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該為公孫鞅的出走背鍋?

誰該為公孫鞅的出走背鍋?

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轟動一時,流傳萬古。事實上,這一強國的機會先於秦孝公而擺在梁惠王(即魏惠王)眼前,由於梁惠王錯過商鞅這一人才而自食惡果。

商鞅,本名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故又叫衛鞅,好刑名之學。公孫鞅在衛國不得志,便到魏國,做了魏國輔相公叔痤(cuo)的文員或秘書,每天在行政長官鞍前馬後跑,跟著處理各種內外行政事務,耳濡目染,一天天地長進。公叔痤(cuo)看在眼裡,記在心頭,常對小夥子說:「阿鞅,你幹得不錯,很有才華,好好乾,我會推薦你的。」阿鞅這一干,就是6年。

 公孫鞅在魏國的理想泡湯

公孫鞅所有的前程和希望,都系在公叔痤身上。他小心翼翼,兢兢業業,等待著老國相的推薦。公叔痤雖知他有才,但一直還沒來得及(此處存疑!)向國君推薦。

多年後,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來到公叔痤的府邸看望他,問:「你死後,國家大事應該交給誰來處理呢? 」公叔痤說:「可以交給公孫鞅,不要看他年紀小,卻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我希望君主可以將國家事務交給他處理,希望君主可以信任他! 」魏惠王沒吭聲。公叔痤看出自己的舉薦未被接受,於是轉口接著說:「如果您不接受我的意見重用公孫鞅的話, 就一定要殺死他,不要讓他離開。」魏惠王答應後就離開了。

魏惠王從公叔痤的府邸出來後,對身邊人說:「這公叔痤真是病糊塗了,真是悲哀啊!他先是希望我將國家大事交給公孫鞅治理,可一會兒又勸說我殺了他,如此說話難道不是前後矛盾嗎?」

魏惠王離去後,公叔痤立即又將公孫鞅叫到身邊,說:「身為臣子,我首先要忠於我的君主,然後才能扶持屬下,所以要先輔助君主,然後再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你。我剛才建議惠帝將你殺了,所以你還是趕快逃走吧! 」

公孫鞅答:「既然國君不聽從您的建議重用我,又怎會聽從您的建議殺掉我呢? 」所以他沒逃。

公孫鞅在魏國未被重用,後投奔到秦國,使秦孝公成功接受其變法圖強、富國強兵之計,被任命為左庶長,統領軍政要務,實施變法,史稱商鞅變法。幾年後,秦國兵強馬壯,公孫鞅成功說服秦孝公攻打魏國,迫使魏國割讓河西之地求和,逼得魏惠王遷都大梁(即今河南開封),是為梁惠王。此時之梁惠王,深恨自己當初沒有聽從公叔痤之建議;公孫鞅也因此而受秦國尊封為商君,是為商鞅是也。

由於秦孝公利用商鞅變法,而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堅實基礎。

(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富強立下汗馬功勞;但同時也因觸動了許多貴族利益而樹起不少死敵。秦孝公一死,商鞅之政治生命也終結。新繼位的秦惠文王與公子虔借口商鞅有謀反之意,四處搜捕商鞅,商鞅逃往魏國尋求政治庇護,而此時之魏王梁惠王仍記恨商鞅河西之仇,拒絕接受商鞅。商鞅終被秦國抓回,遭車裂而死。)

可見,秦的崛起,是以削弱魏國為基礎。而商鞅的行政經驗卻是在魏國丞相府獲取的。商鞅變法傷害最深的卻是他的老東家魏國。商鞅為何與老東家反目成仇,勢不兩立?因為,當初傷害商鞅最深的,就是魏國。假如(雖然歷史不可假設),商鞅當初被魏國重用,那麼,中國的整個歷史恐怕都得重寫,《大秦帝國》將更名為《大魏帝國》,秦始皇將改名魏始皇。因此,魏國錯失商鞅,無疑是重大的戰略失誤!自然讓後人替魏國扼腕嘆息不已!

假如中紀委可以介入調查此案(假如!),那麼,究竟誰該為當初公孫鞅的離魏入秦擔責?

人們可能會說,責任人肯定是魏惠王唄!正因為他拒絕公叔痤的臨終建議,既沒有任用公孫鞅接替國相職位,也沒有將公孫鞅斬草除根,這才招致後患。

的確,錯失公孫鞅,招致秦強魏衰,這口黑鍋,已讓魏惠王背了幾千年!但我卻要高喊一聲:魏惠王冤枉啊!

魏惠王對公孫鞅這個傑出人才的出走敵國,固然難辭其咎!但作為舉薦人的公叔痤,難道就沒有責任嗎?

公孫鞅在公叔痤的國相府里埋頭苦幹了6年,卻最高只做了一個中庶子(大致相當於當今國務院里的一個小科員)。公孫痤為什麼在這長達6年多的時間裡,一直沒有提拔或舉薦他,而拖延到自己臨終才向魏惠王舉薦呢?

識其才而不舉薦不重用,這背後隱藏的箇中原因其實很值得深究。很可能是公叔痤深知公孫鞅才幹非凡,一旦被重用,很可能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這樣,公叔痤將公孫鞅雪藏達6年之久,埋沒人才,不是私心作祟,又該如何解釋呢?

在臨終之際,公叔痤為何態度大轉彎,極力舉薦公孫鞅接替自己的相國職位呢?這臨終為國薦才、憂國憂民的畫面看起來確實很美,但其真相更可能是他想在臨終之際,藉此樹立自己舉賢任能的美名,更重要的是,是讓被舉薦的公孫鞅對其心懷感恩,在接替國相職位後,利用其地位,庇護公叔痤家族的利益!說到底,無論當初長達6年埋沒人才,還是臨終積極薦才,公孫痤都是出於私心!

這才是國相公叔痤妒賢嫉能、自私自利、老謀深算的本來面目!

回頭再說魏惠王,如果僅憑公叔痤的臨終一句話,就不加思考、越級提拔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科員作一國國相,這也太離譜了!人才的任用和提拔,任何時代,都要論資排輩,講究履歷,程序合法,更要服眾!如果冒然提拔一個籍籍無名的小科員做國相,政治風險無疑太大了!。這就好比,今日俄羅斯總理在臨終之際,向總統普金推薦國務院中的一個籍籍無名的小科員來接任總理要職,你說,普金總統是該接受呢,還是不接受呢?

公叔痤(?-前361年),戰國時期魏國相國。又作公孫痤或公叔座,歷仕魏武侯、魏惠王。前362年,少梁之戰,魏敗,秦國俘虜公叔痤,後來放回。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衛鞅,如果不能用,就殺死衛鞅,魏惠王不以為然。公叔痤知道衛鞅不會被重用,讓衛鞅逃走,衛鞅說魏王既然不以為然,不會用我,也不會殺我。公叔痤去世後,衛鞅到秦國輔佐秦孝公變法成功。

事實上,公叔痤的臨終推薦太過突兀和單薄,史書記載公叔痤對魏惠王臨終推薦公孫鞅,就那麼一句話,

「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

僅憑這一句只有結論、缺乏證據更無論證過程的乾巴巴的話,就要魏惠王果斷地越級提拔小科員公孫鞅為魏國丞相,你真當魏惠王是傻子嗎?面對臨終舉薦,魏惠王如果無腦接受,將不僅承擔公孫鞅名不副實的風險,更要承受朝中大臣的強烈不滿和壓力。搞不好,會失去權貴支持而動搖自己的執政地位。

若說魏惠王有錯,其最大的過錯,在於他沒有深入考察、試用公孫鞅,給他一個表現、展露才幹的機會!

那為何秦孝公就敢於冒險重用公孫鞅呢?

這其實涉及到當時魏強秦弱的國力對比。俗話說,皮鞋怕草鞋,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魏國當時國富民強,乃七國盟主,國際地位很高,在重大決策上,自然守成有餘進取不足,穩中求進,不敢過於激進冒險。相反,積貧積弱的秦國要想發憤圖強,實現彎道超車,必須敢冒險,下狠手,放手一搏,不走尋常路。所以才有秦孝公欲與賢才裂土封侯的《求賢令》,當時魏秦國力強弱懸殊,行事風險偏好明顯不同,符合情理。好比有錢人偏好買國債,滿足於每年5%的固定收益,而窮人則熱衷於在高風險的股市裡追漲殺跌,時刻夢想著一夜暴富,實現社會階層的越級上升。

後人盛讚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圖強,而嘲弄魏惠王錯失商鞅致國運衰落。這個觀點是結果倒推式的,有失偏頗。秦孝公重用公孫鞅豪賭成功,小概率事件發生了,他被千古頌揚。大家忽視了他所冒的巨大風險。事實上,秦孝公重用公孫鞅變法,至始至終都遭遇了貴族勢力的極力反對。後來秦孝公死後,貴族很快復辟,商鞅被車裂,就是這種風險的總爆發。

(魏惠王,漢族,魏氏,名瑩。公元前369年繼位,適逢魏國最鼎盛時期。早起勤於政治,將魏國實力推向頂峰,諸侯國內率先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後期由於自身性格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決策失誤導致魏國人才缺失,在後期的戰役中節節敗退,慢慢走向衰弱。)

公叔痤深知公孫鞅的才幹,出於妒賢嫉能而未重用公孫鞅,在其臨終之際,公叔痤如果還有公心,則面臨兩個選擇:

1.向魏惠王舉薦公孫鞅接替自己擔任相國,讓其為魏國效力。這個舉薦不僅要有堅定的態度和信心,更要有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比如建議魏王跟公孫鞅深談面試,或者給予試用考察。

2.殺掉商鞅。由於公孫鞅這樣的奇才,如果流落到他國之手,對魏國無疑是重大損失和威脅,不用之即殺之,這雖不人道,很殘忍,且勢必會像後來「焚書坑儒」的秦始皇那樣,承擔戕害人才的歷史惡名,但理智地分析,不用則殺的做法,卻也符合魏國國家利益。

問題在於,該由誰來殺掉公孫鞅?

這當然應該由最了解公孫鞅的國相公叔痤來執行。當時公孫鞅尚在相國府中,公叔痤去世前是有條件自己來干「為國除患」的這件光榮臟活的!但私心作祟、不想留下戕害賢才歷史惡名的公叔痤沒有勇氣去承擔起這份重要責任,他把這個為國除患的神聖使命推給了不明就裡的魏惠王。

「如果您不接受我的意見重用公孫鞅的話, 就一定要殺死他,不要讓他離開。」他這句突兀的話,不僅有效的推掉了自己的責任,更讓魏惠王陷入了一個兩難的決策陷阱:殺或不殺,都將承擔巨大風險!

試想,對公孫鞅並不了解的魏惠王而言,無緣無故地殺掉德高望重的老國相手下的一個小科員,與越級提拔一個籍籍無名的小科員做相國一樣,都是不合情理的,都會破壞魏惠王的權威和公信力,讓魏惠王如何繼續做人?既然他並不會輕信重用公孫鞅,自然也不會幹殺掉公孫鞅的這件臟活。

所以,魏惠王既沒有重用公孫鞅,也沒有殺掉公孫鞅,完全符合常理,沒有過錯。

國相公孫痤在看出魏惠王無意重用公孫鞅為相後,公孫痤如果愛國,就應該自己果斷殺掉公孫鞅,為國除患。但他非但沒有這樣做,反倒立即給公孫鞅通風報信,讓其速走!這其實是出於私心,為自己撈最後一個人情。作為一國重臣,國相公叔痤此舉,看似夠義氣,夠哥們,卻是明明白白的損公濟私,泄露國家機密,近似於叛國賣國,性質很惡劣,後果很嚴重!

鬱郁不得志的公孫鞅離魏去秦後,終於迎來人生轉機,把心中多年淤積的不得重用的壓抑轉化為對魏國的滔天大恨,引兵復仇,迫魏割地求和,讓老東家魏國付出了慘痛代價!

我們不知道,公孫鞅心中那股仇恨,有沒有針對他當年的老領導公叔痤?遙想公孫鞅當年在公叔痤丞相府內,6年如一日,為丞相擦桌子、拖地板、泡茶,接電話,收快遞,鞍前馬後,任勞任怨,圖的不就是公叔痤有朝一日能夠善心大發、舉薦自己嗎?悲催的是,公孫鞅遇到了一個小肚雞腸的領導,他越是展現才華,大領導公叔痤越是嫉怕他,越要壓制他。壓制人才好像是魏國大領導們的通病而非公叔痤一個人的專利。上將軍龐涓為了消除老同學孫臏對自己的潛在威脅,狠心地挖掉了老同學的膝蓋骨,公叔痤只不過壓制著公孫鞅不予提拔或舉薦而已,與龐涓相比,已算心慈手軟、宅心仁厚了。公孫鞅其實不應有恨,反倒應當感激當年公叔痤的不殺之恩才對。

龐涓親自摧殘了孫臏,落得千古罵名;公叔痤借刀殺人,卻流芳百世。同樣乾的是壓制人才的臟活兒,結局卻如此不同。看來,還是公叔痤老謀深算,更勝一籌。

綜上,導致公孫鞅離魏入秦的責任,丞相公叔痤跟魏惠王都難辭其咎,二人至少要五五分,甚至是六四分乃至七三分。可憐的魏惠王,在公孫鞅出走這件事情上,獨自一人硬扛了2千多年的黑鍋,而那個老謀深算、自私自利的丞相公叔痤,卻躲在歷史的角落裡,享受著舉薦人才的美名!至於陞官不成、離魏去秦的公孫鞅,自以為逃離了魏國壓制,終遇明主、展翅高飛,卻不料掉進了秦國的羅網,雖為秦國崛起立下汗馬功勞,卻慘遭車裂,未得善終,沒能逃離公叔痤期待的結局。

歷史就是這樣離奇,真相往往令人不忍直視。

理性者在背黑鍋受嘲弄,自私的陰謀家卻享受著尊崇和敬仰。

千百年來的中國歷史長河中,類似案例,屢見不鮮!

附:

《資治通鑒》: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 舉國而聽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後臣,故先為君謀,後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王出,謂左右曰:「公叔病甚, 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俘哉!」衛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監以求見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公大悅,與議國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送給EVA的一些心裡話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