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還記得兒時的「茯苓夾餅」嗎?

你還記得兒時的「茯苓夾餅」嗎?

兒時的零食並不像現如今這般豐富,而茯苓夾餅是為數不多的零食之一,很多小夥伴都對其情有獨鍾。它的餅皮口感獨特,餡料香甜,外觀與眾不同,在閑暇之時捧著一片細細咀嚼,那是一種甜蜜的享受。

茯苓夾餅,是老北京的一種地方傳統名點。早在《儒門事親》中有載:「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煎熟。」但彼時還只能稱之為茯苓餅,餅厚而無餡料。待到清初,「糕貴乎松,餅利於薄」的主張登上歷史舞台,茯苓餅便越做越薄,後來人們又不滿足於其淡而無味,便用兩張餅合起來中間加上多種果仁、桂花和蜂蜜調製的甜餡,就成了現如今「茯苓夾餅」的雛形。

現如今的茯苓夾餅,是是清朝末年的清宮御膳房流傳下來的傳統製法傳入民間,並經不斷改進而製作出來的。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麵粉做成薄餅,中間夾有用蜂蜜、砂糖熬溶加入蜜餞松果碎仁的餡料,其形如滿月,薄如紙,白如雪,珍美甘香,風味獨特。

都知茯苓夾餅好吃,可知茯苓夾餅還是葯膳的典範?葯膳的主角是誰呢?就是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功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可用於治療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等症。

茯苓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是滋補心脾的佳品。《用藥心法》中又稱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葯也」,是燥濕醒脾的良藥。綜合來看,茯苓最適合現如今酒食過度損及脾胃,致使脾胃虛弱、釀生濕熱的人群。

脾胃濕熱有何表現呢?脾氣虛弱則易於睏倦,食後尤為明顯;脾虛不能運化水液,則痰濕阻滯中焦,可見「棗核型」肥胖,也就是常說的「啤酒肚」型身材;脾虛食滯,久而化熱,濕熱蘊結,則胃脘不適、煩滿、咳逆,上蒸口舌則口焦舌干;心脾積熱,擾動心神,則睡眠不安,眠時夢多、驚悸、喊叫、磨牙等等。

但若濕熱日久,損傷津液,導致陰虛火旺,就不再適合服用茯苓了。此時當尋求能為您提供一對一、面對面診療服務的專業中醫師來幫您進一步指導飲食生活,或是進行藥物調理。

話歸本文的主角「茯苓夾餅」。茯苓夾餅中除了茯苓以外,還配合了清熱、補中、潤燥的蜂蜜(詳參:秋天來了,我的好閨「蜜」呢?),溫通、理氣、化痰的桂花,補中益氣、和胃養陰的白砂糖以及各種營養豐富的果仁。綜合來看,是健脾補中,理氣和胃的調中好手。

可惜的是現如今市面上能買到的茯苓夾餅多經過再次改良,所夾餡料成果凍樣,失去了原有的風味,也失去了原有的一些食療效果。不過我們可以自己來製作茯苓夾餅。下面就介紹一下如何自己製作茯苓夾餅。

首先製作餅皮:

餅皮材料:澱粉200克,茯苓200克,精白麵粉100克。

做法:將茯苓打成細粉,過篩。考慮到食用的口感,茯苓粉越細越好。打磨好的茯苓粉與澱粉、精白麵粉混合,攪拌均勻,再加水適量,調成糊狀,稠度比豆漿稍濃點,以微火在平底鍋或電餅鐺里攤烙成薄餅即可。也有專門用於製作茯苓餅皮的模具,使用時將烘焙模具放在爐上燒熱,裡面抹點油,用匙勺入麵糊少許,馬上將模具合攏數秒鐘,將麵糊壓成薄圓片,然後開啟模具,取出已烘熟的餅皮即可。餅皮的薄厚程度與粉糊的稀稠、加熱的溫度、使用的廚具有關,相對而言,專業的模具更容易製作出更薄的餅皮。餅皮越薄,口感越好。

再來製作餡料:

餡料材料一:傳統蜂蜜桂花餡。此餡料口感香甜,主要以滋補脾腎為主。

材料:蜂蜜250克、桂花50克、核桃500克、白砂糖500克。

做法:核桃在干鍋中焙香,切碎或碾成碎末。蜂蜜與白砂糖放在鍋里熬溶,使其蒸發掉一些水分,增加粘度。撒入將核桃碎與桂花,攪拌均勻即可。

餡料材料二:山楂果醬餡。此餡料口感酸甜,主要以健脾消食為主。

材料:蜂蜜200克,冰糖300克,山楂1000克。

做法:山楂洗凈後去核,切小塊,入鍋,加入冰糖、蜂蜜及少量水。水的多少根據鍋的大小,在山楂碎的間隙可見水面即可。水多一點沒關係,熬煮過程中蒸發掉就可以。開火小火熬煮,不停攪拌。煮到粘稠即可。

根最後合成成品:

據自己的喜好,取適量餡料放在製作好的餅皮上,在餡料上再覆蓋一張餅皮即可,以餡為主。注意餡不可鋪得太滿,需留出1厘米左右邊緣。另外,餡料的主要作用是調節口感,並不需要放置過多,其中中含糖成分較多,不適宜過量食用。在食用茯苓夾餅的時候,也不要「囫圇吞棗」,應細細咀嚼,使得其中成分充分消化,也避免進食過快導致食用過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徐徐話健康 的精彩文章:

天寒地凍 大寒送冬

TAG:徐徐話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