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富蘭克林做過風箏實驗嗎?

富蘭克林做過風箏實驗嗎?

「數學史」上的今天

1706年1月17日,本傑明·富蘭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頓。

富蘭克林有一連串的頭銜——作家、發明家、出版商、科學家、外交家、哲學家、啟蒙思想家。有評價說他是十八世紀僅次於華盛頓的名人。

在數學上,他創造了8次和16次幻方,這兩個幻方性質特殊,變化複雜,至今仍為學者稱道。

富蘭克林創造的「8階完美幻方」

然而,他對科學的貢獻主要還是在物理學上。其中以電學為主——他是探索電學的先驅者之一。

為了對電進行探索,傳說他曾經做過著名的「風箏實驗」:1752年,富蘭克林在雷雨天氣中放風箏,用金屬絲連接鑰匙和萊頓瓶,以證明「雷電」是由電力造成。

這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試驗,事實上,同時期有其他科學家進行類似的實驗時被電擊致命。(因此請小朋友們注意安全,不要模仿!)

然而有不少人對於本傑明·富蘭克林當年是否真的進行了這樣的實驗,或實驗到底是如何進行,還心存疑慮。美國Discovery頻道《流言終結者》節目在第4季第5集利用實驗證明了,如果本傑明·富蘭克林真的把手靠近導下了雷電的鑰匙,他將會被直接殺死。其實早已經有研究者發現富蘭克林本人從來沒有正式承認做過這個實驗。

富蘭克林在電學上成就顯著。為了深入探討電運動的規律,創造了許多專用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充電、放電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辭彙。他借用了數學上正負的概念,第一個科學地用正電、負電概念表示電荷性質,並提出了電荷不能創生、也不能消滅的思想,後人在此基礎上發現了電荷守恆定律。

在1749年到1751年間,富蘭克林仔細觀察和研究了雷、閃電和雲的形成,提出了雲中的閃電和摩擦所產生的電性質相同的推測,提出了關於避雷針的建議。這一建議首先於1852年在法國馬利大學得到應用。避雷針的發明不僅可以防止閃電所招致的嚴重危害,同時也破除了迷信,揭示了自然力的真實性質。

參考文獻

1. 科普中國

2. 百度百科

3. 歷史上的今天

變形24點

本期題目:

用加、減、乘、除和括弧,將「1706年1月17日」中的4個數:1,6,17,17進行計算,得到23。

上期答案:78÷(19-16)-1=25

【「數學史」上的今天】欄目簡介

本欄目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介紹數學和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與各種文化的關係等。讓學生了解數學發展的脈絡,認識到數學並不是孤立的學科,而是聯繫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另外,以歷史事件發生的日期,算變形24點,提高學生的心算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