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知道嗎】「衣冠禽獸」原本不是貶義詞

【你知道嗎】「衣冠禽獸」原本不是貶義詞

原標題:【你知道嗎】「衣冠禽獸」原本不是貶義詞


「衣冠禽獸」通常被認為是貶義詞,用來形容那些道貌岸然、道德敗壞、行為卑劣的人。可是你知道嗎,這樣一個貶義詞其實在誕生之初是一個光彩照人的「體面」詞兒。


中國古代嚴格的衣冠等級制度是從明朝開始的。衣冠」一詞本指衣服和帽子。帝王的衣服上綉龍紋就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規定的,龍紋也是帝王的專用徽記。皇后、皇妃、公主、太子妃的鳳冠上也飾有數量不同的鳳凰。



在我國古代官場,官員們對穿戴非常講究,不同官階的人穿衣帶帽都有著嚴格的規定,「衣冠」也因此成為權利的象徵之一。對於朝廷官員而言,根據品級不同,服裝的顏色和圖案各不相同。總的來說,文官綉「禽」,武官繪「獸」,任何人不得擅自逾越。「衣」「冠」上的「禽」「獸」圖案也自然和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起來,「衣冠禽獸」也就成為了當時文官武將的代名詞。


明代官員分為九品,在官袍上綉出飛禽走獸的補子,官階大小一目了然。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叫「補服」,清代沿襲明制,文武官員袍子上的補子雖然都為文禽武獸,但具體是哪些禽獸略有差異。



如此看來,「衣冠禽獸」曾是一個令人非常羨慕的讚美辭彙。可惜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老百姓對此深惡痛絕,將那些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官員稱為「衣冠禽獸」,這次它成為了徹底的貶義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科知識 的精彩文章:

古代軍隊面面觀(上)

TAG:百科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