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NO.7 北京印記·前門大街的前世今生

NO.7 北京印記·前門大街的前世今生

我在北京生活了14年,卻對這座底蘊深厚的城市非常陌生,提到北京,我能說出來的只是幾家商場和幾家餐廳而已,關於北京的文化和這座城市的格調,我卻一點點也說不上來,於是就產生了一個念頭,去探尋一下這座城市。

正好這個周末陪父母去前門附近看演出,就順便在前門大街走了走,看到一張老照片,照片上應該是清末的前門街景,高聳的前門樓和現在看到的樣子差不多,但是照片上的人們留著長辮,穿著長袍馬褂,踩著布鞋,穿梭在看上去還是土路的街道上,還朦朧可見馬車穿行,道路兩旁房舍林立,小商販們在門口擺著攤位,販賣著各種物件和吃食,盯著照片看久了,商販們拖著京腔長調的叫賣聲依稀就要穿越百年時光,要給我們講講當時的熱鬧和繁華了。

回家查了下資料,了解這個地段百年前的歷史,我現在就說給你聽。

為啥叫「前門」呢?這可以追溯到明朝永樂年間,朱棣奪了自己親侄子朱允炆的皇權,還把都城遷到了北京。當時的北京城可沒有現在的規模,定都北京後,朱棣就想著拓展城區,於是就把南城給好好開發了一下,拓展到今天的南三門一線,三個城門還沿用著元大都城門的舊稱,自東向西分別是:文明門、麗正門、順承門。到了正統時期(正統是朱祁鎮的年號,也就是朱棣的孫子的兒子),改成了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就跟現在的叫法一樣了,說起崇文門,宣武門,咱們都很熟悉,可是這正陽門,咋一聽可能還有點陌生,其實就是今天要說的主角「前門」,因為正陽門在皇宮的正前方,所以就給了個俗稱「前門」。

朱棣剛遷都過來的時候,北京城的人口不多,商業和手工業也都比較蕭條,於是他就想了個辦法,來了一次人口大遷移,他從南方遷富戶進京,增加了北京人口,也為北京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可是人多了,總得有地方住,朱棣就在四門外關廂和鐘鼓樓等地界兒修了不少廊房,讓老百姓有個住的地方,也有個可以做點小買賣的場所。現在人們都知道的北京大柵欄,就是以前的廊房,前門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受到這些廊房的影響,也就慢慢的發展起來了,商業活動的規模一天比一天大,京城裡有頭有臉的人物,逛逛前門大街,也就逐漸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時尚,到了明朝中期,前門大街就已經是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了。

畢竟是皇城根下,皇帝也要經常出來走走,比如去天壇祭天,前門大街中間的甬路,就是皇帝祭天時走的「御道」,但是皇帝走的路畢竟和你我這些小老百姓不同,皇帝走的路都要鋪上一層厚厚的黃土,這樣每走一次就鋪一次,時間長了,甬路就越來越高,慢慢就高出兩側了,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就在兩邊「搭棚為肆」。

開始搭的就是草棚子,可是棚子畢竟存在火災隱患,這不,在明崇禎年間,就起了一場大火,守城的官兵就要強拆道路兩邊的棚子,這一拆居然還驚動了皇帝陛下,皇帝連忙制止了拆除棚房的行動。到了清朝年間,棚房就改建成了磚瓦房,屋舍相鄰,慢慢就在大街東西兩邊形成了衚衕,大家都知道的八大胡同就在附近了,有時間再寫一篇八大胡同的故事。

本身一條寬闊的前門大街,由於南北走向的房屋越建越多,就在房子的東西兩側自然形成了兩條夾道,兩條夾道的店鋪也越開越多,東邊有肉市、布市和瓜子乾果店,西邊有珠寶店和糧食店,就這麼著,一條原本寬敞的大街就變成了三條街,可這生意那是越來越紅火,旅店、客棧、商號是一個接一個的開,咱們現在也還挺熟悉的瑞蚨祥、九龍齋、都一處、全聚德等等這些店在那會兒也出現了,大街上整天是人聲鼎沸,叫賣聲不絕於耳,那叫一個熱鬧。

既然是講商業街,就少不了得說說這店鋪的故事。「都一處」是個賣燒麥的館子,這麼個聽上去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的名字,可是大有來頭。清朝乾隆年間,賣燒麥的王老頭勤勤懇懇地練了十幾年攤,雖說是在前門大街上有了個小門臉,可是生意一直不見什麼起色。有那麼一年的年三十晚上,街上的鋪子都關門了,就剩下王老頭這家燒麥店還開著,快到半夜的時候,店裡來了三個人,一主二仆的打扮,主僕三人在王老頭的熱情招待下,那是吃得美,喝得好,酒足飯飽後,客人就問王老頭:「你這個酒店叫什麼名號?」王老頭說:「小店而已,沒有名號」。客人看看四周,街上靜悄悄的,人們都待在家裡過大年,「這時候還不關門的,京城也就只有你這一處了吧,我看就叫『都一處『吧。』』王老頭以為是客人的打趣,也沒在意,沒想過了幾天,紫禁城裡就有人送來了一塊匾,匾上寫著「都一處」,這時候大家才知道,年三十晚上來喝酒的人竟然是乾隆皇帝。

清朝晚期的時候,天一黑,小商販們就在店鋪前點起油燈,繼續練攤,前門大街也就成了京城裡特有的夜市,但是清朝有宵禁,夜市頂多也就只能擺到晚上七八點鐘,到了民國時期,宵禁取消後,人們的夜生活就開始豐富了。以前七八點鐘人們就得回家發獃睡覺或者做做床上運動了,現在呢,人們逛逛夜市,買買小玩意,吃吃喝喝的,就把夜晚的時間越拉越長,擺攤的小販們也越來越多,形成了從前門一直到永定門,道路兩邊都是地攤的大場面,想像一下,也真是夠熱鬧的。有錢又有閑的富家少爺們出來調戲調戲小女子,逗逗悶子;小姐和年輕太太們從沉悶的大房子里偷摸著跑出來散散心,買點胭脂首飾,再看看耍把式的,樂呵樂呵,緩解一下生活的寂寞;賣苦力的勞動人民下了工,約上幾個小夥伴,吃碗熱乎乎的羊雜碎,抽口煙,侃侃大山,緩解一下生活的壓力。。。這裡每天都上演著人生百態,展示著人們最真實的生活,而這也正是一座城市最真實的印記,最有積澱的格調。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前門大街也漸漸到了「繁華落盡車馬稀」的地步,百年前在這裡上演的一幕幕悲歡離合也慢慢落下了帷幕,前門大街也就變成了一個歷史符號。

也許是為了拯救北京的歷史印記,也許是其他原因,2007年北京市崇文區(現屬東城區)籌集資金開始對前門進行改造,企圖喚醒這個500多歲的傢伙,讓這個500多歲的傢伙重新開門迎客。SOHO中國獲得了這次的開發權。

修繕後的前門大街確實重現了人們在老照片上看到的紅牆黑瓦,也重建了正陽橋五牌樓、廣和樓、中和戲院、廊房頭條衚衕,仿建了52座古建築,並在2008年趁著奧運會的契機,盛大開門迎客。

但10年過去了,這條500多歲的商業街,好像依舊只是存在於歷史記憶中,現在的前門大街,更像是一個旅遊景點。這位580歲的老人,每天濃妝艷抹,拖著疲憊的身子,依著門框,擠著勉強的笑臉去接客,而客人看到這張布滿了溝壑,填滿了廉價脂粉的老臉,鄙夷的走開,邊走邊說著她年輕時的風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