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便分叉咋回事?膽結石沒癥狀要治嗎……

小便分叉咋回事?膽結石沒癥狀要治嗎……

又到了「你問我答」的黃金時間了!快來看看你提的問題有沒有上牆吧~

NO.1:小便分叉咋回事?

有兩位朋友都問了關於小便分叉的問題,下面就跟大家講講到底咋回事~

男性小便分叉原因,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生理性小便分叉,通常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①性生活後,由於部分精液殘留在尿道中,陰莖海綿體充血尚未完全消退,可導致第一次小便不暢而出現分叉。

②夜間過多的尿液積存於膀胱內,清晨排尿時,一時壓力過大,使尿道口形態發生改變,也會出現小便分叉。

③過度飲酒後,前列腺發生充血,壓迫尿道,以致尿液排出不暢,小便也可出現分叉。這些偶發的小便分叉屬生理現象,一般與疾病無關,不必擔憂。

除前列腺增生外,其他導致尿道充血、腫脹,分泌物增多的疾病,也會導致小便分叉。如損傷或炎症導致的尿道狹窄,包皮過長或包莖造成的尿道外口處狹窄,以及尿道口有小結石阻塞等,也會出現小便分叉。出現這類小便分叉屬於病理性,應儘早到醫院檢查確診,以便及時治療。

NO.2:勞動強度大,怎麼保護膝關節?

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各項機能都在下降,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尤其容易出現疼痛、行走、下蹲困難、骨質增生。

怎麼保護膝關節呢?給你支幾招:

1、日常習慣

上下樓時:不能避免上樓梯時,要慢。並移動重心與膝關節接近時再邁另一條腿上樓梯。下樓梯可以採用倒下或橫下的方法,總之保持膝關節不要超過腳尖的角度。

爬山或過天橋:爬山或過天橋走坡路,盡量不走樓梯或台階。20度左右坡度緩慢上下坡對於腿部肌肉是極好的鍛煉,您會感覺腿部肌肉很酸,而不是過度使用膝關節軸承。

2、控制體重

體重過重會使關節受到更大的壓力負荷,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為了預防膝關節炎的發生,保持正常體重尤為重要。

3、幫助緩解膝關節疼痛的方法

雙掌揉髕

選擇坐位,雙腿伸直,雙掌掌根按壓到髕骨上,然後輕輕地旋轉按揉,相當於我們在划動髕骨。這個方法可以緩解髕骨軟化所帶來的不適。有些人對疼痛比較敏感,可能稍微給膝蓋一點力量,就會感覺到疼痛,所以剛開始做的時候,力量要輕,以能接受的疼痛感為宜。經過一段時間的按揉之後,可以再適當地加力。

交替抬腿

平躺在床上,放鬆雙腿,首先左腳向上勾起,此時大腿會有緊繃感,輕輕抬腿直至最大角度,堅持幾秒鐘,再慢慢放下。右腿重複此動作,反覆幾次。要注意一定是慢起慢落,這樣才能更好地鍛煉大腿肌肉。肌肉強壯了,就能對膝關節產生很好的保護作用。

NO.3:孩子老喜歡吸手指,咋辦?

嬰兒吮吸手指是其神經系統發育必經之路,同嬰幼兒的語言發育、四肢運動一樣,都是極其自然的。

嬰兒期由於吮吸反射的存在,小兒可有吮吸手指的行為,這屬正常生理現象,其發生率可高達90%,但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4歲時僅為5%,學齡期以後則逐漸消失。

要糾正孩子咬指甲的壞習慣,主要在於預防和對症下藥。

讓孩子常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談心、讀書、交流感情。家長要及時發現問題,以疏導孩子的心理壓力,可轉移其注意力,但不要呵斥打罵。

可在孩子的指甲上塗苦味劑(如黃連等),使孩子產生厭惡感;鼓勵孩子多進行有益的戶外活動,多給孩子一些關愛,減輕其心理壓力;若屢教難改、難以自控,或對行為療法及其他方法處理無效者,可考慮在其口腔內安裝一種金屬性顎槽,這樣一來,兒童就很難將手指插人口中,或在插入後會引起疼痛,持續放置半年,能達到糾正的目的。

此外,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焦慮和抗強迫藥物。但要強調的是對不良習慣的糾正,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任何粗暴的恐嚇、打罵、嘲笑、譏諷等不但無效,還會加重孩子的緊張情緒和心理壓力,甚至使其產生逆反心理,加強吮咬手指習慣。

NO.4:膽結石沒啥癥狀,要治嗎?

有結石,不一定都要「動刀子」 。

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膽囊結石都需要進行手術,一部分無癥狀的膽囊結石患者,只要定期複查、注意飲食習慣即可。

對於具有潛在風險的患者,如可能引起膽絞痛、膽囊炎、膽管結石、胰腺炎甚至膽囊癌,在經由醫生檢查、評估後,達到治療標準的,才會採取手術治療。

國內外醫院常規採取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傷口非常小,術後1~2天就可以出院,僅極少數人短期內可能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經過一段時間恢復或藥物治療後可緩解。

但是不排除你可能存在其他癥狀,建議你到專科門診進行更詳細的諮詢和檢查,由醫師來判斷治療方法更為妥當。

大家有任何健康上的疑問,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所有的文章都闊以),小編會定時翻牌哦。

GIF

編輯:覃連秀

大家都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醫生 的精彩文章:

除了發芽發綠,這樣的土豆也別吃!很多人都不知道,快告訴身邊人

TAG:家庭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