久發射陣地。最典型的大型防空導彈系統就是美國空軍研製的CIM-10「波馬克」,導彈本身體型已經不亞於戰鬥機,其中攜帶核彈頭的型號射程已經超過了700公里,是世界上射程最遠的防空導彈。

波馬克防空導彈陣地,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工廠廠房

起豎的波馬克防空導彈

60年代後隨著電子設備的小型化和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推廣,導彈的體型也不斷縮小。根據防空作戰的需要,防空導彈分為野戰/低空、戰役/中高空、戰區/高空三個類別,野戰防空系統以肩抗式和短程防空導彈為主,戰役級防空系統則以中程防空導彈為主,戰區級防空系統則由遠程防空導彈和反導系統構成。

肩抗式防空導彈是最小的防空導彈,可有單兵攜帶操作

野戰防空系統主要負責地面部隊在進攻或防禦中的一線防空作戰,由於作戰高度較低、交戰距離較短,這類防空導彈的體型也是比較小巧,射程在4-12公里左右。參與防空作戰最小的防空導彈是肩抗式防空導彈,也叫攜帶型防空導彈,一般由2-4人戰鬥小組使用,極端情況下可由單人操作。野戰防空系統的發展趨勢是集成化、自行化和快速反應,大多數野戰防空系統都由輪式或履帶式底盤承載機動,導彈和火控系統集成在一起以提高反應速度,最具特色的就是蘇俄的「道爾」野戰防空系統,其所有系統全部集成於一台車上,機動性和獨立作戰能力幾乎達到了頂峰。

我軍引進的道爾防空導彈系統

戰役級防空導彈系統比野戰防空系統要高一級,主要覆蓋整個戰役方向上的防空作戰。戰役級防空導彈系統以中遠程導彈為主,主要攔截中高空的飛機目標,目前現代化的中程防空系統也可攔截低空突防的戰機/導彈。早期的中程防空導彈由於體型較大且相關設備複雜笨重,只能在預設陣地上部署,機動性和靈活性都較差,比如蘇聯的SA-2防空導彈。70年代以後中程防空系統得到較大發展,最不濟也可以通過拖車進行有限機動,導彈體型也迅速縮小。目前比較典型的戰役級防空彈有俄羅斯的「山毛櫸」,我國的HQ-16,挪威的NASAMS防空系統,日本的03式防空導彈等。

HQ-16中程防空導彈系統

戰區級防空導彈系統是目前級別最高的防空導彈系統,主要由中遠程防空導彈和反導系統組成,之前提到的「波馬克」防空導彈就屬於這個級別。戰區級防空導彈系統主要針對的是國土防空和重要節點的防禦任務,這就要求其擁有較大的射高和較遠的射程,典型的戰區級防空導彈系統最大射程都在100公里以上,部分型號甚至超過300公里,而射高則在2萬米以上,足以打擊高空活動的偵查機和轟炸機,隨著戰場的變化,如今反導系統也已經納入戰區防空作戰之中。

S-300防空導彈系統

防空火箭是防空系統最為特別的一款,也是最冷門的防空武器。防空火箭早在二戰期間便已出現,比如日本戰艦所裝的「十二糎二八連裝噴進砲」和英國Unrotated Project防空火箭。這種獨特的防空武器是利用火箭彈爆炸的彈幕攔截來襲飛機,而多管火箭炮較高的發射速率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大片彈幕。但當時的火箭彈射程近,精度也讓人難以接受,加上再裝填困難,很難起到驅散機群的作用。

日本的防空噴進炮

英國的艦載防空火箭

除了艦載的大型防空火箭,二戰時期德國人還研製了可供單兵使用的攜帶型防空火箭---「飛拳」20mm防空火箭。「飛拳」防空火箭由9根發射管組成,發射專用的20mm防空火箭彈。防空火箭彈長226mm,初速250m/s,最大射程2000米。 不過這種武器並未完成實驗,也沒有相應的實戰數據。戰後蘇聯曾在60年代研發一款名為「角宿一」型的輕型防空火箭,這種7管30mm防空火箭與蘇軍從德軍手中繳獲的「飛拳」非常類似。「角宿一」要針對直升機,但由於初速較低,精度較差,一次齊射對300m距離上懸停的直升機命中率僅有14%,對500m距離上直線飛行的直升機命中率更是只有4%,可以說命中全看運氣,很顯然這種武器是不值得裝備的。

飛拳防空火箭

隨著技術的發展,防空火箭的概念在20世紀末再次被人翻了出來。瑞典博福斯公司在1997年研製了「阿布拉姆」防空火箭,這種火箭彈彈徑120毫米,彈長1.6米,彈重小於25公斤,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000米/秒,最大射可達10公里。瑞典人在「阿布拉姆」上應用了先進的主動式激光近炸引信和定向戰鬥部,殺傷概率遠高於之前的防空火箭。「阿布拉姆」採用雙聯發射架,系統全量在100公斤以內,作戰使用與攜帶型防空導彈類似,但成本要低得多,可惜這種劍走偏鋒的武器並未得到市場肯定。

我國的70mm防空火箭

我國在上世紀末也進行過防空火箭的研製探索,這種被稱為的彈箭炮三結合武器系統的32管防空火箭擁有簡易制導系統,走的仍然是多管密集發射製造彈幕的路子。這種防空火箭並非單獨使用,而是和小口徑高炮以及防空導彈搭配使用,即導彈遠程精確打擊、中程火箭彈彈幕攔截、末端高炮防禦。不過由於成本和技術指標問題,防空火箭並未得到繼續發展,高炮和防空導彈的結合倒是順利開花結果。海峽對岸的台灣也對防空火箭有過研究,2015年的台北航太展上就曾展示過一個無人防空火箭系統模型。這個無人防空系統安裝了12具美製70毫米7管火箭發射巢,共有84發火箭,不過這款看似驚人的防空火箭也沒有下文。

台灣84管火箭炮

這裡是嚙花熊的防務觀察,本文系軍事自媒體號「嚙花熊」原創,首發於騰訊企鵝號,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或平台轉載。本熊每天都會為諸君帶來不同的軍事解讀和裝備分析,喜歡就加個關注吧!關注「嚙花熊防務觀察」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軍事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嚙花熊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空中「奶媽」新成員,伊爾-78M-90A加油機

TAG:嚙花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