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越來越涼的《國家寶藏》里,只有它讓我依舊激動

越來越涼的《國家寶藏》里,只有它讓我依舊激動

GIF

《國家寶藏》進行到第六期,收視率應該降低不少吧,其實從遼寧博物館就開始下降了。

這也不怪大家,畢竟很多人對歷史、文物,雖然充滿了敬仰和自豪,但掌握的知識並不多,《國家寶藏》都是值得肯定的,它通過綜藝和創新的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歷史、文物,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後,到了北京一定要到故宮博物院去,要去西安,要去各個博物館,到了鄭州也會去河南博物館去看看。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國家寶藏》沒有缺點,當然,我覺得去摳衣服道具這些細節,其實都是旁支。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覺得國家寶藏要改進的地方有三個

學術上更嚴謹一些

不少文物都很牛,但表述上卻有些不當。

比如說那個8000年前的賈湖骨笛,確實很牛,但真的不是最早的笛子。

早的笛子應該出土在德國,距今4.2萬年前,關鍵是,這樣的笛子在德國還在不斷的出土,說賈湖骨笛是最早的笛子,顯然不夠嚴謹。

A.1995年出土於斯洛維尼亞的尼安德特骨笛【圖片來源:(BBC, 2014)】,現存最早的疑似骨笛,距今43,100 ± 700年,由一隻幼年洞熊的左側股骨製成 (Morley, 2003);B. 2008年出土於德國的骨笛 (Conard et al., 2009),距今約35,000年,由兀鷲的橈骨製成;C.1980年代出土於河南的賈湖骨笛 (Zhang et al., 1999),距今7,700~9,000年,由丹頂鶴尺骨製成,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支(加註白框者)尚可吹奏。

其實,賈湖骨笛所在的裴李崗文化,河南這塊土地上確實很牛,有了農業,發現了被馴化的家豬,還產生了酒,還發現了蠶絲蛋白的殘留物,最有意思的是,賈湖人男性身高190,女性身高180……這一副生機勃勃的景象,要比單拿出賈湖骨笛光輝太多了。

賈湖出土的家豬下頜骨

那個精美至極的雲紋銅禁,藝術價值也遠遠大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其實失蠟法並非中國最早發明,迄今為止,出土年代最早的失蠟法金屬器,發現於巴基斯坦,距今6000年。在中國之前,兩河文明、古埃及、古希臘、南亞甚至歐洲大陸都已經有了失蠟法金屬器。而中國,在商周時期主要使用的是范鑄法。

在雷佳音對的雲紋銅禁介紹的三個最——「體積最大、年齡最大,工藝最美。」也不夠嚴謹,體積最大是沒錯的,但最早的應該是楚共王熊審盂,工藝最美的應該是曾侯乙青銅尊盤。

其他博物館的展品描述也有不夠嚴謹的地方,像是陝西博物館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其中的陀螺儀技術並非中國原創,而是古希臘工匠最早發明的;虎符也不是是密碼學的鼻祖,而是在比杜虎符早一千多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

遼寧博物館那期,說自己的《洛神賦圖》是北宋摹本,還冠以最早和第一的說法,直接就讓故宮博物院不開心了,畢竟當年乾隆皇帝給遼寧博物館那套《洛神賦圖》題寫的是「洛神賦第二卷」啊,再說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洛神賦圖》是顧愷之畫的,大多是南宋臨摹,以此證明東晉的繪畫手法,顯然不夠嚴謹。

同樣的道理也在銅鎏金木芯馬鐙上,最早的馬鐙實物出土於中國,不等於中國發明了馬鐙,至少在學術界,馬鐙起源還有公元2世紀印度說、公元1世紀中亞薩爾馬提亞人說等等。

我想說的是,其實中國文物的最大價值,在於中國人給了它們獨特的美感和內涵,這就足夠我們研究和驕傲很久的了,作為考古學節目,實在沒有必要發起這樣學術上不夠嚴謹的比較。

價值觀更先進一些

央視強大的影響力,使得《國家寶藏》這個節目中一些有誤導的價值觀傳播會更廣一些,最突出的就是「國力強盛宋徽宗,海納百川乾隆帝」的笑話了。

《千里江山圖》中,那位老先生拿出硨磲的時候,我心裡一驚,先不說宋代並不盛行以硨磲製作顏料,就連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瑞鶴圖》、《聽琴圖》裡面的白色都沒用硨磲,就說《千里江山圖》畫成的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離靖康之亂的1127年也就沒多少年了,政和四年梁山伯都起義了,用這幅畫來說明北宋的繁華,真的合適嗎?

淺海中死去的珊瑚骨骼形成的白色荒漠。硨磲生於珊瑚礁間,釆挖硨磲勢必會毀壞珊瑚礁,對珊瑚礁生態的破壞巨大。圖片:John McManus

更何況,硨磲這個東西,收集的時候是要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的,並不值得提倡,節目里強調礦物質顏料是中國畫獨有的,要一直用它們來畫中國畫,也完全無視幾百年來顏料技術和工藝的不斷改進。

還有那個有「瓷母」之稱的「乾隆各色釉大瓶」,並不能證明「反映了清代國力昌盛時期,人們的一種文化自信」,因為這東西根本沒有大批量的燒制出來,從審美上講這貨跟要你命三千美譽什麼區別,王凱的前世故事裡,還表揚乾隆是海納百川,清朝禁海的是誰,把英國使團的槍支存在頤和園一直到鴉片戰爭的是誰?

北宋汝窯天青釉洗成交價:294,287,500港幣

中國的瓷器,到現在為止,最值錢的還是元青花和汝窯這類單純的美,而乾隆那個權力之手暴力美學的各種釉彩大瓶,也就拍了個一億五人民幣,也不是什麼瓷器之王。

故事更合理一些

我挺愛看《國家寶藏》里的故事的,就算關曉彤那毫無表現力的演技和比趙薇還差的台詞,也看得津津樂道,節目嘛,就應該好玩有觀賞性,但不得不說,為了編故事而編故事,為了煽情而煽情,有點過了。

司馬光之父司馬池造假石鼓這事,竟然被洗白成心懷天下;曾侯乙一個廳局級幹部僭越使用編鐘和九鼎八簋這事,也能被改成正面人物,好吧,這都算為了藝術效果,給明明是不是被搶走的皿方罍來個回家的故事,是不是有點……

如果必須在原出土地,那上海博物館的克鼎和大盂鼎呢?那湖南博物館的四羊方尊呢?雲南博物館的滇王金印呢?陝西博物館的人面彩陶魚紋盆呢?河南博物館麗孤零零的蓮鶴方壺和杜嶺方鼎呢?婦好鴞尊呢?

還有賈湖骨笛,到底是發掘的時候就知道它是笛子,還是後來才知道的,同一個人的說法都不同,也不太合適吧?

每每想到這樣的情節,我都不禁想起歐陽娜娜那句振聾發聵的話:螞蟻競走十年了,你清醒一點!

說到最後,能讓我至今心動不已的,是兩件文物

一個是湖北博物館的睡虎地竹簡,裡面有秦朝的生活細節,有小人物的信仰和堅持,那種對古代人生活的精彩還原,這1155枚破碎的竹簡,在普通人眼裡可能一文不值,但在學者眼裡它真是千金不換。可以和西域的漢晉簡牘,敦煌的唐蕃遺書,黑水的西夏文書相提並論,對於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人來說,這些文字記載的東西,要比奇珍異寶古玩字畫更有價值。

以及最讓我激動的,還是那個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雖然陝西博物館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它,做了個一個楊貴妃同款的概念,但作為王小波門下走狗,很多人知道,這個從何家村出土的香囊,只應該屬於一個人,那個唐朝稅務總局局長劉震的女兒,劉無雙。

很多年以前,王小波是這樣寫無雙的:矮矮的個子,圓圓的臉,穿著半截袖子的小褂子和半截褲管的半短褲,手腳都被太陽曬得黝黑,眉毛稀稀拉拉的。頭上梳了兩把小刷子,腳下蹬了一雙塌拉板,走到哪裡都是嘩啦啦的響。就這個樣子而言,可以說是莫辨男女。所以別人也不知道他來找誰。王仙客只好羞羞答答地補充說,那個無雙雖然是個假小子樣,但是小屁股撅得很高,一望就知是個女孩子。除此知外,她的嘴很大,叫起來的聲音很響,尤其是她只要見到一個心不在焉的人,就會從背後偷偷摸上去,在人家耳畔大叫一聲,在這樣近的距離內,她的聲音足可以把人家的耳膜吼破。她還有一匹小馬,經常騎在馬上出來,在馬背上發射彈弓。她的彈丸是用銅做的,打到人頭上,足可以把皮肉都打破。假如不是那時的人都留了很厚的頭髮,連腦子都能打出來。就是因為她的彈弓,附近的鄰居常常頂著鐵鍋走路。而且她總是大岔著腿騎在馬上,這對於女孩子來說是大大的要不得……

這個香囊讓我想了很久,1300年前,那個精靈一般的無雙,戴著這個香囊,穿行在宣陽坊,她一定見過唐朝的繁華,遇到過西域而來的有趣的人,自然也看見過《尋找無雙》的真正主人公,那個哀嘆出「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的魚玄機,而後者,應該也有一個類似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之後的涇源兵變,那個從幸福的生活,突然被打落在地,父母雙雙被斬首,家產深埋1300年,被充作宮女的姑娘,她是如何度過唐朝的黑夜的呢?偶然,她是不是會想起王仙客,和埋在何家村地下,那曾經是她生活中一部分的那些寶貝?

只是大時代裹挾之下,不要說小小的劉無雙,就是唐德宗,也只給中學歷史教科書留下了兩稅法和租庸調製,沒能擋住唐朝滑向繁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徹骨黑暗之中。

只有兩個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的僧人一段對話,被鬱郁不得志的中年男人壓在了辦公桌玻璃板之下: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

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拾得問對錄》

唐人的《無雙傳》里,給了個光明的結局,讓無雙假死逃出宮,和王仙客一起浪跡天涯,而王小波則在《尋找無雙》的結尾寫到:何況塵世囂囂,我們不管幹什麼,都是困難重重。所以我估計王仙客找不到無雙。

可能王小波對了,因為無雙最終也沒有回到何家村,挖出寶藏,至少找回屬於自己的那個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打賞按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聰明的小夥計》,做自己想做的,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