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文化中怎樣記載伯顏?

漢文化中怎樣記載伯顏?

伯顏的文化形象很暖,在元代眾多帝王將相中,他雖只有三五首詩詞傳世,但足使伯顏光耀千古。因為詩中不陷民於塗炭,不貪財於徵途,不負命於重任的品格躍然紙上,是獨有的伯顏風格體詩詞,什麼「大風起兮雲風揚」,什麼「殺盡江南百萬兵」,與伯顏的詩歌相較格調太過懸殊。

而《元朝名臣事略》記伯顏其人為「天質高厚,風神靜明,英偉端大,剛介庄廉。當大任而不動,遇大論而善斷。言笑有時,喜慍莫測。恆負天下之重,以神器尊安為務。仁視群品,無間親疏,義使眾材,無比適莫。故四海公論,翕然歸之」。

《平宋錄》記伯顏「其折衝禦侮,極有方略,信賞必罰,得士眾心,尤明於知人。其或以文進,或以武用,無不稱職。臨戎制勝,規畫經理,英謀獨運。以之攻城野戰者,某處宜攻,某處宜守,某時啟行,某時利戰,如此而成,如此而敗,臨機應變,間不容髮。與夫兵家奇正分合之術,車騎卒伍之陣,山澤水陸之戰,若合符節,信乎其深於兵矣。孫子論智、信、仁、勇、嚴五者,丞相實全之」。

《元史·伯顏列傳》謂「伯顏深略善斷,將二十萬眾伐宋,若將一人,諸帥仰之若神明。畢事還朝,歸裝惟衣被而已,未嘗言功也」。

臨安民眾曾立祠祭祀諾顏,其祠中有《勛德碑》言「連城列壘,望風款附。農不釋耒,兵不血刃;市不易肆,秋毫弗驚。天命攸歸,人心欣戴。不謀而同,不戒以孚,黃童白叟,手額讚歎。」

不同時代的不同人,記述大體相同,充分說明了伯顏的征服南宋戰爭,不僅實現了大一統局面,更打破了戰爭帶來必然的破壞、殺戮甚至不可避免的亂殺無辜這樣殘酷現實。

這是伯顏獨受史家厚愛的地方。

而詩人們同樣沒有忘記伯顏,他們也在用自己詩人的文學語言記錄了伯顏其人,一下選取代表性的詩歌共享。

宋末宮廷詩人汪元量是南宋王朝滅亡的見證者,並陪同宋恭帝等北上面見忽必烈,而在文天祥欲活不甘,欲死不能的煎熬時刻,他經常與文天祥飲酒賦詩唱和,還為文本人打氣赴死完節,讓他踐諾「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

但同樣,汪元量用詩作真情頌揚伯顏。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三》

殿上群臣默不言,伯顏丞相趣降箋。

三宮共在珠簾下,萬騎虯須繞殿前。

.

《醉歌十首》

呂將軍在守襄陽,十載襄陽鐵脊樑。望斷援兵無信息,聲聲罵殺賈平章。

援兵不遣事堪哀,食肉權臣大不才。見說襄陽投拜了,千軍萬馬過江來。

淮襄州郡盡歸降,鞞鼓喧天入古杭。國母已無心聽政,書生空有淚成行。

六宮宮女淚漣漣,事主誰知不盡年。太后傳宣許降國,伯顏丞相到簾前。

亂點連聲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簽名謝道清。

衣冠不改只如先,關會通行滿市廛。北客南人成買賣,京師依舊使銅錢。

北師要討撒花銀,官府行移逼市民。丞相伯顏猶有語,學中要揀秀才人。

涌金門外雨晴初,多少紅船上下趨。龍管鳳笙無韻調,卻撾戰鼓下西湖。

南苑西宮棘露芽,萬年枝上亂啼鴉。北人環立闌干曲,手指紅梅作杏花。

伯顏丞相呂將軍,收了江南不殺人。昨日太皇請茶飯,滿朝朱紫盡降臣。

趙孟頫(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

述太傅丞相伯顏功德

興廢本天運,輔成見人庸。

輿地久已裂,車書會當同。

先帝昔在御,如日行虛空。

六合仰照耀,一方顧顓蒙。

授鉞得人傑,止戈代天工。

鐵馬浮度江,坐敗破竹功。

草木紛震動,山川變鴻蒙。

地利不復險,金城何足攻。

市靡易市擾,兵無血刃紅。

孰能年歲間,伐國究始終。

老稚感再生,遺黎忘困窮。

歸來一不取,匹馬走北風。

九域自此一,益見聖世崇。

大哉先帝仁,允矣丞相忠。

嗟我始弱冠,弗獲拜此公。

作頌歌元勛,因之寫吾衷。

王逢

《淮安忠武王箭歌題垂虹橋亭》

淮王昔下江南城,萬灶兵擁雙霓旌……

鹿麛晝號猿抱木,王師所過全生育。

彤弓親授聖天子,弓影射入東吳水……

鐃歌啁轟鼓笳競,父老頓足歡聲應

揭佑民

《淮安王吳山歌六章》

「……仁者師,無威聲。持百萬,如雲行。令所出,時揚鷹。不血刃,惟功成。來東南,用生道。……民胥生,道得國。始用牡,振太白。徐用止,田有獲。吳山高,著銘勒。虎丘奠,西師安。念越棲,稽山完。國既遜,無胥殘。……笳鼓競,鐃歌長。王有靈,福此方。男吹笙,女協簧。撫琴瑟,升中堂。惠我杭,時無疆。」

劉因

《白雁行》

北風初起易水寒,北風再起江水干。

北風三吹白雁來,寒氣直薄朱崖山。

乾坤噫氣三百年,一風掃地無留殘。

萬里江湖想瀟洒,佇看春水雁來還。

(據說南宋末年,江南童謠言「白雁來,南宋亡」,人們不明其意;伯顏統兵滅宋,時人恍然大悟)

薩都剌

《宮詞》

白馬銀鞍紫玉鞭,晚涼乘過御樓前。宮娥不識中書令,笑問誰家美少年。

——這就是歷史的伯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嫩科爾沁歷史文化 的精彩文章:

伯顏的文藝范兒

TAG:嫩科爾沁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