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改變古印度文明的雅利安人

改變古印度文明的雅利安人

印度位於印度洋北部,與阿拉伯半島和非洲隔海相望。印度看似是隔絕的地理單位,實際上它距離早期人類文明的中心,並不算遙遠。季風盛行的印度洋加快了人類遷徙的腳步。印度是交匯聚散之所,各種古民族紛自沓來。

這裡有皮膚深黑的尼格羅人,他們身材矮小,鼻子扁平,頭皮呈波浪狀,與非洲黑人頗為相似。很可能,他們是從非洲第一批抵達印度的民族。土著居民中,還有澳大利亞人種的人群。他們皮膚為棕色,頭髮捲曲,介於黑人和黃種人之間,與今天大洋洲土著相似。

印度人數最多的土著當屬達羅毗荼人,他們是前兩種民族與南亞周邊民族的混合。

早期的印度民族混合雜居,人少則相安無事,一旦繁衍變多則廝殺爭食。印度大概有過公社文明,不過早已沒落。這裡沒有強大的組織和成熟的文明,更談不上文明的自覺。一切隨遇而安,散沙似生存。用劉仲敬的話語,這時的印度人更像文明廢墟上的遺民。

雅利安人改變了這一切。雅利安人是古代游牧民族,他們活躍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地點在今天的中亞草原。關於這支民族更早的起源,實在難以說清。大概氣候所迫,雅利安人的一支進入伊朗高原,成為今天伊朗人的祖先。另一支翻過帕米爾高原,穿過印度西北山脈豁口,入侵到恆河流域。從此以後,雅利安人成為印度的統治階層,持續了將近兩千年。

南亞次大陸

征服印度的雅利安人數不多,軍隊最多數萬。他們面對的可能是多達百萬的印度土著。憑藉先進幹練的軍事組織,雅利安人在南亞如鐵犁鏟地,所向披靡。中亞是游牧民族的戰場,那裡早發育出成熟的游牧帝國,其軍事能力不是煥散的印度人所能比。在被征服者看來,高頭大馬的中亞白人宛若天神,從一開始就沒像樣的反抗。印度土著心安理得地接受雅利安人的征服。

我們今天熟知的印度傳統文化,大部分是從這時候算起。比如說令人捉摸不透的梵文化,各種濕婆跳神的印度教文化,印度北部通行的印地語,都是雅利安人的遺產。當然,還有印度的種姓制度。

這是一套柔軟順從,安於現狀的觀念。一開始,種姓制度並非是為了歧視和壓迫,而是出於征服者實用。雅利安人太少,他們想管理印度,就得對人數眾多、成分複雜的土著識別管理。按照不同民族,不同膚色區別,判定貴賤,劃分職業,以保持秩序穩定。種姓內自動傳承職業,世代不變。這簡直就是《理想國》的人間現實版。

雅利安人採用宗教話語並加以神話發揮,將原本作為行政之用的種姓制度,變成理論體系,文化習俗。負責編造話語體系的祭司或宗教學者,他們是婆羅門,位於種姓制的最頂部。雅利安軍事貴族即剎帝利,他們處於第二等級,與婆羅門構成政治與精神的同盟;第三種姓是吠舍,他們大概是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早期,所接觸到文明程度較高,有私有財產的農工商業者。第四種姓以貧民為主,他們是第四等級的首陀羅階層。四大等級之外,有從事製革、屠宰、掃廁、埋葬等行業的「賤民階層」。

不同種姓之間,互不通婚,互不交往。最開始只是行政管制,很快地,統治者就發現這種制度的好處:通過神話傳說告訴民眾,你們的命運是神定的,無可改變。這將大大削弱民眾的反抗意識。在普遍文盲,民眾愚味的時代,神的觀念最有市場。處於高等級的知識分子,他們世代傳習文化,為維護本階層利益,也會自覺維護這套觀念。

也有一些偉大的反叛者。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主張眾生平等,這對種姓制度是很大衝擊。不過,佛教更多強調民眾在人格和智慧上的平等,對於種姓制度的本質——職業枷鎖,並沒有很深入地批判。佛教很快在印度衰落下去,遠走他鄉,在東亞和東南亞發揚光大。直到今天,印度教依然是印度規模最大的宗教。

種姓制度所遭受到的最大挑戰是伊斯蘭教。自穆斯林入侵,很多底層民眾紛紛皈依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是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平等主義宗教,對深受等級之害的印度而言,可以說魅力無窮。不過,古代印度從未統一,穆斯林活動基本只及於印度上層,印度種姓制度依然穩固。

印度遭受中亞民族入侵,一波又一波,宛如潮水。主要的原因在於,印度距中亞草原民族興盛的地方,實在太近。翻過開伯爾山口,就是一馬平川的開闊地,肥沃的恆河平原。這裡擁有富庶爛熟的農業文明。面對馬上民族,印度農耕者難以組織起有效抵抗;另一方面,種姓制度使印度社會失去活力,整個社會割裂分散,缺乏文明向心力。遭遇入侵之際,往往是印度統治者迅速崩潰瓦解,而底層民眾安之若素,逆來順受。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古代中國。從古至今,中國一直是階層流動劇烈的國家。所謂天子,誰都知道那是糊人的話語,真正深入人心的,乃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的觀念。可以說,中國民眾沒有被等級制麻醉,制度安排上,統治者注重打破階級分層,科舉制就是重大的發明。

此外,中國民眾很早就形成文明自覺。讀書人懂華夷之辨,捍衛中原禮儀,民眾遷徙到邊陲要讀書耕地,播灑文明火種。中國有早熟的統一傳統,歷代統治者都在「爭正統」,這些措施客觀上都起到凝聚作用。中國古代看似「一盤散沙」,民眾老死不相往來,可是一旦有事,都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顯著的文明共同體。這種文明自覺,恰恰是印度一直所沒有的。不得不說,人為製造封閉和割裂的種姓制度,要負很大的責任。

歷代統治者征服印度後,他們都會驚訝地發現:種姓制度真是天造地設的愚民良方。民眾被隔離在不同職業,代復一代傳承;等級制使民眾互相監督,哪怕是底層首陀羅階層,他們面對賤民階層,他們也會成為種姓制度的守護者。

經過長期發展,種姓制度也有進化機制,比如說梵化。低種姓的群體,他們在擁有一定經濟地位後,可以學習婆羅門生活方式,由「不潔」變為「潔凈」,實現種姓上升。梵化看似打破了刻板的種姓階層制,實際卻更加鞏固這個制度。梵化上升的階層,他們有強烈動力維護特權。種姓制度使印度失去活力,它是印度社會進步的一大阻礙。

種姓制度是印度傳統文化,雅利安人的遺產。很難想像,一項如此不合理的壓迫性制度,居然能綿延三千多年。1947年印度就從法律上廢除「種姓制度」,憲法明確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事實上這項制度仍在發揮著影響力,尤其是市場經濟不發達的農村,這種來古老的惡習仍在阻礙人群正常往來,徒勞造成隔絕和對立。

沒有西方觀念衝擊,種姓制度會維持多長時間呢?我想,再綿延三千年都不為怪。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事實上,壓迫(尤其系統性壓迫)並不帶來反抗本身。只有反抗的觀念,才會帶來改變。思想的力量總被低估,而思想轉變往往是最難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菁城子 的精彩文章:

法國經濟要騰飛了,只因總統馬克龍做對了這件事!

TAG:菁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