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有的關係哲學
《中國特有的關係哲學》
2018年01月25日21:24微友佳埼在朋友圈轉了一帖並引用其一句「越是春風得意,越要放低身段,勤勉為事」。閱讀後覺得很迷人,謹慎思考一下後決定放水於本號文內供傳咀嚼。
原文原標題似乎就是《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因為所轉帖原文即是此題。
正文如下(原文四幅插圖略去)——
圖註:一代國畫大師畫壇巨匠潘天壽作品(源自潘天壽作品高清圖片——360圖片)
人往高處走,大抵是不錯的(本號按:口吻魯迅派)。
《周易》上說,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可見不管是處在事業開端,還是有所成就的人,都(需(以下括弧文字皆為本號助輔閱讀))要剋制低調。委身低處,是中國人處世的一門千年絕學(俗稱處世關係學)。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守住人生的低處,是一種清凈內斂,是人生必須擺正的一種穩重姿態,必須按捺的一種謙遜言辭,必須平抑的一種處世風格。
委身低處,是藏鋒守拙的隱忍。
古往今來,儘管通往名利高處的路上布滿了陷阱,但還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名利的高處,一手製造了無盡的繁華和熱鬧,也製造了數不盡的(那些可嘆)悲劇。
而低處的謹慎最安全。越是春風得意,越要放低身段,勤勉為事。
明朝明成祖時期稱「黑衣宰相」的道衍,在幫助朱棣篡位成功後,毅然選擇恢復自己的本職——和尚,每日吃齋念佛,不但躲過了朝廷的一系列政治危機,也在歷史的舞台上留下淡泊名利的美名。
委身低處,是韜光養晦的(沉穩)智慧!(感嘆號為本號所加標點,原文失誤沒有表明)
委身低處,是成就大事(情)的一種方式。低處的謙卑,最受益。(謙卑二字後面加逗號為必要減緩語速停頓提示)
不夸夸其談,不自以為是,以求教的姿態、商量的口吻說話,總會有意外的收穫。
有的人自以為是,好為人師。
卻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以謙遜的姿態向別人請教,汲取別人的(潛在的深厚)智慧,從中得到啟發和教益,從而形成自己的見解。
其實,高處有高處的風光,低處有低處的景緻。而且,善於在低處經營的人,最後往往能到達人生(制控的)高處。
低調,是修身養性的境界。
低調做人,還意味著你必須丟掉一些東西,比如身份感、優越感、尊貴感、榮耀感等等。
低調,不是壓抑自身的慾望,而是自然而然,修養品性,「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能為人著想,能顧全大局,能合作共贏。更進一步,讓自己擁有超脫慾望、淡泊名利的(無比廣闊)胸襟。
(低調至此並)如此,方能看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守得住低處的人從不討巧,他們依靠的是自己誠實的勞動,他們明白恬淡從容方能走得更遠。
本號在此有必要插入一段朋友圈的睿智短微文:
「事在人為」,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隨遇而安」,是一種樂觀的處世妙方,「順其自然」,是一種豁達的生存之道,「水到渠成」,是一種高超的入世智慧。不保留的,才叫青春。不解釋的,才叫從容。不放手的,才叫真愛。不完美的,才叫人生。——微友K曾在2017年12月30日08:33朋友圈狀態發布中引用商業策劃人專業化激勵語如是說
下面請接著讀回正文:
守得住低處的人,溫厚、寧靜,就像大地,永遠把自己置於低處,但沒有人否認它的博大。
守得住低處的人,收斂、含蓄,就像大海,永遠把自己放在低處,但沒有人否認它的深邃。
倘若沒有壓力,水是不會往高處流的;倘若沒有操守,人是不會往低處走的。
在物慾至上的紛紜俗世中,守得住低處的人,是最難得的風景。
——佳埼轉帖源自修心堂公眾號轉文引自網路盛文(作者待查以示尊重)總結,從以上本號命題的《中國特有的關係哲學》篇章,讀者若能渾然體會,應能得出以下結論,即三條處世心經:一是做人虛懷若谷,收斂很重要,二是做事水到渠成,很值得琢磨,三是不需好為人師,這太重要了。


TAG:茗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