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移民到水下海底生活,可能嗎?

移民到水下海底生活,可能嗎?

隨著人口急劇增長,人類世世代代居住的陸地開始顯得擁擠起來。

因此,開發海洋,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點。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哈.戴維斯就提出了建造海底活動房屋的設想。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1957年,美國海軍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開創號」水下居住模擬實驗計劃。

1958年,該計劃負責人喬治.邦德根據初期實驗結果,提出了飽和潛水的理論。

「飽和潛水」,是指潛水員從海面潛水,人體的壓力隨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呼吸氣體成分在壓力的作用下,溶解到人體的各個部分組織內。

這個時候,只要不過份地加壓,人體是能夠適應高壓環境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潛水員在高壓環境中停留一段時間後,體內組織中的溶解氣體量就不再增加了,就達到了飽和狀態。

在潛水員返回陸地的途中,人體所受的壓力逐漸減少,溶解於體內組織中的氣體成分就要釋放出來,如果減壓速度太快,一些中性氣體就會形成氣泡,阻塞血液循環而引起潛水病。因此潛水員隨深度增加而拉長減壓時間。

但是當潛水員體內組織中的溶解氣體量達到飽和狀態後,無論在水下停留多長時間,所需減壓時間都一樣長。

這就是飽和潛水。

說了這麼多,看官們可能有些懵逼了。

沒關係,反正你只要知道,有了這個理論,從醫學角度而言,為人類實驗長期居住在海底的夢想提供了可能。

1962年,德國「大陸架-1號」實驗室成為世界上最早建造的水下居住實驗室。它旋轉在地中海的弗列奧爾島海域水下10米深處,實驗室呼吸的氣體是空氣。兩名潛水員在海底生活了37天,從而成為世界上最早海底居民。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1964年,美國海軍的「海底實驗室-1號」水下居住實驗室,固定在588米深的海底,採用氦、氮、氧混合氣體呼吸,4名潛水員減壓下沉到居住實驗室,在海底生活了311天。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這些水下居住實驗室,證明了人類在水下,是可以連續生活和工作的。

然而,當時的水下居住,從技術水平看,只不過是一個具有維持潛水員生命的庇護所。如果要長期居住海底,它還應該具備以下多個方面的功能:安全可靠、便於操作的系統;移動性、多用途的現場研究設施;舒適的居住環境;靈活的人員運載設備;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穩定持久的WIFI信號!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仍在繼續實驗,試圖將海底居住實驗室降到更低。

無論你喜不喜歡,至少,為我們人類避免災害提供了一個庇護地,為喜歡海洋的人提供了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各位看官,你們說,人類有可能長期移居到海底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胡奇聞 的精彩文章:

考古結果表明:美洲古老移民可能源於中國

TAG:小胡奇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