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看過這些之後,你再也無法忽略科技的善惡

看過這些之後,你再也無法忽略科技的善惡

科技到底做了什麼惡?

對於話語權日益崛起的全球互聯網科技公司來說,這實在是一個不願意回答的問題。

在各種峰會上,我們聽慣了人工智慧對整體行業效率的提升,基因技術對癌症診斷的優化;習慣了推薦演算法、移動支付和新零售對原有陳舊業態的改造。

除了美劇《黑鏡》,再也沒有人不厭其煩地把科技發展的陰暗面拋向大眾。

在過去的幾年中,科技的快速發展確實為每個人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同時信息爆炸、時間碎片化、社交焦慮也讓整個社會進入了「過載」的狀態。

1 月 20 日,騰訊研究院在 751D?park 舉辦了一場有別於行業峰會的會議 T-Meet 大會。在這場主題為「過載」的大會上,嘉賓們聊的不是風口、投資和賽道,而是產品中的人性、科技的溫度與善惡。

會議現場

在這次的大會上,騰訊更是把普通用戶的代表請上了演講台,不為宣講產品有多好,反而是讓他們訴說自己在過去一年中科技所帶來的困擾和迷茫。

針對這些用戶所關心的,影響到全中國普通民眾的問題,《經濟學人》中文版主編吳晨、清華大學人因學教授饒培倫、北京龍泉寺執事法師賢書、騰訊創始人之一張志東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並給出了解答的良方。

在大會的前一天,科技向善《覺·物》藝術展也已經在 751D?park 開幕,念家雯、黃智銓、郭銳文、姚瑤等多位藝術家從「覺」和「物」兩個部分,分別對應數碼時代對硬體的過分依賴和以此為背景而給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兩個方面展開探討。

而此次圍繞「過載」所展開的活動,只是騰訊研究院 Tech for Social Good 科技向善項目的一個起點。

騰訊希望通過 Tech for Social Good(科技向善)構建一個跨界的研究、對話與行動平台。讓社會各方真正的意識到科技為我們帶來的諸多問題,並引導技術和產品放大人性之善,實現良性發展。

喊用戶來吐槽

作為開場嘉賓,蛋蛋既不是明星創業者,也不是科技公司的大佬,而是一位來自復旦大學的普通大學生,而她的演講主題也十分「砸場」——《因為社交軟體,我與閨蜜決裂》。

蛋蛋 復旦大學學生

她與閨蜜鬧翻的原因與中國許許多多情侶分手的原因一樣,就是沒有及時回複信息。

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 App 的崛起,讓我們可以用一秒鐘聯繫上天涯海角的朋友。但也正是因為如此,讓我們失去了對朋友等待的耐心,反而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更遠了。

騰訊研究院曾在 2017 年進行了一次「社交齋戒」活動——讓一群人遠離微信 15 天,觀察他們日常生活行為的改變。從結論來說,有節制地使用社交軟體,確實能讓用戶獲得更好的社交質量。

但在現實中,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嘉賓樊燕同樣是一位普通的微信用戶,而且她的家庭和許多其他家庭一樣——全是微信用戶。

樊燕 職場媽媽

樊燕是一位職場媽媽,在一家雜誌社做編輯。家中有一個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兒子,還有兩位年過六十的老人。樊燕分享了自己、父母和自己孩子使用微信的三個小故事。

在一個小小的家庭中,樊燕看到了整個社會中不同人群對微信與互聯網態度的縮影——「這個網路時代,明顯感覺到我們這一代人夾在中間,一方面覺得在網路世界裡越來越不認識兒子,比如我兒子在麥當勞即使沒人排隊,他也會直接用自助機點餐;一面是老人們對一些便利的新技術有很大的熱情和渴望,需要我們幫助他們更好地在網路世界裡生活和交流。」

讓專家開「藥方」

在兩位代表普通用戶的嘉賓講述完科技給自己的「過載」之後,來自《經濟學人》中文版的主編吳晨、清華大學人因學教授饒培倫、北京龍泉寺執事法師賢書和騰訊創始人之一、前 CTO張志東作為「解惑」嘉賓依次登場。

吳晨 《經濟學人》中文版主編

作為一個傳統媒體人,《經濟學人》中文版主編吳晨特別能夠理解蛋蛋提到的「碎片化」帶來的注意力瓦解問題,這減少了人們在社交時對當前交流對象的情感溝通,也為專註閱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玩手機,本身就是我們經常做的一種開小差,而現在很多人連玩手機的過程中都要開小差。」

這個狀態正是這次大會想要探討的核心問題——過載。

為什麼會出現過載?在吳晨看來,過載是因為人類還沒有很好的適應智能手機這種剛剛誕生十年的新工具。即便是有利益的驅動,商人和企業也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摸索出所謂的「注意力經濟」。

吳晨談到,根據調查顯示,美國每人每天打開手機 2600 次,而在另一項研究中得出的結果顯示,從被手機分心打斷的狀態恢復到專註狀態需要至少 30 分鐘的時間。

在美國,年輕人一起出去玩的時間(Hang Out 指數)在過去的十年中從 33% 下降到了 16%,年輕人變得更乖了,但也變的更孤獨,面對更多的心理問題和社交缺陷。

而在過度使用手機方面,中國僅次於美國,每天在工作之外平均使用網路 3.5 小時。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還沒有意識到「工具」本身並不是中性——智能手機讓我們每個人和大的 IT 巨頭都成為「過載」的共謀。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吳晨給出了兩個解決方案。

其一是 IT 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意識到當前的「注意力經濟」是不可持續的,要對其進行改造。

吳晨說 Facebook 的 CEO 今年立了一個很重要的志向,他要求 Facebook 重新去思考、定義對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指標。他提出,不應該去單純的用戶時長,而應該仔細想想人們在社交媒體上是不是能夠高質量地溝通,回歸到連接人跟人最基本的屬性。

其二則是每一個普通用戶都應該有意的養成自我節奏,把智能手機放回到它應有的位置。

第一條需要行業的自律,政府的規範,大公司的推動,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那麼第二條如何做到呢?

龍泉寺賢書法師帶來的答案很簡單:《越簡單越好》

賢書法師

前段時間,互聯網上突然颳起了佛系時尚。但大眾口中的佛系和真正的佛家思想還是有很大不同。

賢書法師說,佛家的清規戒律里本身沒有手機,新技術的出現對佛家本身也是個新問題。出於出家人心態上的些許清高和隱隱地膽怯,賢書本身不打算用智能手機。

但賢書的師傅卻一定要他用,為什麼?因為「佛系」並不是指脫離社會,逃避現實。對技術的排斥並不是一件好事。應該接受、欣賞、使用。但不要依賴技術,盡量不被它奴役。

在與手機朝夕相處的日子裡,賢書法師總結出了一套對待新技術的態度,這同樣也適用於每個普通人:想得開、不裝蒜、有擔當、沒脾氣……

賢書還現場傳授了一些「戒除」手機的小技巧,比如給手機設置一些禁區——絕不帶進卧室;起床第一件事不去翻手機;每月設置一個無手機日。或是將一些可以不用手機做的事情拆分出來——用相機拍照,買更多的紙質書等等。

如果說賢書法師是給沉迷於網路世界的每個個體抓了藥方,清華大學人因學教授饒培倫則是為互聯網大公司指了個方向,他的演講主題是《技術以人類福祉為本》。

饒培倫 清華大學人因學教授

在過去的幾年裡,「以用戶體驗為本」的宣傳口號已經喊得麻木。但在騰訊研究院的最新調查中,中國用戶普遍認為中國目前的互聯網服務雖然「很實用」,但真的「不愉悅」。

而「不愉悅」,也成為了許多網路帶來的社會問題的基礎。

饒培倫教授以幾年前互聯網門戶的截圖為引例開始了說明——那時的互聯網門戶首頁密密麻麻全是標題,滿滿的「信息量」。這其實說明,「過載」這一現象從互聯網誕生開始就一直存在。

因此,「過載」更多的是一個「體驗」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更高的層次去看待問題。

在過去幾年裡,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產品理念其實存在一種倖存者偏差:如果不喜歡你產品的人,就不會成為你的用戶。

饒培倫提倡的是「以人類體驗為中心」設計產品,這與「以用戶體驗為中心」設計的區別是——後者不會考慮小孩子,不會考慮老人,不會考慮殘障人士,因為他們根本不會成為用戶。

這並不是人群上的差異,而是設計思維上的差異,在以人類體驗為中心的設計中應該不要先假定用戶是什麼樣的一群人。而是考慮所有人類都會使用到這個服務或產品。

比如打車軟體,是為了年輕人更好的打到車設計的,但帶來的後果是老年人不好打到車。這時,有的公司說再做一個老年版的 App 就行了。但其實這依然是針對某一特定人群的設計,小孩子要怎麼打車呢?

以人類為體驗中心的設計理念,就是不止考慮目標用戶的需求,還要考慮到所有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相關利益。

一個產品只有以服務社會全體對象為前提思考,才會發現那些原本可能會被忽略的問題。

覺·物藝術展

在會前已經開幕的《覺·物》藝術展上,藝術家們也從另外一種維度展開了與大眾的對話。

卓穎嵐的《貪婪·寂靜》將燈光置於玻璃酒瓶中,在黑暗的空間里猶如螢火蟲,帶著亞熱帶地區的自然記憶。黃智銓的的《相距·獨》則用晃動的屏幕來喚醒人們被封存的靈魂。

在徐寅良的作品《天王星》中,渺小的人物與巨大星球的對比凸顯出一種電子時代的孤獨感,而這令人想起我們每天一次又一次打開微信時的畫面。

「科技向善」,不只是口號

作為互聯網大公司之一的騰訊,搞這樣一個「自黑」活動的意義何在?

騰訊創始人之一張志東作為最後的演講嘉賓直接以《做一個好產品已經不足夠》為題給出了答案。

張志東 騰訊創始人之一

在中國的互聯網大公司中,騰訊向來以產品力著稱。也正因如此,騰訊旗下的多款產品都擁有了接近十億的用戶量,這意味著中國的每一個智能手機用戶都是騰訊的用戶。

張志東自己也是智能手機的重度用戶,在會上他曬出了自己的手機使用記錄——每天平均5小時,多一點 6、7 小時。除了上面提到的信息和社交過載,人在玩手機的時候還會給眼睛、頸椎帶來壓力。一個 150g 的小設備,真的成為了這個時代最輕薄也最厚重的設備。

在擁有了如此龐大的用戶群之後,騰訊也開始意識到「用戶」是由許多不同社會角色、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與偏好構成的獨立個體。

他們對互聯網的感知不同,對產品的需求不同,發聲能力不同,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不同,但他們都被捲入了全民的數字化浪潮。

智能手機的普及,讓問題變得更為尖銳。許多沒有經歷 PC 互聯網時代洗禮的「新菜鳥」,正在成為虛假信息、碎片化社交、假新聞、詐騙和手游沉迷等新問題的「犧牲品」。

而作為企業,平衡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是科技公司在接下來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如何將企業的 KPI 思維與社會責任思維融合在一起,騰訊在過去一年中有了不少嘗試。

現場觀眾

張志東分享了兩個案例,其一是騰訊在《王者榮耀》未成年人防沉迷機制上的努力,2017 年騰訊推出了騰訊遊戲成長守護平台,在 2018 年這一平台將繼續完善以解決在實際運行中一些鑽漏洞的行為。

而另一個例子則是針對「坑害中老年」的朋友圈謠言問題。2015~2016 年微信針對謠言的措施主要是封禁,這雖然已經是非常嚴厲的懲罰措施,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造謠者會不斷的重新申請賬號。

在 2017 年,微信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在封禁的基礎上,新增了直接在謠言文章中闢謠的功能。這樣的舉措不只是「從源頭遏止謠言」,還能讓謠言原本的受眾逐漸獲得科學的判斷能力,免疫謠言。

當然,類似的問題並非騰訊一家公司的問題,也並非騰訊一家公司可以解決。

這正是騰訊召開這次大會以及發布「科技向善」項目的最重要原因。

這次的 T-Meet 大會、科技向善《覺·物》藝術展其實是騰訊研究院發起的科技向善項目的一部分。

覺·物藝術展

Tech for Social Good(科技向善)是一個多方共建的研究、對話與行動平台。

這一計劃希望針對大眾所面對的技術演進帶來的重大問題,邀請政府、企業界、學術界、大眾與媒體一起,尋求最大範圍內的共識與解決方案,對新技術帶來的一切變化保持覺察。

在大會結束之後,騰訊會設立獎金池(T-Foundation),支持進一步的學術研究和產品創新方案,由騰訊以身作則的實現真正的「科技向善」。

T-Meet 大會是騰訊研究院第一次舉辦這樣的會議,也是 Tech for Social Good 項目正式啟動的標誌。

儘管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發現這些問題、引起社會各界對這些問題的注意,積極與各界溝通這些問題,並思考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就已經踏出了科技向善的第一步。

在未來,科技向善的意義不止是在問題出現之後對問題的補救和解決,而是在問題出現之前預見到可能存在的隱患。

讓科技與互聯網產品在社會各界的引導下走上良性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差評 的精彩文章:

原來卡西歐不只有計算器啊?

TAG:差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