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永恆的思念】緬懷我的父親(山西 侯維平)

【永恆的思念】緬懷我的父親(山西 侯維平)

緬懷我的父親

侯維平

2018年1月11日,是我父親侯振國逝世三十八周年紀念日。我心中涌動的一個願望油然而生——能為父親寫點什麼,與慈父訴說衷腸?天寒地凍,雲起雪飛,怎麼才能為父御冬寒?三十八年過去了,伴隨著我無盡的思念,他的笑貌音容舉手投足猶在眼前。

一身正氣 虎膽對敵

父親侯振國,原名侯富良,1916年出生在原平市南白鄉一個中農家庭。我的祖父侯逢雨在民國初年任學校學東、村長多年。祖父任職期間廉潔奉公,打井修廟,一心為群眾辦實事。1945年祖父去世出殯時,眾族人失聲痛哭,都念他是一個好人。

父親就是在這樣一個正統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幼時就讀於本村小學與宏道川路學堂,畢業後考入崞陽中學。父親讀書期間為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而刻苦學習。畢業後,他懷著培養人才振興祖國的志向在上南白當了一名教員。

1937年日本侵略軍相繼佔領北平和天津。突破晉綏軍新部署的天鎮盤山防線進入山西。我父親為保家衛國,滿腔激情參加了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隨後又參加了崞縣戰地動委會。在抗戰期間父親驍勇善戰,由一名普通的戰士成長為優秀的指揮員。

作為部隊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父親認真學習毛主席提出的《論持久戰》等一系列方針政策,帶領部隊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抗擊侵略者。

1938—1939年期間,父親和他的部隊經常活躍在崞縣(現原平市)同川一帶,同游擊隊一起進行抗日游擊活動,襲擾和消耗敵人有生力量,掩護群眾,擊破日軍交通要道和通訊設施,伏擊敵人的出擾和搶糧行動。寒冬臘月,北風呼嘯。父親經常在破窯洞觀察敵情,以便阻擊敵人。從此落下支氣管炎的病根。

1941年日軍在對抗日根據地實施「掃蕩」、「封鎖」的同時,實行經濟封鎖和奴化教育,大肆抓捕抗日人員,收買叛徒漢奸進行策反活動。當時宏道(屬崞縣)大院駐紮日軍,父親在蓆子市「萬順全」(酒店鋪子號)以收賬先生的身份做掩護,在鬼子眼皮下開展搜集情報工作。在一次搜集情報由西社村趕往宏道村的路上,正遇到日軍在搜捕抗日人員。他身上帶有很多情報,看著迎面越走越近的敵人,他敏捷地把情報藏在石頭下面,但還是被敵人吊起來毒打一頓。敵人一直追問:「你是幹什麼的?是不是共產黨?還有哪些黨員幹部通通招出來!」後來父親回憶說:「日本鬼子個子矮,他們跳起來,用皮鞭直打我的胸脯,頓時遍體鱗傷,鮮血直流。我咬緊牙關,一口咬定是記賬先生。」父親面不改色,視死如歸。敵人得不到任何實情,只好作罷。

智勇雙全 清除內奸

1942年是我國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父親和游擊隊挺進敵後,開展政治攻勢,除奸反特,晝伏夜出,積極尋找戰機。他和戰友們以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機動靈活地打了許多漂亮仗。

父親曾對我們描述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執行任務時,指戰員晚上剛在某地駐紮好。廣袤的蒼穹,漆黒的夜空,突然響起了槍聲,日軍開始襲擊部隊駐地。一連數次都是這樣,致使部隊造成了不少傷亡。他曾說:「這事很蹊蹺。為什麼每次執行任務,敵人都會知道我們的部隊駐地?」正當他苦思冥想之時,忽然心頭一亮。他隨即召集基層領導經過認真分析觀察後作出新的部署。再次有任務時,他安排了駐地後,果斷下令讓部隊立刻轉移。不出所料,到半夜部隊駐地又響起了槍聲,敵人開始搜捕,結果撲了空。內奸的真面目暴露了,組織上嚴懲了內奸,戰士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此後日偽軍外出清剿和騷擾次數大為減少,扭轉了敵我鬥爭形勢。

1942年冬,由於日寇連續「掃蕩」和經濟封鎖,抗日軍民的生活極其困難。游擊隊糧食供給很緊張,米面奇缺。戰士們就靠野菜充饑,帽子當碗,樹枝當筷,但指戰員們始終保持著樂觀主義精神。

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早晨,父親和另外幾個幹部在同川南堯一帶宣傳組織群眾,減租減息,組織生產自救,發展生產和文化教育。有一次不料被日軍包圍了村莊,他們迅速疏散了群眾,躲進了一個深井內側的洞里。他們都抱著隨時準備犧牲的念頭。由於井內側洞小,容納不了幾個人,一位幹部失足掉入井內,不幸犧牲。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鬥爭方針,游擊隊深入敵後開展以武裝鬥爭為中心的政治攻勢,打擊日偽特務,嚴懲首惡分子,分化瓦解敵人,收到了很大成效,在此期間,繳獲日軍很多槍支彈藥,消滅敵人不計其數。

父親辦事從來都是小心謹慎,戰爭之餘,回家探望家人,他都是趁著晚上從小道走,村裡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做什麼工作,據他回憶,我祖父曾對我父親說過:「要不然,我家幾間房子早被日軍燒光了。」

八年抗戰,我父親所在地方幹部群眾都稱讚說:老侯為人正直無私,不畏強暴,以沉著、機智、勇敢著稱。

以上所述,我只是把它簡略的附諸筆端。實際上,它只是滄海一粟。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生活,我父親到底付出了多少艱辛、多少心血、多少代價?我實在無法寫清。正因為他的功績,黨和人民給予了他極高的榮譽。1937年任崞縣犧盟會秘書、游擊隊指導員;1938年任崞縣三區區委書記;1939年任崞縣二六區區委書記;1941年任山陰、代縣、崞縣分委秘書;1942年任山陰縣委組織部長;1944年任代縣縣委組織部長等職。

清正廉潔 後人楷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由父親的老戰友韓純德(抗戰期間任定襄縣縣委書記,原國家紡織部部長,時任太原市市長)介紹歷任太原市幹校秘書,太原市南城區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員等職。在當法官期間,不論是處置刑事案、反腐案,還是民事案,他都自覺接受監督,從不徇私枉法。當時我家在太原市大鐵匠巷三十一號居住,好多犯人家屬想通過行賄減刑,父親對我家住址嚴格保密,堅決杜絕他們上門行賄求情。面對犯罪分子不管職位多高,權力多大,父親都依法依紀嚴厲懲處,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

1973年父親退休回家。雖然疾病纏身,但他時刻關心祖國四個現代化的建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黨中央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作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的戰略決策。他對黨的事業更加充滿信心,堅持學習黨的路線方針。訂閱了一份《參考消息》,時刻關心時事。同時如果群眾有難處,他儘力相助;群眾有糾紛,他耐心調解。

父親對我們兄妹四人更是嚴格要求。在學習、工作上,他要求我們積極向上。在生活作風上,他艱苦樸素,一生生活節儉。一件中山裝洗得發白,也捨不得換掉。工作中只有一輛銹跡斑斑的自行車陪他度過了後半生。記得我剛參加工作不久,商店新進回一批滌綸布料,我很喜歡,想用來做一條褲子。父親知道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現在還年輕,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艱苦樸素這個優良傳統永遠不能丟!」

父親對我們兄妹愛而不溺,四個子女都對他心懷敬畏之心。我母親張玉梅是一位很有主見的女子,能識文斷字,無論裁縫、編織還是粗糧細作樣樣嫻熟。母親含辛茹苦,日夜操勞,拉扯我們兄妹長大,她和妯娌、鄰里相處和睦,樂善好施。到了父親晚年,嚴重的支氣管炎時刻侵擾著他,甚至通宵不能入睡。有時竟披著上衣一直坐到天亮,母親都日夜陪伴,始終不渝。

1980年1月11日,父親的支氣管炎發展成肺氣腫。因當時醫療條件有限,最終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慈父永別,舉家哀慟。淚問蒼天,蒼天無語。叩首大地,大地沉寂。唯有每逢春節、清明節,鮮花數束獻於塋前。自到大連後,每過清明節,我都會手捧幾束鮮花拋擲大海,隨流飄去。以此寄託哀思,慈父可知否?

父親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對共產主義事業堅信不移,對黨始終保持忠誠。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他始終表現出一個革命者對黨的方針路線堅決執行的堅定信念。抗戰中他流血奮戰,捨生忘死。解放後他工作任勞任怨,清正廉潔。從不以權謀私,不圖名,不圖利,時刻為國家著想。

父親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使我在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不斷進步。我始終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做到與時俱進,不同流俗。自己先進的教育理念、實際行動和語言影響著教師們的師德品質,規範著教師的行為,把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和新時代的教育思想融合在一起,體現了新的教育思想和自主創新的結合,使他們成為有敬業情懷的教師。是黨的教育和父親的高尚品格激勵著我在新時代自強不息。

思之綿綿情切切,望九霄天人相隔。不能相聚,不能盡孝,這是何等的哀傷!父親為黨為國為人民秉承一顆忠心,不惜殫勞一世,實堪後人表率。辭不盡意,難表哀思深切,嗚呼慈父,精神不朽,浩氣垂天!

作者簡介:侯維平,定襄二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大專學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崇尚真善美,讀好書多奉獻,成就他人,亦成就自己。善於用文學的視角審視人生,默默堅守初衷。現已退休,在大連居住。

編輯:信賢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國風光 的精彩文章:

【蠶音聲聲116】做個好人

TAG:北國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