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萃華】峨眉半輪月

【藝萃華】峨眉半輪月

峨眉

半輪月

原創 Joyce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孩提時代,曾隨父母赴天下之秀峨眉山,峨眉似嬌娥黛眉,如詩如畫。夜半時憑欄斜倚,只見明月殘掛,如破碎之玉。月光皎皎,清輝如水灑下,為本就迷人的夜色添了一番神秘的氣息。此時正是深秋時節,微風輕拂,寒氣逼人,天宇中的那彎月亮也透著寒意。媽媽似有感觸,便教我了一句詩:「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我並不理解,卻深深地記住了這峨眉的「半輪秋」。

稍大些,對於峨眉的月印象更為深刻,那首詩也背完,對其的認識也不再停留在那輪月,開始知道詩人那仗劍離鄉的依依惜別,對友人的無限思念之情,雖依然不懂得他的無奈與悲傷。

也許是因為名字中的「悅」與「月」同音,又或許是因為中國人對月一向都有所寄託,我無比的喜歡月,自幼便依戀它。

是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對月便如此眷戀呢?是從《山海經》中的常曦沐十二月便開始了嗎?抑或是《莊子》古老的傳說?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第一句就提到了「月」:「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相信,中國人對於月是無比眷戀的,自古便是。傳統計時法便是以「月」為標準的「陰曆」。傳說中,月也扮作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姮娥奔月」中的月神秘而夢幻,披上了宮闕的華麗外衣;「天狗食月」中的月光明而美好,蘊藏著古人的無盡猜測。

詩詞中的月,則更為豐富。「月出驚山鳥」,月光忽現,驚擾了靜謐山谷的悠閑;「舉杯邀明月」,以月會詩,展現的是一種別樣的孑然中的洒脫;「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與友賞月,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喜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借月作喻,是對百味人生的無盡感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向月發問,則是亘古未變的對時間空間的探索。

時至今日,人們對月的依戀有增無減。多少人在夜半時分會仰望天空的那輪新月,默默地許下心愿,埋下期許?又有多少人將思念寄托在那白玉盤上,喃喃地傾訴心中的無限情感。

又是一個深秋的夜晚,依然是在雕花倚欄旁。秋風瑟瑟,可聽見楓葉凋落之聲,沙沙作響。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峨眉山上,可我身卻在海峽另一岸,忽然覺得無比感傷。明知道很快就可以回到故土,可此情此景,誰又不會傷懷呢?夜幕低垂,懸在天空中的月兒,同峨眉山上那半輪秋般明亮。月光灑在漁人碼頭邊的淡水河上,河面波光粼粼,浮光躍金。一艘船駛過,朝著遠方開去,不留痕迹。興許那是開回海峽另一岸的吧。從何時起,又為何變得如此感性呢?也許是那輪月吧,「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此時的我,也如多年前的詩人,對著那輪明月,訴說衷腸。峨眉的那輪明月,應該也是如此的明亮,如此讓人惆悵吧!

峨眉半輪月,千古以來都照耀著人們,它毫不吝嗇地給予人們光輝。而人們,總是在那半輪月下,仰望,仰望這天,仰望心中的願望。

專家點評

小作者通過兒時對峨眉月的印象,到對中國古代詩人對「月」這一物象的描述,從而在自己心目中勾勒出「月」這樣一種帶有象徵意義的美好情感。從小作者流暢的文筆、優美的語言中不難看出,小作者是一個喜歡文學、喜愛閱讀之人。

圖來源網路

藝萃薈

零零後眼中的微文化

非遺|民間藝術|微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微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我們都愛微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