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照片∣時代的表情

老照片∣時代的表情

1948年4月18日,晉冀魯豫野戰軍攻下蔣介石在晉冀魯豫的最後一個據點湯陰城後歡呼勝利。(裴植 攝)

1945年元旦,晉察冀邊區的戰士們在觀看展覽。(顧棣 攝)

1950年7月,以工代賑的上海市鞋帽業的失業工人在滬參加製鞋工作。自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救濟失業工人的指示」以及批准和公布了「救濟失業工人暫行辦法」之後,上海市1950年7月2日成立了「上海市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開展以工代賑為主的救濟工作,進行學習和轉業訓練。(新聞攝影局資料蔡尚雄 攝)

1951年,北京市為了方便城鄉物資交流,開放多座城門。這是北京市通往冀東各縣的朝陽門。(新聞攝影局王純德 攝)

1955年10月20日,拉薩市各界民眾舉行慶祝拉(薩)日(喀則)、日(喀則)江(孜)兩條公路通車典禮大會。圖為參加大會的汽車隊,穿過夾道歡呼的人群,駛出拉薩市。(新華社記者任用昭 攝)

1961年秋天,西藏江孜縣城關區強擦洞鄉的三個小姑娘普邊多、巴桑、密瑪邊多(從右至左)在草地上放牛、玩耍。在民主改革前,強擦洞鄉的居民絕大部分是從西藏各地逃荒來的,全鄉231戶中,終年靠乞討維持生活的就有148戶,佔全鄉總戶數的64%以上。人們叫這個鄉為「羅額龍巴」,意思是乞丐住地。民主改革後,一無所有的強擦洞鄉居民分得了土地、房屋、大牲畜、農具,並廢除了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強擦洞鄉組織了17個互助組,許多人學會了生產技術,過上了自耕自足的生活。(新華社稿陳宗烈 攝)

1972年2月,中國科學院甘肅省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和新疆交通局、國家地震局新疆地震大隊、新疆氣象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公路雪害防治工作隊在新疆天山山區現場考察、觀測,並進行一系列的工程試驗,初步摸清山區風吹雪危害公路交通的基本規律。他們還總結出了一套以工程防治為主,以機械清雪為輔,導(風)、阻(雪)、改(改造路面、邊坡)、清(雪)相結合,綜合治理山區公路風吹雪的有效措施,為我國風雪高原公路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新華社記者佟德印 攝)

1960年2月,甘肅省董志塬西峰公社青年突擊隊員正在開挖明渠,引水上塬。這條溝渠深處達23米。西峰公社社員因地制宜,大興農田水利。他們針對塬高水位低的自然條件,開明渠、挖暗道,大搞多眼串井,分節抽水,引水上塬,使歷來乾旱的土地得到了灌溉。(新華社記者李生才 攝)

1950年,著名畫家徐悲鴻在畫室為戰鬥英雄苟富榮畫像。(新華社記者岳國芳 攝)

1950年7月,為迎接國慶節的盛大遊行慶祝活動,北京市政府建設局和衛生工程局,對天安門廣場和貫穿東單至西單的道路進行了大規模的改擴建工程。圖為工人在拆除東單至西單道路上的舊城牆。(新聞攝影局陳之平 攝)

1959年4 月,河南省青年志願墾荒隊在青海海西蒙藏哈薩克自治州的新家園組織了一個劇團。這是他們正在排演豫劇《斷橋》。青海省從1956年起,陸續接待了幾批從河南來的青年志願墾荒隊,他們分別安家在海西蒙藏哈薩克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幾年來,在當地各族人民的幫助下,他們在荒地上建立起新家園,和當地各族人民和睦無間地勞動、生活在一起。(新華社記者趙淮青 攝)

1960年5月,四川省小礦技術革命紅旗——李家山採礦場實現了井下和地面運輸聯動化。這是工人們正在冒雨突擊運輸礦石,支援鋼鐵生產。(新華社記者游雲谷 攝)

1961年,按照中國阿爾巴尼亞1960年文化合作協定規定,來中國雜技團學習的阿爾巴尼亞雜技演員經過半年多刻苦學習,已經學會了17個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雜技節目。這是阿爾巴尼亞雜技演員沙拉庫(左)正在向老師學習「滑稽炊事員」。(新華社記者謝琍 攝)

1950年8月30日,中央西南民族訪問團第二分團來到雲南省宜良專區圭山和西山地區訪問,當地政府舉行有5萬多名各族群眾參加的歡迎大會。圖為阿西族群眾在歡迎會上表演土風舞。(新聞攝影局錢嗣傑 攝)

1981年8月,蜿蜒在秦巴山區的寶成鐵路連降暴雨,寶雞至廣元一段300餘公里的線路內,橋樑、路基毀壞嚴重,電氣機車使用的接觸網電杆大部倒塌。這是施工隊正在秦嶺北麓的一處路基被山洪沖走、路軌懸空的路段上進行維修。(新華社記者姚宗儀 攝)

【來源:邱崇祿本人照 新浪博客】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進來撩』欄中的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郁黎民:我花了一生去原諒父親郁達夫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