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麗使者藐視農夫,農夫妙對下聯,讓其無地自容,蘇軾道出真諦

高麗使者藐視農夫,農夫妙對下聯,讓其無地自容,蘇軾道出真諦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高麗使者藐視農夫,農夫妙對下聯,讓其無地自容,蘇軾道出真諦

蘇東坡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在文壇領袖,詩詞歌賦,筆墨書畫,無一不精通,均有很高的造詣。而且蘇東坡這個人很有意思,關於他的故事歷史上也有著很多的記載。

高麗使者藐視農夫,農夫妙對下聯,讓其無地自容,蘇軾道出真諦

有一天,從高麗國遠道而來了一個朝貢的使者,蘇東坡陪同他一道遊覽名勝。這日,高麗使者來見蘇東坡,好不容易有與大名鼎鼎的東坡居士面對面的機會,自然少不了要說一些奉承的話,表達一下自己的仰慕之情。蘇東坡客客氣氣地回應:「使者大人謬讚了,在下也只是略通文墨,確實是不足為道。在我們大宋國,許多的老幼婦孺很多都會吟詩作對,比我強的人,有的是。」謙虛的吹了一個牛。

高麗使者哪能相信:「蘇大人,這有點誇張了吧?」「那你看這樣好吧,咱倆街上隨便找人試一下就知道了。」正當此時,有一老人恰從此地路過,看穿衣打扮,這老者倒像是一個農民。高麗使者攔下了這個老者,並且,隨口交代與他幾句,而後手指附近的一座塔,一句上聯脫口而出:「獨塔巍巍,七級四方八面」,蘇軾道出真諦。

高麗使者藐視農夫,農夫妙對下聯,讓其無地自容,蘇軾道出真諦

老者一腦袋的問號,稀里糊塗,莫名其妙,完全搞不懂狀況,更別說這個對聯了,估計聽都聽不懂。老者懶得搭理他,什麼也不說,對著高麗使者擺了擺手,意思大概是不和你瞎扯淡了,轉頭就走了。「蘇大人,你不是說貴國街上隨便找個老頭老太太,都會吟詩作對嗎?那,這怎麼說……」高麗使者一臉笑容,洋洋得意,高麗使者藐視農夫。蘇東坡雖然有些尷尬,但是,他乃何許人也,眼睛一轉就想好了對策,哈哈大笑著說:「高!實在是高!」

高麗使者搞不清楚狀況,問道:「什麼高?」蘇東坡說:「其實剛才那個老頭走的時候已經對好了絕妙的下聯,難道使者大人這都沒有看出嗎?」「使者大人,這你就有所不了解了,其實,那位老者已經對出了這句下聯。」說罷,蘇東坡舉起了一隻手,並且,學著老者的模樣擺了擺。緊接著道:「只手擺擺,五指三長兩短」「其實那老者擺手不語,正是對下了這句下聯,豈不是妙極?」蘇東坡問道。

使者聽罷,雖然心中也知道這句下聯其實與老者一點關係也沒有,但是,這句下聯的確是無可挑剔,對仗也十分的工整,不得已只能笑著說:」貴國的人可確實是了不起啊!」,農夫妙對下聯,實則是蘇軾讓其無地自容。

一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著作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蘇東坡先生來訪。和尚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

這時,老和尚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

老和尚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

高麗使者藐視農夫,農夫妙對下聯,讓其無地自容,蘇軾道出真諦

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

老和尚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麽這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蘇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餘),我就來大飽口福吧!」

一次,一個素不相識的文人去拜訪蘇東坡,攜帶著自己寫的詩一卷,向蘇東坡請教。那人自己高聲朗誦,抑揚頓挫,鏗鏘有聲,顯然頗為自得。他問:「大人,不知尊見以為拙作如何?」

蘇東坡說:「百分。」文人臉上欣然色喜。蘇東坡這時又說:「誦讀之美七十分,詩句之美三十分。」

某日,宋代大學士蘇東坡郊遊,見眾多農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條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農婦。二人相對,各不讓路。蘇學士出大言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吾乃讀書之人,汝婦當讓道於我。」婦人一笑,說道:「既自稱讀書人,當能對?」東坡說:「胸藏鬥牛,當然能對!」婦人於是脫口而出:「一擔重泥擋子路。」

蘇東坡大驚,半晌無言以對,兩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都望著他的窘態,哈哈大笑。蘇東坡見此情景,忽有所悟,趕忙「借梯」下台對道:「兩行夫子笑顏回。」

他雖然對了下聯,但心有餘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聰穎農婦,再不能等閑視之,而作此狂態。遂脫鞋襪下水田,拱手讓路。

高麗使者藐視農夫,農夫妙對下聯,讓其無地自容,蘇軾道出真諦

東坡吃草

閑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對聯退敵

北宋時期,宋人率招遼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卻引來一遼邦使者,出上聯要宋人答對:三光日月星 。如對出下聯則撤兵議和。此聯看似簡單,實不易對。出句的數字恰與後面的事物相符,而對句所選數字對應事物都會多於三或少於三。恰逢回京述職的蘇軾,大筆一揮,巧妙對上下聯:四詩風雅頌。該對聯妙在「四詩」只有「風雅頌」三個名稱,因為《詩經》中有「大雅」、「小雅」,合稱為「雅」。加之「國風」、「頌詩」共四部分,故《詩經》亦稱「四詩」。對句妙語天成,遼使佩服至極。

三人對必有我師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小妹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小妹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軾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 淡月失梅花。縱觀三人對聯,蘇軾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至今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天下知天下 的精彩文章:

曹操的千秋大業毀於這四個人,臨終懺悔:錯殺兩人,錯放兩人

TAG:觀天下知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