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克隆猴誕生引發外媒熱議,他們怎麼說?

中國克隆猴誕生引發外媒熱議,他們怎麼說?

從1996年的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後,科學家們已克隆近24種各種各樣的哺乳動物,包括狗、貓、豬、牛、馬等等,但一直沒有可以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25日,中科院蒲慕明院士及他的同事登上了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Journal Cell)的封面,宣布首次成功克隆兩隻猴子。這一巨大突破引發全球轟動,海外媒體又如何看待此事呢?


「中中」和「華華」的誕生意味著什麼?

兩隻世界上首例克隆猴的名字分別叫做「中中」和「華華」,都是女孩子,姐姐「中中」比妹妹大了10天。如今,它們在恆溫箱中打鬧嬉戲,但它們的誕生並不容易。整個過程在技術上是很有挑戰性的。

姐妹倆的基因來自同一個流產的雌性獼猴胎兒。從理論上講,科研人員需要提取胎兒的體細胞,將其細胞核「植入」若干個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待其發育成早期胚胎後,再將胚胎放入雌性猴子體內,就能得到基因完全相同的後代。但實際上這一過程困難重重,中科院神經研究所的孫強科研團隊經過5年嘗試,移植79個卵細胞到21個代孕猴子體內,6次懷孕當中成功了2次,最終才得到兩個克隆猴寶寶。

這一成功意味著科學家首次突破了世界生物學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難題。利用該技術,科研團隊未來可在一年時間內,培育出大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由於猴子與人類比較接近,這些克隆猴子將被用於醫學方面的研究。此外,胚胎細胞的克隆技術還將和基因改寫技術結合,用於相關的疾病研究和測試治療。

蒲慕明院士說,克隆猴的成功,將為阿爾茨海默症、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孫強說,這意味著中國將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既能滿足腦疾病和腦高級認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廣泛應用於新葯測試。

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律和生物科學中心的主管漢克·格瑞利(Hank Greely)說道:「 這會在中國發生並不奇怪,因為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很多,另外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出於道德考慮,都沒有進行猴子等靈長類動物的研究。美國許多靈長類動物的保護區已關閉,對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進行研究的也越來越少了。」美國俄勒岡州健康科學大學的科學家舒克拉特·米塔勒巴夫(Shoukhrat Mitalipov)曾嘗試過克隆猴卻以失敗告終,他說道:「這是一條很長的路,最終他們做到了!」


倫理問題再次引發爭論,與其恐慌不如關注實際意義

有關克隆人的倫理問題一直是克隆領域繞不開的話題,儘管中國科研團隊表示並無意願研究克隆人,但首例克隆靈長類動物的誕生仍引發了人們的激烈討論——雖然沒有人確定克隆人真的能夠實現。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中描述了男孩女孩自由的生活。但實際上,他們將被安排進行一次次的手術和器官捐贈,只為幫助自己的「基因前輩」。電影離現實越來越近了嗎?

「中中」和「華華」的誕生確實是一大突破,但它也同時說明了克隆成年人類技術的難度。美國俄勒岡州健康科學大學的科學家舒克拉特·米塔勒巴夫(Shoukhrat Mitalipov)認為,「現階段的技術只能從胎兒開始克隆,暫時不能對成年猴子進行克隆。這意味著對人類暫時是無法被複制的,討論克隆人的問題為時尚早。」除了技術層面,許多國家、科學家和團體從一開始就站在了反對的一方。2005年聯合國曾表示:「克隆人對人類的生命和尊嚴是不相容的,所有國家都應該禁止。」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霍斯·其貝利(Jose Cibelli)認為,克隆人在技術上某天可能會實現,但是這是一種「犯罪」,這個過程當中必然會帶來許多的胎兒流產,社會將會面對很大的道德困境。

然而,英國《衛報》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報道稱,克隆終將成功就像當年的試管嬰兒一樣。當時,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這將帶來嬰兒先天缺陷,道德框架也不完善,但1977年,羅伯特·愛德華(Robert Edwards) 已經開始嘗試,最終成為「試管嬰兒之父」,在2010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當初大膽甚至可以說是魯莽的舉措,如今幫助了無數人。

目前尚沒有相似案例能夠借鑒,分析克隆人技術是否值得冒險。有些可能性的論點是,如果克隆成為未來人類繁衍手段之一,一對一方帶有遺傳疾病基因的夫婦或許可以不通過精子或卵細胞捐贈,就能擁有自己親生孩子,但基因編輯技術同樣可以做到。而一些不可靠的論點,比如克隆一個自己來延長生命的想法則令人噁心——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做出嘗試。「人類克隆公司」Clonaid曾放出假消息,他們在2002年聲稱製作出了第一個克隆孩子。隨後他們收到的大量的訂單,主要來自美國洛杉磯、好萊塢區域。

儘管研發克隆人技術很「傻」又缺乏理由,但這也不能成為一些人用「無效依據」反對它的理由。設想克隆孩子會是非自然的、殘缺的、沒有靈魂的……這些反對者就像當初反對試管嬰兒的人們一樣。《衛報》得出的結論是,如今的辯論體現更多的是人們對克隆技術的偏見,而不是它對生物科技進步的貢獻、給我們提供的更多選擇,「壞的爭議無法催生好的事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體操隊醫性侵案女法官成民間英雄,有人卻說她越界?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