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傳統文化全部湧向宗教,誰來尊重文化多樣性

當傳統文化全部湧向宗教,誰來尊重文化多樣性

傳統文化,是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諸子百家、釋伊基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傳統文化因為長時間的蟄伏和不受重視,很多人下意識認為是迷信。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我國是多宗教的國家,已逐步形成了以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為主體,兼有少數其他宗教和多種民間信仰的基本格局。道教是這五大宗教中,唯一起源並發展於我國的宗教。在相當一段時間,道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合法信仰。

很多原本依附其他文化形式存在的傳統文化,往往利用宗教偷換概念,甚至將宗教名稱當成傳統文化的代名詞,使得與其無關的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宗教,甚至宗教化。當然提到傳統文化,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風水、道教、算卦、祭祀等傳統文化行為,往往忽略了服飾、曲藝、辭賦、射覆等。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

綜上,尊重文化多樣性四項原則受到學者們普遍認同,這四項原則是:一要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二要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三要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四要科學對待文化傳統。如何系統地闡釋中華民族的精神、性格、思想、核心價值觀,也是對當前「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一種指導。

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文化的優秀、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踐行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十九大報告中六次提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站在全人類進步的高度,對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了頂層設計,並對全世界作出莊嚴承諾: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极參与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隨方設教 的精彩文章:

TAG:隨方設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