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帝江—神鳥還是凶獸?一個歷史留下的尷尬誤會!

帝江—神鳥還是凶獸?一個歷史留下的尷尬誤會!

《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西次三經》有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焉(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

騩山以西三百五十里有一座山叫做天山,山上有豐富的金屬和玉石,也出產石青、雄黃。英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西南流入湯谷。山裡住著一個神(神鳥),形貌像黃色口袋,發出的精光丹紅如火,長著六隻腳和四隻翅膀,渾圓敦實沒有面目,他卻懂得歌唱和舞蹈,這神(神鳥)就是帝江。[因為有的文獻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可能在文獻傳抄的過程中出現了謬誤,所以究竟是「神」還是「神鳥」鬼兔也不知道…反正看這描述聽上去更像是一架飛機…]

今天之所以鬼兔和大家聊起帝江是因為看到百度百科和一些網上的帖子有很多很奇怪的解釋和很尷尬的錯誤。例如:一些古代文獻中黃帝、共工氏首領當中也被稱為帝江,所以神鳥帝江和軒轅黃帝有某種聯繫。帝鴻即軒轅黃帝沒錯,古漢語發音「大江」和「大鴻」也的確相通。但就此說黃帝帝鴻和帝江有什麼聯繫,未免有點牽強。如果按照這種無厘頭方式去推論,今天所有的大江都和軒轅黃帝的臣子大鴻有關係。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大鴻是黃帝的大臣。與風后、力牧、常先一起輔佐黃帝,鬼臾區號大鴻,死後葬在雍,即故鴻冢。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他曾經著有《鬼容區兵法》三篇。難道大江就是大鴻?所以依靠發音相通就說神鳥「帝江」和「帝鴻」有什麼聯繫未免過於偏頗。

另外還有人把《山海經》中的「帝江」和《神異經》里的惡獸「渾沌」混為一談。《山海經》由巴蜀楚地之人所著,著書時間大概在夏商周三代時期(甚至更早)成書時間約在戰漢時期。《神異經》的作者頗有爭議,目前普遍說法是西漢時期東方朔所撰,也有人說是南北朝時期才成書。(這不重要反正要比山海經晚)《神異經》西荒經記載:"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為渾沌。空居無為,常咋其尾,迴旋仰天而笑"

這裡描寫的是昆崙山以西有一種野獸,像巨大的狗,身上有很長的毛,四條腿,像熊卻沒有爪子,有眼睛卻看不見,能走卻無法快速移動,有兩隻耳朵卻無法聽見聲音,能通人性,有肚子裡面卻沒有五臟六腑,有腸子卻是直的不彎曲,吃下的食物徑直通過;如果遇到道德高尚的人,便會對其心生厭惡從而加害;如果遇到惡人,便會討好他並聽從其指揮。這種野獸的名字叫渾沌。它經常在地上轉圈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對著天傻笑。[大概就是上圖那個樣子,已經儘力畫得猙獰了,可看上去還是有點萌 ]

《神異經》中的渾沌與窮奇、饕餮、檮杌一起被後世並稱為四大凶獸。但鬼兔實在沒辦法把能歌善舞的神鳥「帝江」和二哈一般的「渾沌」聯繫到一起。也有人例舉《莊子》來說明帝江與渾沌的關係,但也十分牽強。說的是《莊子·應帝王》的一段故事「南海之帝為儵[倏shū],北海之帝為忽[hū],中央之帝為渾沌。」故事中寫到「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

故事講的是:南邊天帝[倏shū]和北方天帝[忽]常在中央天帝[渾沌]的地方相會(蹭飯也好,打牌也罷)總之渾沌每次都熱情招待,對他們很好。倏和忽想要報答渾沌,發現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來看聽吃聞,渾沌沒有七竅,就想為他鑿出七竅。每天鑿一竅,七天後,七竅是鑿出來了,結果把渾沌鑿死了[ 故事告訴我們不怕神對手,就怕坑隊友…………… ]

鬼兔看了之後好大一個「囧」字,除了「渾敦無面目」帝江幾乎與這位「中央天帝」扯不上任何關係。而且前面鬼兔也講了,「渾敦無面目」的渾敦是指的「渾圓敦實」像太陽一樣紅彤彤的圓圓的。由於有文獻提到黃帝是上古的「中央天帝」加上江與鴻通音,後世就把帝江和渾沌混為一談其實有點唐突。

來點乾貨:

從五帝時期到夏商周三代時期的華夏一脈其實是古國與方國的聯合體。那時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部落集各種不同民族文化於一體的國度。例如中原(河洛文化圈)東夷(海岱文化圈)南楚(江漢文化圈)巴蜀(古蜀文化圈)百越(傣泰文化圈)各地各族神話體系既有互通的神祇,又有很大不同。不但如此,還隨著時代的變化更在不斷變化。

-----------------------------------------

在夏朝時統治層主要的組成是代表中原勢力的夏族(夏後氏)以及代表東夷勢力的華族(塗山氏),信仰的最高神是祖先神,易法推行《連山易》為紀念那個洪水泛濫的時代,大山是最好的庇護所,所以以艮卦為首卦。

-----------------------------------------

在殷商時代以上帝為最高神,並還有太陽女神東母[代表陽和生]和月亮女神西母[代表陰和死],而後西母逐漸演化為居於西方昆崙山的西王母,東母則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商代易法為《歸葬易》以地為尊,所以坤卦為首卦。

-----------------------------------------

而後周代,因為周王姬姓,本就是居於西方的少數民族,信仰的最高神是「天」,所以周朝統治者以「天子」自稱,易法改為《周易》以乾卦為首卦。

-----------------------------------------

到了春秋時期各國各地各民族信仰依然各有不同,中原地區普遍信仰祖先神[東南西北中四方五帝、伏羲、女媧等];楚國一帶以東皇太一為最高神(細節可以參見屈原所著《九歌》);巴蜀地區蜀族(古羌族和冉族)的信仰多數為自然神[ 形象多為半人半獸或人面鳥身或人首獸身形象,雖然和戰漢時代的蜀國有差距但仍可參考三星堆或金沙遺址 ]

而《山海經》成書於巴蜀和楚地,道家的《莊子》也就是《南華經》則成書於戰國時期的中原地帶,所以後世引用《莊子》中的故事去生搬硬套《山海經》里的神其實是一個有些尷尬的歷史誤會。

至於清朝中期進士袁枚所著《子不語》里的《蛇王篇》其中所描述的是:「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以口作吸吞狀,則巨蟒惡蛇盡為舌底之水,而肉櫃愈覺膨然大矣。」這裡寫的是「狀類帝江」,是指形狀像帝江,像帝江一樣沒有五官。而並非說帝江和龍蛇有什麼關係,更不是說帝江就是一條蛇。

如果非要說,這就應該是古代多民族多部落兼并融合之後的文化後遺症。加上當時信息流通並不像今天這麼發達,後世文獻作者也對當時當地的民俗以及史實考古並不了解所以造成一定的錯誤解讀。當然也有諧音和繪本的原因(畫得太抽象) 那樣一個長翅膀的圓胖子哪裡表現出「是識歌舞」這個神格特性了?頂多算個萌物,所以非要看繪本不如還是看鬼兔這個女版吧(為了契合現代人的審美,給它瘦了身 :P 笑~)

END

--------------------------------------------------

Ghost Rabbit Folk Story

Now, Listen!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有愛就有奇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