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安史之亂到底是什麼樣的?大家知道嗎?

歷史上的安史之亂到底是什麼樣的?大家知道嗎?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三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後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且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鑒》:「(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唐朝由盛世太平的局面走向衰敗分裂的局面。其原理是藩鎮得到加強,開始擁兵自重,獨霸一方。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

唐玄宗與女人並非只周旋於床第之間,他譜曲的《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麴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而且據《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唐玄宗也成了梨園弟子的祖師。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衝府,其中有261個位於保衛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設置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年間,邊鎮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於諸鎮之中最強,擁兵20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中央的危機。

「李世民之所以沒有象李隆基一樣墮落,是因為他活得太短了;李隆基之所以沒有像李世民一樣偉大,是因為他活得太長了。」的確,李隆基在位時爆發安史之亂,楊玉環的出現並不是問題的根源,這個根源非常出人意料——老糊塗。實際上,歷史上並不乏此類例子:乾隆帝英明神武,晚年卻寵信奸臣和珅;漢武帝武功赫赫,晚年卻好大喜功,迷信巫蠱……

安史之亂,本質上是一次社會權力轉讓的企圖和爭奪。任何的朝代更迭都是社會權利的轉讓。這些朝代的更迭,也就是這些權力轉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合理的。但是,我們看到的是,為了這些權力的更迭,百姓家破人亡,白骨累累,社會經濟凋敝,百業廢黜,整個國家一片荒涼,甚至對其後的朝代都有巨大影響。社會代價過大。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前後達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總括來說,安史之亂雖草草平定,但是仍不能全面地統一中國只是收後長安與洛陽;而自安史之亂後,中國國勢也一落千丈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唐朝安史之亂借兵的回紇族,你絕對想不到,他們竟然這麼強!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