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商鞅是亡命之徒?
魏國在魏文侯的領導下,一度曾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魏文侯過世了以後,他的兒子魏擊繼承了魏國,是為魏武侯。但隨著魏國牛人死的死,走的走,魏國的老大地位也逐漸不如原來那麼穩固了。魏武侯死的時候,並沒有立太子,他的兒子魏_和公中緩爭奪統治地位,魏國開始了數年的內亂。
韓、趙看到魏國內亂,於是出兵伐魏,大破魏軍,殺到城下。但是,這個時候,韓、趙兩家的主公卻有了不同意見,一方說,殺了魏_,立公中緩,然後讓魏向兩家割地,而另一方則說,不如把魏國分為兩個國家,這樣國力就大大減弱,不能威脅到我們了。這兩個方案其實都很好,若加以實施,都能實現實質性削弱魏國的目的。若他們任選其一,魏國乃至戰國時代的歷史走向可能都完全不同了。但問題就在於,這兩家當時卻不知搭錯了哪根筋,誰也不肯妥協,所以最後各自撤兵、不了了之了!
韓、趙撤兵後,魏_成功滅了公中緩一黨,獲得了魏國統治權,成為了魏惠王(就是《孟子》裡頭那個跟孟子討論義、利問題的「梁惠王」)。雖然魏國還沒有被亡國,但其國力這時候已經大不如前了。
而恰恰就是在魏惠王時代,戰國時期最重要的人物粉墨登場了。
衛地自古多君子
衛鞅,也稱公孫鞅,從他的姓可以看出,他是衛國公族的子孫。只不過,不幸的是,他是庶出的。這意味著他不可能成為衛君的繼承人。於是,他從小就學習刑名之術(法家學說),並跑去外國尋求機會,期望能憑著自己的實力出人頭地。
先打住。
我不造大家有沒有注意,衛鞅是「衛國人」。這個「衛國」不是戰國七雄,但是卻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縱觀整個戰國時代,到處都能看到衛國人在外國折騰。
別看衛國是個小國,不起眼,但有兩件事讓衛國在歷史上的地位還不低:第一件事,它的生存能力,它是東周列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比它的宗主國周王朝還要晚十幾年;第二件事,衛國有文化,「衛多君子」,這句話是春秋時代很有影響力的「延陵季子」老先生說的,而我們尊敬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其中十年都呆在了衛國,恐怕也是因為衛國有很多能和他談得來的君子。
戰國時代衛國人才輩出,只可惜都是服務於其他諸侯國,除了衛鞅,還有之前講過的吳起,始皇帝的「仲父」(也可能是親生父親)呂不韋,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刺客荊軻,等等。
這幾個人有以下兩個相似處:
1、不服務於祖國,都發達於國外,吳起仕魏、楚,衛鞅和呂不韋仕秦,荊軻仕燕;
2、都不是什麼特別「君子」的人,兩個刻薄寡恩的改革家,一個善用陰謀詭計的商人,一個圖窮匕首見的刺客。
簡單的說,我覺得應該授予這幫人一個統一的榮譽稱號:亡命之徒。
我就納悶呢,一個號稱「多君子」的國家,怎麼凈出現些叛國投敵、詭計多端、刻薄寡恩的亡命之徒呢?
我來嘗試解釋一下。
周朝沒有義務教育,國民文化水平很低。而衛國則有很好的文化傳承和文化氛圍(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遲遲不滅衛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衛國人的素質較其他國家的人來說,普遍高出不少。
但是,衛國本地還是一個多君子的國家,擁有很淳樸的民風,喜歡搞文化研究,但不喜歡折騰。加上當時國力不強,那些想出人頭地、不走尋常路的人士在衛國本地得不到認同,也缺乏資源。於是,這幫人只能跑出衛國這個圈子,去外國尋求機會。
所以說,這些衛國亡命之徒都是「非典型」衛人。作為亡命之徒,他們身上有以下特點:
1、喜歡賭,喜歡冒險;
2、膽子特別大,沒有不敢幹的事;
3、很現實,手段無下限,毫無節操可言;
4、做事很執著,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5、愛折騰,no zuo no die。
OK,現在回來說正事。
衛鞅最早在魏國工作。給魏相公叔痤打工。公叔大人很喜歡衛鞅,但還沒來得及把他介紹給魏王,自己就得了重病,眼看就要不行了。魏惠王來看他,公叔大人就特別跟惠王說起衛鞅,說別看這小子年輕,但絕對是奇才,大王啊,一定要把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啊。
魏惠王不是他爺爺魏文侯,沒有那麼獨到的看人眼光和用人魄力。聽了公叔痤的一番話,覺得沒頭沒腦的,就嘿的笑了一聲。公叔痤看到惠王這表現,就知道惠王估計把他的話當兒戲了,就又說了,如果大王不用他,那就一定殺了他,不要讓他為他國所用。魏惠王暗地心想,哥們你確實病得不輕啊,一個默默無聞的黃毛小子,五分鐘前讓我舉國聽他,五分鐘後又讓我殺了他,這不自相矛盾么,更年期癥狀很嚴重啊。當然,惠王表面上還是很尊重公叔痤的,畢竟這位老人就要不久於人世了,就裝著答應下來,權當哄哄他咯。
魏惠王離開了相府。公叔痤趕緊叫來衛鞅,把剛才的事情告訴他,讓他趕緊逃命。當時公叔痤為他自己這種前後矛盾的行為辯解的理由是,「吾先君後臣」。但這說不過去。老闆在一個樣,老闆走了馬上換個樣,這種「先君後臣」流於形式,讓人很難理解。我只能說,當時很多人的節操大概都是玻璃渣子,沒事就拍地上碎一地。
衛鞅則很冷靜。他說,既然魏惠王不會聽你的話重用我,那肯定也不會聽你的話殺了我的,就一直留在了魏國。衛鞅這個決定還是有很大風險的,充分展現了亡命之徒愛冒險的特質。他這番話雖然聽上去有些道理,但是,讓國君把一個人作為國士來對待,和把一個人作為螻蟻捏死,畢竟是完全不相干的兩碼事。如果魏惠王是個比較保守但又很冷血的人的話,衛鞅很可能當時就死在魏國了。不過,幸好,衛鞅賭對了,所以,他繼續留在魏國快樂的玩耍。
秦孝公招賢
差不多這個時候,秦孝公上位了。在春秋的時候,秦國在秦穆公的領導下,一度非常強大。但秦孝公接掌秦國的時候,情況卻有點糟糕。一方面,秦國當時的國力比較弱小,歷史上很重要的河西地區,在前陣子被魏國的吳起奪走了,河西地區是當時的戰略要地,有河有山,易守難攻,秦國當時也沒有力量奪回來,這讓他們的國防非常難受;另一方面,秦國在當時是個特別不受待見的國家,那些自詡文明古國的山東大國,都認為秦國是夷狄之地,覺得他們是野蠻人,不願意跟秦國來往,排斥他們。
秦孝公即位的時候才二十一歲,可謂是意氣風發,下決心要改變這個局面。於是,他就在國內發了個通告,招賢納士,幫助他改變秦國的現狀,重新恢復秦穆公當年的風采。
而給出的條件也十分誘人,「與之分土」。言下之意是,如果幹得好,你自己也能做一個國家的君主。
我們知道,現在公司挖人才給一些股權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如果給你的報酬是一個國家,聽上去是不是很刺激呢?
秦國當時絕對是落後國家(後面會講落後到什麼地步),但在這種許以重賞的情況下,仍能吸引到牛人光顧,並成功實現短時間崛起的目的。
衛鞅當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從回報上講,這恐怕是當時最好的工作機會了。於是,他找到了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估計是給了不少好處費的,不然怎會推薦一個啥背景啥資歷都沒有的黃毛小子——讓他把自己推薦給了秦孝公。
《通鑒》上記載,「(衛鞅)說以富國強兵之術,(秦孝)公大悅,與議國事」。
不過,太史公在《史記商君列傳》里的記載卻不太一樣。說衛鞅見了秦孝公四次,才真正把他打動。按照《史記》中衛鞅自己的說法,第一次會談,他用堯舜治國的方法勸說秦孝公,秦孝公完全不能理解,聽著聽著就睡著了;第二次會談,他用禹、湯、文、武治國的方法勸說,秦孝公還是聽不進去;第三次會談,他講了春秋五霸的方法,秦孝公開始感興趣了;最後一次,他講了富國強兵的方法,秦孝公被徹底吸引了。言下之意是,秦孝公其實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只是想能快速富強而已——純粹的「暴發戶」心態。
太史公在《商君列傳》最後的結語中這麼評論這一節:「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意思是,那都是衛鞅自己的說法,他壓根就幹不了堯舜禹湯的事兒,所謂的三皇五帝的治國術,全都是他瞎編的。
光哥大概覺得這個故事根本就是杜撰,所以乾脆都沒在《通鑒》裡面提。
我也覺得這是杜撰,很有可能是當時什麼人加上去的。剛才說了,秦國在那些個文明古國眼裡,就是個蠻夷國家。但是後來蠻夷國家富強了,甚至統一了中國,那些文明古國就接受不了了。富強的根兒在哪兒呢?就是商鞅變法。所以,我估計那些文明古國的文人們編出這個略帶酸味的情節來,貶低秦國依靠下三濫的方法才能崛起,貶低秦孝公是個沒有遠見卓識的暴發戶,貶低衛鞅是個沒有原則、為達目的不計手段的人。
呵呵。阿Q精神從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文明古國的傳統一直源遠流長啊。
下三濫也好、沒有原則也好,結果是,衛鞅進入了秦廷。
舌戰群儒,開始變法
進入秦廷只是第一步,不取得實際的結果,也沒有辦法得到裂土封侯的待遇。所以,衛鞅需要繼續努力。
做大事的人,必須得能折騰。我就觀察過我和許多富豪朋友的差別。為什麼我特別窮,他們卻有很多財富?通過我的觀察,得出的簡單結論就是:他們比我能折騰。他們手裡剛有幾毛錢的時候,就開始研究理財了,把幾張毛票從這個戶頭折騰到那個戶頭;而我至今都還弄不清我現在有幾張銀行卡,更別說倒騰錢了。愛折騰,是成大事的一個必要條件。
衛鞅就不缺折騰勁兒,no zuo no die啊。他經過幾年的調研,確定了一整套行動方案,並說服秦孝公要在秦國搞改革。秦人聽說了,當然不高興了,說,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幾百年了,都是認老理兒的,你個小癟三一跑過來就要把我們的規則制度全都改了,憑什麼。朝野一片反對之聲。
秦孝公有點猶豫,畢竟那麼多反對聲,而且不少還是很有影響力的士族大臣,有點打退堂鼓的意思。衛鞅的執著勁就上來了。對孝公說,這幫人,沒有遠見,不能跟他們謀劃大事,只能給他們看到既成結果。最厲害的人是從不隨波逐流的,最成功的人是不聽從大眾意見的。所以,如果想要強國,必須要放下包袱,進行改革。
甘龍,當時秦國名臣,也是孝公很信任的大臣,跳出來說,這都是扯淡。按照原來的方法進行治理,官吏容易上手,百姓也會很安穩。言下之意是,維持現狀,行政效率高,政治風險小。在此給甘龍辯白幾句,他也不是什麼老頑固,他比較相信逐步改革,怕國內動亂,不想像衛鞅提議的那樣一下子搞得很激進,而且他確實也是秦國的忠臣。
聽甘龍這麼說了,群臣紛紛附議。畢竟他們都是既得利益者,當然不希望出現大變動,安穩點過一生,多好。
衛鞅繼續努力,當然他也是講究辯論藝術的。他接過甘龍的話茬,說,一般人喜歡按照既有習慣生活,讀書人安於書本上的知識,這些人呢,讓他們奉公守法,是可以的,但是討論現有政策法律之外的事情,就不靠譜了。——這一棒子把反對變法的人都打擊了,而把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接下來說得更尖銳了:有智慧的人制定法律,一般人被法律所規制;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人則受到禮法的約束。這是逼秦孝公站隊呢,老闆你是想做有智慧、賢能的人呢,還是想做一般人呢?
秦孝公這時候已經往衛鞅這邊傾斜了。
但反對派不肯善罷甘休,一個叫杜摯的大臣又跳出來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去變法,是不對的。而如果不變法,政治上就完全不會有風險。他這番話其實可以理解為對變法成果的數學期望解釋。杜摯認為變法的成功概率很低,所以如果變法的結果不能帶來比現有制度高百倍的利益的話,變法成果的數學期望就比守法要低。這種情況下,理性的考慮,就應該繼續守法。這話其實說得很有水平。
衛鞅呢,卻不上他的圈套,不跟他做數學題,而是通過感情因素來感染秦孝公。他舉了幾個例子,商湯和周武(商周的開國君主)都是不沿襲舊制度的,最後的結果是取得了天下,而被他們取代的夏朝和商朝就是因為幾百年不變更舊制度,所以才會落到個亡國的下場啊。
聽到這裡,秦孝公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回顧了自己的前幾任:維持成法,秦國一再削弱。難道自己要做亡國之君么?No!當然要努力成為像商湯周武這樣的偉人啊。於是,當時二十四歲的秦孝公當場拍板,做出了改革的決策。
衛鞅在政治上比吳起成熟。他知道決策權在誰手裡,而且知道如何去打動決策者。秦孝公剛二十齣頭,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且又胸懷遠大理想,所以,用一點激將法是最合適的了。當然,這樣一鬧,另一個政治結果是,衛鞅和秦國其他大臣的梁子就結大了。
這個時候的衛鞅,拿到了國君給的尚方寶劍,終於可以開始大幹一場了。
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商鞅變法就這麼開始了。
衛鞅變了些什麼
衛鞅一直忽悠秦孝公,自己能讓秦國短時間內實現富國強兵的願望,所以變法的主旨當然圍繞著富國、強兵這兩個主題了。
富國政策:鼓勵生產,對於糧食豐收、布帛增產的,免除自身勞役或賦稅;對於那些從事工商業(俗稱投機倒把)以及懶惰導致貧窮的,把他們的老婆孩子都收歸成官奴;鼓勵增加人口和戶數,一家若有兩個以上壯丁而不分居的,賦稅加倍。
強兵政策:獎勵軍功,並明確獎勵標準(同時也明確爵位等級,以及對應的福利待遇);私事鬥毆的,則根據情節輕重分別處以對應的刑罰;王族裡面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家族名冊;區分富與貴,有軍功的能夠顯赫榮耀,沒軍功的即便很有錢也不能顯榮。
嗯,上面是變法的主要內容。但不是全部內容,差了第一條:
什伍連坐。
——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督揭發,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揭發的人能獲得跟軍功一樣的獎勵,而藏匿的人則獲得跟叛國投敵一樣的懲罰。
這條看上去跟富國和強兵都沒什麼直接關係,為什麼衛鞅把它放在第一條的位置?
因為這一條是其他幾條能夠高效實施的基礎。
大家知道,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地大物博的國家。東周時代很多諸侯國的國土面積就已經超過了當今世界上很多國家了。那時候沒有互聯網,沒有電話,沒有電報,對於國家的統治者來說,要實現對自己國土的有效管理,是很不容易的。想像一下,如果你管著一百個人,跟每個人每天談話五分鐘,不吃飯不喝水不上廁所,那就已經八個多小時了,談完剛好下班;如果你管一千個人,一個禮拜,啥事不做,才能剛剛談完;如果是一萬個人呢??
你站在戰國時代國君的角度想想,要在全國收個稅或者抓個壯丁,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啊。
所以,衛鞅要對基層百姓實施編組管理,而且要以戶為單位。
光編組還不夠,還要讓他們互相監視,讓他們能夠聽從國家的號令,服從律法的管理。當然,平頭百姓可沒那麼高的覺悟,自己過日子就好了,沒事幹嘛去互相監視揭發么,吃力不討好。於是,就有了獎勵檢舉揭發的制度,檢舉別人有獎勵,藏匿別人有懲罰。但是,這還不夠,因為統治者最想看到的不是因為這件事去獎勵和懲罰百姓,而是希望根本就沒有作姦犯科的事情發生。所以,再進一步,就設計了連坐制度。一家犯法,十家受罰。你鄰居昨天偷了別人家一頭牛,被人檢舉了,你全家也要跟著去坐牢!這法律實在太無恥了!但是沒辦法啊,畢竟是有暴力機關做後盾的。所以,我能怎麼做呢?我只能每天盯著其他人,別去干作姦犯科的事情。這就從根兒上預防了作姦犯科。
這個制度對中國的社會構成的影響極其深遠。西方以人作為社會最小單位,而中國以「戶」。而且,直到蔣介石時代的民國,這個制度都一直在作為政治制度實施,當時叫「保甲制度」。
而在我們現在很多優秀企業里,同樣也有。比如堪稱中國製造業企業楷模的海爾。我記得很久以前在北大聽海爾的宣講,海爾公司的幹部在台上眉飛色舞的講他們的制度創新經驗。他說,海爾有個制度,每天都要對生產線上的人員進行考核,如果某位員工達不到既定的標準,拖了全組的後腿,下了班以後,這組人就會全體留下來,幫助、教育這位員工,直到他真正認識到錯誤並使大家看到改正的希望為止。這位幹部認為,這是保證海爾高效率、高質量的一個核心制度。
但是,他不無遺憾的說,這種制度無法應用於歐美地區的子公司,理由是侵犯人權。
台下立時就嘩變了,質問他:你以為在中國就不侵犯人權么?
說岔了。其實海爾的這項制度的核心思想跟什伍連坐如出一轍,而直接效果就是,海爾成為當時全球最炙手可熱的製造業企業,沒有之一。
變法實施
變法的內容高明么?在我們現在看來,不見得高明;在當時,恐怕也不是頂高明的。很多內容在吳起變法的時候就已經用過了。
那為什麼秦國能通過變法在短期內變強大呢?
幾個理由:
1、變法的內容很簡單,大家都看得懂;
2、變法的內容很簡單,大家都能照著做;
3、變法的內容很簡單,大家都知道做了的好處和不做的後果。
還有一點,就是讓大家看到統治者變法的決心,使得變法能有效實施。
改變人的習慣,是很困難的事情;更不消說是要改變一群人的習慣了。最難的,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而是中間那一波。人是喜歡跟風的,所以當一個改革政策下來的時候,很多人喜歡「觀望」,這些人兩邊都不靠,而是看「風」往哪邊刮。今天刮西風,他就跑去西邊;今天刮東風,他就跑去東邊。典型的「牆頭草」行為。而且,這種人還不少。
怎麼對付這幫人?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東風吹得更猛烈一些吧!並且一直吹下去!
而衛鞅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南門立木。他在法令公布以前,先在國都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杆,並說,把這根杆子搬去北門就能拿到十金。大家都很奇怪,哪有這種好事,沒人動手。於是,他把獎勵提升到了五十金。有個人半信半疑的拿著木杆去了北門,獲得了這個獎勵。完成了這件事之後,衛鞅才正式頒布變法的法令。
他不是在立木,他是在「立信」。他是告訴大家,我和我的老闆,是說話算話的人。
當然,光立個木頭是遠遠不夠的。
法令頒布一年後——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那些既得利益者又颳起了猛烈的西風。數以千計的人——那些容易動搖的「牆頭草」們——來到秦國國都請願,說法令太不方便了。衛鞅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得抓個典型,殺一儆百。偏偏這個時候,秦國太子犯法了。衛鞅決定就拿太子開刀。但動太子,他還是不太敢的,因為當時的刑罰下手很重,動不動就拆人一條胳膊一條腿的,或者在人臉上刺個字。如果未來的國君臉上刺個「人犯」的字樣,那實在有失大國威儀啊!於是,便對太子的老師下手,對他的兩個老師實施了刑罰。
太子犯法都照樣受罰了。這個消息傳出去,那些牆頭草們不敢支吾了。這東風吹得猛啊,大樹都靠不住了,何況小草了。乖乖回家聽話吧。
結果,秦國大治。變法實施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看到這個情況,那些前幾年上京請願的牆頭草,又上京了,這次是大唱改革的讚歌啊。衛鞅卻說,這都是亂法的人!把他們都發配邊疆了。之後百姓就再不敢談論法令了,法令的權威和執行力進一步得到鞏固。
這讓我想起了某知名企業家幾次三番在演講中強調:員工凡是談戰略的,直接開除。是不是也有些神似呢?
變法差不多過了九年之後,衛鞅又在之前變法的成果上進一步完善了各項內政政策,包括:遷都咸陽;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內息(之前秦國家庭是不分長幼、兄弟一起住一個大房間的);把散落的小村落合併到一起,確立郡縣制;廢除井田制,進行賦稅制度改革;統一度量衡等。
伐魏和冊封
又過了十年。衛鞅已經是秦相很多年了,秦國也已經比原來強大很多了。但是他還沒得到土地。
因為他沒有軍功,而且河西地區還在魏國手裡。
於是,他勸說秦孝公伐魏,奪回河西地區。
衛鞅帶兵出征了。而魏國也任命了王族公子昂為將,來抵抗衛鞅。
兩軍對壘,擺下營寨。衛鞅寫了封信給公子,說,當年我在魏國的時候,跟公子您關係很好啊,現在卻在戰場上相逢,我怎麼忍心跟您打仗呢!不如這樣吧,您來我這兒,我們倆喝場酒,喝完各自回家,繼續做兄弟,秦魏繼續做兄弟之邦。
這分明就是個騙局。但魏公子居然信了!
結果很不出乎意料,公子喝完酒就在秦軍營寨里被俘虜了,群龍無首的魏軍也被擊潰,大敗而歸。
魏惠王嚇破了膽,趕緊向秦國割地求和,把河西還給了秦國,並且被迫遷都到大梁。他酸溜溜的感嘆,後悔啊,當年沒有聽公叔先生的話。
好好哭吧,早幹嘛去了。
秦孝公也履行了他的承諾,將商於這個地方的十五個縣封給了衛鞅,衛鞅從此號為「商君」。這是「商鞅」這個名字的來歷。
商鞅之死?以及影響
從商鞅做的這一系列事情來看,商鞅是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事實也是如此。
成為商君後的兩年,商鞅的後台,秦孝公薨了。當年被商鞅處罰過的太子成了新的大老闆。太子當時的老師,公子虔——後來還被商鞅找了理由施行了劓刑——立刻就污衊商鞅要造反,開始通緝、搜捕他。商鞅想,自己早年不是在魏國混過么,況且聽說魏惠王還挺後悔當時沒有用自己,應該會接納自己吧,於是就準備逃亡去魏國。
這裡面有個小插曲。商鞅跑到邊境上,累了,想找個旅店住住。旅店主人不接受他住宿,理由是他拿不出有效身份證件。商鞅當時是畏罪潛逃,哪敢拿出證件來表明身份。於是只好跟老闆求情,通融通融。
老闆不為所動,說:你不知道嗎,根據商君的法令,住店的人不出示證件的話,我也要一起連帶判罪的啊。我可不敢冒這個險。
這是變法的結果。
我不知道商鞅當時是應該高興呢,還是應該難過呢。
在當時那個形勢下,恐怕更多的還是無奈吧。
他只能接著逃,進入魏國領土。魏國人很記仇,怨恨他靠欺騙公子的手段為秦國奪回了河西地區,不願意接納他;同時,魏國當時還很害怕秦國的強大——也是變法的間接結果——所以把商鞅綁了,送還給秦國。
商鞅不罷休,從秦國的看管下脫逃出來,回到自己的封地,準備造反求生。但面對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同樣是變法的結果——商鞅被殺死在黽池。秦國貴族不解氣,把他的屍體還五馬分屍了,並且滅了他全家。
萬幸的是,他雖然死了,但他的法留了下來,給後世造成了很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沿襲了商鞅制定的這些法,發揚光大,統一了中國,成為第一個「皇帝」;而中國雖然在漢武帝時代號稱「獨尊儒術」,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政治哲學都被認為是「外儒內法」:對外展現儒術,對內實用法家。
商鞅變法的方法,明確賞罰,確立了績效和功利主義在中國官僚機構中的原則性地位,使得中國的政治效率和綜合國力在隨後的將近兩千年時間中,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變法背後的很多核心哲學思想,直到現在都還在廣為運用。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極其負面的影響:極刑的濫用。
秦國從商鞅以後,刑罰非常嚴苛,動不動就肉刑,動不動就連坐。商鞅當秦相的時候,處決人犯,砍頭砍到「渭水盡赤」的地步。之後的秦國統治者在這點上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後的中國統治者似乎看到這樣的嚴刑峻法很有效果,就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這個過程。所謂的開國皇帝——嬴政、劉邦、楊堅、朱元璋,所謂的開國元勛,哪個不是殺人如麻的劊子手?
直到現在,中國在判決和執行死刑這件事上,依然在全球範圍內遙遙領先。
直到現在,中國的很多地方,依然漠視生命。
這麼看,商鞅被五馬分屍,簡直便宜他了。
當然,中國歷史上從來不認為商鞅是個楷模式人物。太史公評價商鞅,說他最後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這是很正常的。歷代名流也認為,商鞅最後的悲慘下場是他為人刻薄寡恩的結果,所以,需要吸取教訓,做人不能做成商鞅這樣。
可我不這麼認為。我要為商鞅說幾句。
那些名流不都喜歡說捨生取義么?什麼是義,是大家的利益。但是這些名流的評價,在我看來,都是從自保角度出發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為了「義」。從對後世的貢獻這個角度來說,商鞅比很多人都更好的實現了「義」。商鞅的下場,對於自己來說,是很悲慘;但如果沒有商鞅,也就沒有秦國最終統一中國的結果。
如果商鞅忍讓,他如何力排眾議說服秦孝公改革?如果商鞅寬容,變法如何能在秦國這種不開化的地方順利推行?如果商鞅不堅持己見,秦國如何能實現快速崛起?
這是他選擇的人生,也是他選擇的人生結果。「求仁而得仁,死而無憾。」
商鞅,就是個亡命之徒啊。


※學霸間的較量!靠聲音圈粉的趙立新,演技卻「輸」給了喻恩泰!
TAG:縱觀古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