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山之石:讀《道德經》,感受《道德經》,那些聽到過的讀《道德經》心得之六

他山之石:讀《道德經》,感受《道德經》,那些聽到過的讀《道德經》心得之六

《道德經》的道德

老子孔子的「道德」和老子的「道德」的區別,根本的區別在於儒家將「方法論體系」轉化為了「評價體系」。認為自然萬物之所以會生機勃勃的原因,是由於自然萬物的運作管理方式,達到了「道德」的標準,而方法則是「仁義禮法」的內容。將這種方法的效果發揮到極致的程度,達到博愛、大同的程度。

老子論德,就是自覺遵從天道之德的要求,並上升到天道的精神境界就是後天之德增加。 人類社會不可能自熱而然低遵循天地大道,這就需要引導,需要教育,需要主動行為,應而需要治人; 治人就是強調個人修養買就是修身,就是在人的品各方面提升自我,就是注重道德修養,就是所謂的修道。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

道生長萬物,德出於道。德是表現,道是根本。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修己之德而惠及天下。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道和德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是一個整體,誰離開誰都無法起用。德以道為體,道以德為用。學習了!

傳統美德應發揚光大;萬物以德為首,而道又生萬物,尊師重道。老子講的德的外延比我們今天講的德要大的多。德與道是緊密相連的!德者得也。

《道德經》「道之玄德」體現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處理的是道與萬物的關係.古聖人老子早已把萬物之道看透,現在的人都應學習。

老子認為「道」是可行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論道,循規蹈矩,在知;論德,修身養性,在明。

《道德經》地六十五章中的「玄德」是「道之玄德」在政治領域中德具體化,如果說「道之玄德」是形上之「玄德」的話,六十五章中的「玄德」則為形下之「玄德」。「道之玄德」體現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處理的是道與萬物的關係。

道是主題、是根本,德是作用、是枝末、是形式,仁、義、禮是主題的作用的表現形式。天地萬物都來源於道,道是構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老子的道及其思想並非如人們所誤解"明哲保身,消極退縮"也並非莊子所理解的。

道之"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而是有著積極的入世意識和悲憫的擔當情懷,老子講道修德之目的則在推之於治天下。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意即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道決定德,德服從道;道是德的內容,德是道的顯現;道是德的本質和根由,德是道的分有和表現.比較深奧,慢慢領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讀懂了風花雪月,卻走不出滄海桑田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