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醫醫話之津液永山談醫-氣血津液(2)

名醫醫話之津液永山談醫-氣血津液(2)

人體三氣

從前面營衛篇的內容可知,人體中具體運行的氣就是營氣和衛氣。是它們的不同分布和運行規律,呈現出了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

《內經》中提到的「氣」字有三千餘處,其中描述具體的人體之氣有很多稱謂,如 「陰氣」、「陽氣」、「真氣」、「經氣」、「人氣」、「榮氣」、「大氣」等等。但按其內涵來看,《內經》中所記載的人體之氣只有三種:營衛、衛氣和宗氣。只是在不同的篇章及語境下,它們有時會被冠以不同的名稱。營衛二氣都是晝夜五十周不停地運行於周身,宗氣則相對穩定,主要居於心胸部位,衍生並推動營衛的運行,主司人體的心跳與呼吸。

《靈樞·五味》說:「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黃帝曰:營衛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

這一段原文是講人所食用的五穀有五種性味,五味進入人體後會分別歸屬於五臟。胃在人體內的地位很特殊,五臟六腑都有經脈與之相連,就像百川都歸於大海一樣。飲食先入於胃,臟腑都是通過相連的經脈從胃中得到水谷的精微之氣。五味不同的水谷精微中會各自走向與它相應的五臟,在水谷精微和津液已經進入體內的正常軌道,營衛之氣也運行通暢之後,飲食中剩下的糟粕才依次下傳,排出體外。

黃帝又問,營衛之氣的運行是怎樣的呢?伯高回答說:飲食攝入後,其中的精微成份,先從中焦脾胃出來,到達上下兩焦,以充養臟腑。然後再通過肺分為營和衛兩個渠道運行到全身。還有一種「大氣」是摶而不行的,它主要是積聚在胸中。所以胸中又叫「氣海」。大氣在氣海中也能出於肺,循著喉嚨,與人的呼吸密切相關,呼時大氣外出,吸時大氣入內。

《靈樞·邪客》說:「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大意是,飲食攝入後,分為糟粕、津液、宗氣三個部份。其中的「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從而貫注到心的血脈中,推動心跳並主司呼吸。從宗氣里分出來的,能夠協同津液滲入於血脈,變化生成血液,從而外榮四肢、內注臟腑,按著時間節律循環的,是營氣。從宗氣里分出來的,慓悍疾速而能先行入四肢肌肉皮膚之間而周行不休的,是衛氣。

可見,宗氣就是上面提到的「大氣」。《內經》中提到具體的氣都有具體的名稱來表達它的特點。營氣,就是周營之氣;衛氣,就是衛護之氣。宗氣是什麼意思呢?宗的本義是「尊祖廟也」,即祭祀祖先的處所,後來引申為祖先,也就是現在習慣所稱的「祖宗」。宗氣,也就是具有「祖宗」特點的氣,全身的氣都是從它繁衍而來。它本身主要居於胸中,行使「貫心脈」、「行呼吸」的生理功能。

人體攝入的飲食只分為三大部分,除了糟粕和津液,就是宗氣。在宗氣「貫心脈而行呼吸」的功能過程中,營氣是「泌其津液」,衛氣是「出其悍氣之慓疾」,可見營氣和衛氣都是從宗氣中分化而來,也就是說,人體的由飲食化生出來的後天之氣,只有「宗氣」、「營氣」、「衛氣」這三種,而周行全身,「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的只有營氣和衛氣。

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

《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就是說中焦接受到營氣和津液後,化生出來的紅色液體,叫做血。很顯然,血就是指血液。《營衛生會》說:「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強調了血液是奉養身體的重要物質。

我們知道,對於有形的成份,現代醫學的認識是非常具體的。現代醫學觀察到血液有運載氧氣、營養物質和運輸代謝產物的功能,而中醫學只強調了血的奉養功能,這是怎麼回事呢?前面已經提到,中醫學認為血液是營氣「蒸津液,化其精微」後才化生而成的,即血液中也有津液。所有津液到最後都被「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無論它是從血液中來還是從組織液中來的。所以,血液運輸廢物的作用在中醫學來看,是歸屬於津液的代謝功能。

因為中醫學所講的「血」只強調血液的營養功能一面,而這一面的功能又是在營氣的參與下完成的,所以中醫學在很多情況下所講的營與血有相同的內涵。《營衛生會》中就提到了這個問題:「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意思是血與氣是不同的東西所以名稱不同,但它們有相同的性質,這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說,營衛是水谷的精氣所化生,血是在此基礎上又有神的參與,具有承載和奉養神的功能,它們的基礎是相同的。失血的人就不出汗,出汗過多的人就會血容量不足。這是補充強調了血液不僅要有營氣的基礎,充足的津液也是必不可少。

後世的醫家稟承了《內經》的認識,對營與血的功能都有所把握。但由於對營與血的區別不同程度地有所忽略,所以經常有營血不分的說法,甚至認為營就是血。

營是無形之氣,血是可見的液體,它們的運行方式也有所不同,這是不可混淆的。經絡與血脈在大的主幹道上明顯不同,但到最後都是分支成彌散狀態而遍滿周身,所以在毛細血管與孫絡的層面上,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血液循環的主要推動力是宗氣,在外周的循環則離不開營氣的充養與衛氣的溫通與固護,所以氣對血具有主導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氣帥血行」。氣與血充足且能保持正常的關係,則一身氣血沖和,百病不生。如果氣的充養、固攝、溫煦作用不及,就會導致血的生成不足或運行不暢。長期或嚴重的血行不暢,反過來也會阻礙氣的運行和化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言大醫 的精彩文章:

TAG:微言大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