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茶馬古道上的橋

茶馬古道上的橋

雲南保山芒寬雙虹鐵索橋 茶馬古道經過的中國西南地區有不少著名的河流,如瀾滄江、金沙江、怒江等。這些大河大川並未能阻礙勇敢堅韌的先輩,他們遇水架橋保證了茶馬古道的便捷暢通。這些橋樑造型各異、工藝精湛,體現了高超的橋樑設計和建造水平,讓後人得以真切的了解中國西南地區社會發展的歷程。我們一路行來,特意選擇部分精彩的茶馬古道上的古橋與大家分享,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雲南臨滄鳳慶青龍橋 青龍橋橫跨瀾滄江,是歷史上順寧府通往大理的唯一橋樑和順寧府各轄地到昆明的必經之路。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其後多次復修。青龍橋全長93.52米,寬3米,橋身距江面高15.64米,橋體由16股鐵索構成,狀如飛虹,飛渡兩岸。橋兩端建有橋廊、可憑欄遠眺瀾滄江風光,樓可令兵丁住宿守望。2004年,因小灣電站工程截流蓄水,遂將青龍橋整體搬遷至羅閘河按原貌恢復重建。

雲南騰衝龍江鐵索橋 龍江鐵索橋是保山(永昌)進出騰衝(騰越)通道的咽喉鎖鑰,元代始建藤橋,幾經興廢,萬曆年間建鐵索橋,清代曾五次重修,1926年改建為鐵鏈與鋼纜混裝弔橋,沿用至今。

四川雅安滎經二檯子橋 二檯子橋是四川茶馬古道川藏、川滇線上重要的鐵索橋,位於雅安滎經縣通往大相嶺北坡的峽谷中。

四川雅安滎經周公橋 周公橋同為茶馬古道川藏及川滇線上重要的鐵索橋,建於大相嶺北坡的峽谷中。

雲南大理漾濞雲龍橋 雲龍橋是建在瀾滄江支流漾濞江上的鐵索橋,它位於大理境內茶馬古道南北向與東西向主線的交匯點,地理區位優越。確切的建橋年代已無從考證,明代徐霞客曾記錄此橋:「依東山西麓北行三里許,抵漾濞街,居廬夾街臨水甚盛,有鐵索橋北上流一里」。

貴州黔西南花江鐵索橋 位於安順關嶺市和黔西南貞豐縣之間的北盤江花江段,乃滇黔要道。於光緒二十七年始建成,橋全長71米,寬2.9米,由14根粗大的鐵鏈串綴而成。古驛道旁的石壁上有眾多的摩崖石刻,記錄了歷代修造橋樑的艱辛。

雲南騰衝三岔河老弔橋 位於騰衝猴橋鎮,是由騰衝出境前往緬甸八莫道路上的一座古橋,跨越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大岔河。它始建於清道光年間,以當地野生籐篾在江邊的大樹上懸吊成橋,之後歷經多次毀壞和修復。七十年代新砌橋墩,並增加鋼纜,但完整保留了當地傳統藤橋的建造方式和樣式。近年因建造三岔河電站,三岔河老弔橋遷移至水庫上游新村。

四川涼山越西縣丁山橋 又名頂山橋、雙石橋。橋為平橋,無欄杆,粗沙石質,建於明代,橋共7洞,橋墩共8個,為船形,由兩層石疊成,墩上為榫槽。每洞橋面上是由平行的兩塊巨石樑橫搭在兩橋墩的石榫上組成。整座橋由14塊石樑鋪成,是茶馬古道川滇線上重要的橋樑。

雲南大理劍川縣沙溪古鎮玉津橋 位於茶馬古道重鎮沙溪南寨門外,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為單孔石拱橋。幾百年來幾經戰火破壞和坍塌,於1931年由劍川縣沙溪鎮民眾集資重建。

貴州貴陽修文縣蜈蚣橋 蜈蚣橋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為奢香夫人所建。奢香夫人是貴州宣慰使隴贊之妻,洪武十四年攝理貴州宣慰使一職。她任職期間開闢龍場九驛、水西十橋,溝通內地與西南的交通,促進了水西及貴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其中,龍場驛、蜈蚣橋為「九驛十橋」之首。明萬曆年間重修改名「龍源橋」。

雲南怒江蘭坪縣老姆井古橋 早在元代以前,蘭坪各族人民就在鹽滷水溢出的地方取鹵煎鹽。老姆井於乾隆二年( 1737)開鑿,有天字、地字、人字三井,日產鹽700多斤。同治九年(1870)封閉,光緒三年(1877)復開,1953年封閉至今。現在仍存鹽井旁溪流上的這座單孔石橋。

雲南騰衝鎮夷關古橋 鎮夷關單孔石拱橋,用火山石砌築而成,系清康熙二十六年建造,橋面許多石塊已被磨出深深的凹痕,可見當年道路交通之繁密。它位於騰衝通往緬甸的古驛道與大盈江交叉處,橫跨大盈江之上。明代在此設鎮夷關,置巡檢司以管控驛道及周邊地區。

雲南麗江束河古鎮青龍橋 建於明萬曆年間,全部由石塊建成,長25米、寬4.5米,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洗刷,橋面顯得滄桑而厚重。橋兩側植有垂柳,是束河八景之一的「煙柳平橋」。

貴州黔西南興義 雲南曲靖永康橋 永康橋橫跨滇黔兩省的界河江底河,北岸為貴州興義,南岸為雲南富源,是名符其實的「滇黔鎖鑰」。自明初開闢官方驛道,此道一直是聯繫滇黔兩省的主要道路。該橋1918年正式動工,1920年竣工。

雲南騰衝野豬箐木懸臂橋 位於騰衝曲石鄉的龍川江河谷,為最具代表性的懸臂式木拱橋。該處原為鐵索橋,抗日戰爭時炸毀,1948年重建時,利用當地木材資源豐富和相關技術比較成熟的有利條件,改建為木懸臂橋。

雲南騰衝通濟橋 位於騰衝縣界頭鄉的龍川江上,始建於民國,為單孔臂木拱廊橋。

順河橋又名高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直至1979年新建石橋墩和橋面。位於騰衝高橋村,長40米,寬3米,高20餘米。是一座在石墩上架設的三孔木樑橋。高橋外形古樸簡捷,內部整齊堅固,橋頂原是梁瓦結構,後為了減重,改為鐵皮瓦。經此橋,江東岸一片平川過後,便是氣勢磅礴、巍峨聳立、橫亘碧空的「高黎貢山」。

雲南大理巍山永濟橋 永濟橋又名巡檢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位於巍山縣永建鎮巡檢村南巡檢河上,為白族建築風格的木構風雨橋。

雲南大理保山霽虹橋 雲南大理、保山以瀾滄江為界,博南古道蘭津渡口上曾有鐵索橋名為霽虹橋,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後因修建水電站,霽虹橋及其摩崖題刻沒入江底。今日瀾滄江上新修建起不同結構、不同跨度、不同功能的三座大橋,令人驚嘆科技的進步,實現了對前人的繼承和超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汪劍釗:在茶卡鹽湖想起 兩篇俄羅斯小說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