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哥窯鑒定大全
一,汝窯
汝窯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讚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汝窯瓷器造型有盤、碗、瓶、洗、尊、盞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變化較為豐富,有紙槌瓶、玉壺春瓶、膽瓶等多種。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
東方尋寶報名:《一八二七三六三二三四七》
地址:湖南電視台(長沙開福區德雅路480號電視台三樓)
面向全國徵集:瓷器,書畫,玉器,雜項,奇石,隕石等。藏品想考證清楚,參與電視節目,讓你的藏品出手更簡單,可以了解。
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徵。
二,哥窯
一,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志所為。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迹。
二,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後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偽值得懷疑,與《七修類稿續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
三、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顯然,「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
如果您手上有藏品想鑒定可以添加微信與我交流!
徵集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