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我的蛙都12個小時沒回家了,明信片也沒一張,是不是離家出走了?!」

「蛙兒子一頓飯吃了五個小時,一直不出門,怎麼辦?在線等,挺急的……」

最近,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手機養成遊戲在年輕人群體中迅速走紅。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小夥子、小姑娘,整天對著手機屏幕上的一隻青蛙憨厚地傻笑,或對著一見空空的小木屋愁眉苦臉,你沒猜錯,又一位大好青年「入蛙坑」了。

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小青蛙刷屏,閨蜜群也不再碎碎念八卦新聞,轉而有模有樣地分享「養蛙經」、做攻略筆記。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圖@遊戲控)

有約君的一位朋友感嘆:「當年寫畢業論文的時候都沒有這麼認真。」

不管平日是個多麼酷炫的摩登青年,只要蛙兒子三個小時不給家裡寄張明信片,就只能帶著「吾兒叛逆傷透我的心」的表情,默默割著院子里的三葉草。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旅蛙」遊戲是如此火爆,以致還迅速出現了山寨版,有製作者將旅行青蛙與此前火爆的「跳一跳」合二為一,讓許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遭遇「李鬼」。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為何一隻小青蛙在短短几天內,就虜獲了萬千少女(男)的心?

身為「資深少女+資深遊戲迷」的有約君和幾位玩家以及心理專家聊了聊。


「反成功」的「佛系」情懷

資深手遊玩家「老K」認為,這款遊戲畫面清新簡潔,操作簡便,但這些都不是它走紅的真正原因。用時髦的詞來概括,旅行青蛙算得上近期最為「佛系」的手遊了。

如今市面上的大多數遊戲,例如在年輕人中同樣火爆的戀愛遊戲「戀與製作人」,都是以追求某種程度的「勝利」來作為目標的,玩家達到「勝利」的路徑都是固定或相似的——需要依賴充值來不斷更新設備、提升等級。

而旅行青蛙則是「非氪金」遊戲的代表,指不需要用戶額外充值金錢就可正常玩耍,通過定時收割三葉草來購買食物與道具,就已滿足遊戲的正常進程,在某種程度上與古早遊戲「開心農場」的種植模式有相似之處。

更有趣的一點是,這隻小青蛙可以說是相當「佛系」。

青蛙自主決定何時出門旅行、去往何處,並不會因為玩家買了最貴的口糧、最高級的帳篷,就改變自己的「心意」。

因此,玩家無需整天捧著手機,絕大多數時候要做的就是「隨緣」和「等待」,每隔一段時間查看手機就好,也契合現在「上班族」和學生群體忙碌的生活節奏。


一代「空巢青年」的孤獨與自由如何排解?

小青蛙平時不出門的時候,在家的活動也非常簡單,比如: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看書看到打瞌睡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埋頭寫信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削木頭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以及吃飯(常常一頓吃上四五個小時)

玩家「老K」認為,這隻沒有太多表情的青蛙,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像玩家自己。

一方面,小青蛙「不羈愛自由」,旅行全靠一時的心意,不受太多牽絆,隨心所欲;一方面,青蛙出門在外,也會體會到世間冷暖,也明白哪怕疲憊不堪,還有一個溫暖的家。

最初的旅行,青蛙總是孤身一蛙,在離家不遠的咖啡店、小溪邊、樹枝上晃悠,並拍照留念,做成明信片寄回家。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慢慢地,旅行的路上多了同伴。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一起吃飯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一起避雨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一同期待溫泉蛋

然而就如同年輕人的真實生活一樣,身邊的人也許不會一直都在——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不久前一起乘著小碗旅行,如今只有蛙自己。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帳篷只剩自己搭。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還是準備了兩個熱騰騰的饅頭,但當時在溫泉邊一同共食的同伴已不在身邊。

這些寄回家的明信片里的小細節,恰恰戳中了不少「九零後」年輕人的柔軟內心。固然青蛙身處的世界純真且簡單,然而它所走過的路,所到達的遠方卻比受現實牽絆的我們要多得多。

這一代二三十歲的青年,尤其是獨生子女,從小體驗到的孤獨感和人際疏離感會比以前的青年更為強烈。很多年輕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離開自己出生的小地方去大城市打拚,單身、獨居成為這一代青年的常態,因而有「空巢青年」之說。

年輕人總有一顆自由心,卻不可避免要忍受各種羈絆。為生活疲於奔命的「空巢青年」,在橫空出世的小青蛙身上寄託了某種理想。網友「老K」認為,小青蛙「就好比真實的自我,世界那麼大,還有一隻小青蛙能替我去看一看。」


體會「兒行千里母擔憂」?當媽不能「紙上談兵」

不少年輕玩家在養蛙之後都感嘆:「這麼多年,終於體會到我媽的心情了。我在家呆久了,就整天『趕』我出門,等到我真的離家在外,又日日夜夜盼我回家。」

通常情況下,玩家的遊戲心情是這樣的:

「養蛙」VS「養娃」?這款刷屏的遊戲,為何有人痴迷有人嫌棄?

蛙蛙出門在外,給家裡寄明信片,結交新朋友,歸家時帶回來自遠方的特產,有時僅僅是一顆花菜或一個饅頭,都能讓玩家開心不已。這些場景,對每個離家進入社會的青年來說都太過熟悉——我現在扮演不就是我家人的角色嗎?

作為子女的玩家,平日里習慣了愛的接受,而通過遊戲體會到了愛的給予。驅動遊戲進程的不是衝突與對抗,遊戲的目標也不在於「勝利」,就像父母對兒女的期許,不求飛黃騰達,但求幸福平安。

已婚玩家「米菲2」認為,自己之所以痴迷於這款遊戲,是因為「終於能實現當媽的心愿」。

「想當媽,又不想犧牲工作和個人時間,天天和孩子的屎、尿、屁、病攪合在一起,更不需要咆哮教子,有損自己的形象和氣質?養蛙是最方便、經濟、環保、健康的選擇!」她承認,自己的想法被已育的閨蜜們不客氣地吐槽為「紙上談兵、入戲太深、浪費感情」。

閨蜜們認為,「養蛙帶來的身心考驗和心靈的收穫,哪裡比得上養娃?相當媽,還不如去真刀真槍地生個娃!」

具有醫學專業背景的網友「天瀾」,在體驗了這款寵物養成遊戲後,坦言「有點無聊」。

「和電子寵物之間的互動太少。養寵物是為了滿足情感的需求,而這款遊戲只能讓玩家自我感動,頂多能滿足一種窺探欲。」

「我玩了一天,感覺這個遊戲之所以引起熱潮,除了能讓一些年輕人實現自我代入,排解孤獨寂寞的精神需求之外,也有很多人是被一些玩家『養蛙』日記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所打動,因而對這個遊戲產生好奇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王相蘭副主任醫師認為,這類遊戲的成功,在於引發年輕人的群體共鳴,形成一種小圈子的亞文化,「在朋友圈裡曬明信片,能夠找到同道之人,產生歸屬感」。

不過,從排解孤獨情緒的角度出發,寄情於這種「佛系寵物」獲得的滿足感,遠遠不如養一隻真實的伴侶動物。主人和貓狗等真實的寵物之間,可以有眼神的交流,能觸摸到寵物,有時還能教會寵物一些動作,看到其成長,會產生成就感。

而在「旅蛙」遊戲中,主人的情感投入是「一頭熱」的,即使能收到小青蛙寄來的明信片,這種情感的反饋依舊比不上主人的投入。網上流傳的玩家日記,更多地屬於玩家的自我陶醉和自我催眠,「開心就好」,但這種情感的熱度未必能持續。


有以下傾向,要控制

作為一個曾經痴迷遊戲的過來人,有約君真誠地提醒那些年輕的玩家:

在虛擬世界「佛系養蛙」或者「虛擬戀愛」,固然可以讓人獲得一些安慰,排解孤獨寂寞的情緒。但是,再有趣的遊戲,也替代不了身邊真實可觸的生活和人際關係。

有道是——

養蛙需適度,入戲莫太深!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王相蘭副主任醫師尤其要提醒一些有「強迫症傾向」的玩家,如果有以下情況,且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最好能調適心理,必要時向心理醫生求助:

1.每隔10分鐘就要打開手機,查看蛙兒子是否回家是否出門是否寄了明信片;

2.三葉草見一棵就要收割一棵,容不得它在院子里存活太久;

3.明信片一定要集齊!特產一定要集齊!抽獎一定要都抽中一次!

與其在遊戲中感動自我,體驗親情,不如暫時放下手機,給在遠方的家人打一個電話,報一聲平安,或是攢好假期,背起行囊去旅行一趟,用眼睛、相機來記錄真實的美景吧。

文/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李津 任珊珊 通訊員 江瀾
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吳婉虹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的精彩文章:

又一波寒潮來襲,火鍋吃多了口腔潰瘍?試試這三道食療方

TAG: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