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家居 > 槙文彥:「共感」時代的建築理論——現代主義的船與汪洋

槙文彥:「共感」時代的建築理論——現代主義的船與汪洋

本文素材整理自:UED城市環境設計

ID:UEDmagazine

50年前的現代主義是一艘大船,大家在船上亦敵亦友,1970年代以後,現代主義已經不再是船,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大家被放逐於大海之上,不再是朋友也不再是對手。

——槙文彥

2017年12月3日,一場建築大師講座在同濟大學舉辦,主講嘉賓為日本現代主義建築大師,1993年建築普利茲克獎獲得者槙文彥。他在講座中分享了關於近期作品的研究與思考,解讀了對建築和城市的獨特見解,用「尖銳」的思想和「謙遜」的姿態為建築賦予了清晰理性的特徵和人性與文化的思考。

槙文彥1928年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築系,師承建築大師丹下健三。日本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新陳代謝派( Metabolist )的創始人之一,1993年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現任美國建築師協會名譽會員、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名譽會員等職。

他堅信:設計師不僅要給後人留下房屋,更重要的是要留下文化財富。

漂浮的現代主義

Floating Modernism

作為現代主義第三代大師的槙文彥在2013年初出版的《漂浮著的現代主義》一書中,用船和汪洋的比喻展開了對現代主義歷史和現狀的梳理。現代主義從50年代前昂首向前的「一艘大船」到分崩離析的轉變為70年代後的「汪洋大海」,海洋本身是難以描述的起伏與波浪,其中的一個浪潮是人類的同理心。

隨著現代主義大船的崩解,當時的宣言、理論並未隨之消散,現代主義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知識和信息的媒介,就像銀行之於貨幣流通,書籍之於圖書館,人們從現代社會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養料。

漂浮的現代主義示意圖

建築順應環境

Architecture Complies

with the Environment

日本南部中津市的風之丘火葬場項目貫徹了槙文彥建築和環境順應的理念,形態上則採取謙虛而平和的姿態。槙文彥將建築的主體部分移至地下,將其地面部分打造成「雕塑」的一環從而與自然相融合,令人們彷彿置身於公園之中,以此淡化「火葬場」本身功能上帶來的強烈情緒。

風之丘火葬場的內部空間通過層序變化和人性化的細部處理給予人「靜」的心境。火葬場門廊的半圍合過渡空間、包圍著水庭的火葬廳、明亮而溫暖的休息廳、一抹天光下的小門廳在槙文彥巧妙地光線處理和空間密度的組織安排中,帶給人對死亡莊嚴、安詳、寧靜的感受。

打造微型的公共空間

Create Small Public Space

代官山集合住宅項目花費25年時間建成,位於日本東京澀谷區。槙文彥非常關注對公共空間的設計,認為好的方案要找到建築和人之間的一種聯繫。代官山集合住宅通過打造微小尺度的住宅公共空間提供給人們集會與交流的場所,通過對不同種類微小公共空間的關注對城市局部進行改造。

建築的方向感與通透性

Direction-sence and

Permeability of Architecture

2009年的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是在貝聿銘設計的Wiesner樓旁邊的擴建,主要關注了對建築方向感和通透性的打造。在MIT媒體實驗室里,人們在建築的任何角落都可以對所處空間和其他空間快速定位和感知,半圍護的玻璃分隔和錯動的樓板給予了人視野上的穿越和整體建築的通透性。

媒體實驗室的中庭分為兩個部分,較低的四層高中庭是公共空間,而上部的中庭則是員工們的交流空間。夜晚下站在實驗室的一角,視野可以穿越整個MIT校園、也包括城市和波士頓的天際線。

槙文彥1964年在華盛頓大學發表了關於「群造型聚構」的著作,在新加坡共和理工學院項目中的建築集群,他首先考慮了建築單體在集群中要實現的功能,建築群體之間功能的互補。對於公共空間他強調要保證人的交流同時也滿足人獨處的需求。

建築是文化的載體

Architectur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阿迦汗博物館主要表現了槙文彥對伊斯蘭文化環境的深刻解讀和對自然光的尊重,中央庭院是光線與視野的彙集的中點,其掩映著藍天,13米(42.7英尺)的玻璃牆由伊斯蘭傳統的經典玻璃切割方式雕飾,陽光撒落,錯影婆娑。建築師用伊斯蘭的傳統元素和獨特的光影勾勒出伊斯蘭文化中的充裕與多樣化。

槙文彥注重公共空間的呈現,強調建築師應該思考打造不同空間的目的,用怎樣的空間形式去表達。中庭的公共空間為人們提供交流、聚會的場所,同時也打造了靜謐的獨自思考的空間。

建築由「空間化」轉向「社會化」

Transformation from

「Spatialization」 to 「Socialization」

深圳海上世界藝術中心在2017年12月2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這是槙文彥建築理念的又一次實踐。建築的意圖在於映射深圳城市的地貌特徵,把建築本身看作是一座小型城市,不同於功能單一的建築。槙文彥希望利用城市造景的手法,吸引訪客的注意並引起人們觀賞街景的興趣,感受文化建築中的「城市空間」。他相信建築會隨著時間推移,提供豐富的人性化體驗,由「空間化」轉向「社會化」。

對於建築內部,7萬餘平方米的空間內,分布著多個展館,還有劇場和各類藝術商業空間,槙文彥將文化與商業通過階梯式的設計相融合。沿著室外坡道而上,可以自展館直抵海邊,仰望香港。傍晚,本地樂隊的演唱與輕柔海風一起撫慰著為體驗設計與藝術而到來的人們。

世貿中心遺址應如何重建一直是舉世矚目的話題,槙文彥設計的紐約世貿中心重建4號塔正對遺址公園拔地而起。它的外形呈平行四邊形,巧妙的折角式台階型樓層逐級而上,直至樓頂,低調而又優雅。WTC4世貿大廈講究材質,正面設計採用玻璃幕牆,通過巧妙的反射光使建築隨日光變化。正是有了這幢美崙美奐的摩天樓,整個世貿遺址開始重新融入紐約的城市機體中。

評判建築的最終標準是時間

The Final Criterion for

Judging Architecture is Time

槙文彥認為對於地標性建築是否能長存於世,評判的最終的標準是時間,而非建築師一味強調用於描述建築的辭彙。他傾向於安安靜靜地來打造一些有利於社會的建築作品,比方說WTC4世貿大廈設計,不是建築師去評價建築的價值,而是人們因為對建築的喜愛而自發的去拍照或者評價從而體現其影響力。所以評價建築的標準是建築作品對於普通人的生活是否有影響。

學會記住 學會忘記

Learn to Remember

Learn to Forget

關於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尋找建築方向,槙文彥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會記住,也學會忘記,對多樣的信息進行辨別。對於尋找建築方向並沒有確定的準繩,建築師應該在一定時間的沉澱之後,對設計風格有所認知後,選擇和定義自己喜歡的方式。

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

日本建築大師槙文彥

50餘年建築生涯的心得與智慧

傳授讓建築永恆的秘訣

《槙文彥的建築哲學:關於城市與建築的思考》

本書介紹了槙文彥關於城市與建築的一些思考,梳理了槙文彥50餘年的建築歷程。在這長達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中,槙文彥本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建築師們的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並對建築與城市空間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

槙文彥一生致力於發展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以精細的手法使建築表現出理性的思維。槙文彥對建築和城市都有著獨特的見解,他採用散文式的構造方法,賦予建築更多層次的內涵。他主張開放性的結構,以極強的適應性滿足時代變遷的要求,同時他十分強調建築與環境的協調,極力為建築物賦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心私家庭院 的精彩文章:

地里的農活讓城裡人干,他們還得給咱們錢?參與式鄉村游,讓村民輕鬆掙錢

TAG:匠心私家庭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