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記得《二十二》嗎?現在,只剩七了!痛心!

還記得《二十二》嗎?現在,只剩七了!痛心!

隨著李愛連老人離世

中國倖存的慰安婦僅剩七人

當這個數字正逐漸變成零

我們除了緬懷

還能怎樣

1月23日清晨,噩耗傳來:慰安婦受害者、影片《二十二》中的愛貓奶奶李愛連老人在山西家中離世,享年90歲。

一早看到這樣的新聞,心情先是低落、再是洶湧。

日軍侵華時,至少二十萬中國婦女淪為慰安婦。斗轉星移,這些被歷史無情辜負的苦難老人,彌留在世的越來越少了。

2014年,中國境內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僅有22人;今天,這個數字變成了扎眼的「7」。

慰安婦倖存者一個個離我們而去,有太多我們還沒來得及了解的真相,也隨她們一起,被永遠地埋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然而,也是在今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下月舉行的韓國平昌冬奧會開幕式之際,就慰安婦問題再次表態:「無法接受韓國單方面要求重新調整慰安婦協議」。關於在韓國首爾的日本大使館前的慰安婦少女像,安倍稱:「當然會強烈主張撤回少女像。」

中國又一位慰安婦老人離世,可正當時,日本首相對於慰安婦問題的態度,依舊是不尊重歷史、無情地漠視事實。可悲!可恨!

《二十二》海報

去年8月份上映的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二十二》,受到廣泛關注,佔據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朋友圈裡大家也紛紛支持轉發。

《二十二》的票房累計達到1.7億元,是中國內地票房最高的紀錄片,也是目前唯一一部票房過億的紀錄片。《二十二》還代表中國電影參加了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角逐。

票房和口碑奇蹟的背後,是人心。

《二十二》導演郭柯

《二十二》對於中國人來說,無疑是沉重的,它舒緩卻飽含血淚——鏡頭下些風燭殘年的耄耋老人,瘦小的身軀里背負著我們民族最深的傷疤和苦痛。

剛剛離開我們的李愛連奶奶,在《二十二》片中,因為愛貓而令人印象深刻。掩住慰安婦的傷疤,李愛連奶奶與普通老人無異,閑時喂喂貓、綉繡鞋、發發獃、打打牌。

GIF

奶奶慈祥和藹,很有愛心,經常把自己的飯給收養的貓咪吃,貓咪都被奶奶餵養的胖胖的。

經歷了夢魘般的折磨,還能夠如此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甚至有多餘的愛,獻給身邊的細小生靈,奶奶的微笑,讓人動容。

當年,李愛連奶奶遭日軍蹂躪後從據點逃回家,丈夫和她說:「沒關係,我們以後該怎麼過還怎麼過,是日本人抓你去的,又不是你自願的」

鏡頭前的李愛連奶奶說到這些的時候,泣不成聲。這漣漣的淚水,也許是因為封往事重新掀開的痛苦,也許是因為家人無私的包容和愛而感動。

不敢說奶奶已經釋懷,畢竟沒有親身經歷過此般巨大肉體和精神苦痛的人,體會不到她的水深火熱。家人的關心和理解,幫助李愛連奶奶在愛里療傷,走完這苦痛與美好並存的一生。

但是更多慰安婦的受害者,在慘遭日軍地獄般的折磨後,還要在「和平年代」忍受世人的誤解和冷眼。

慰安婦老人中,有一位叫做韋紹蘭,日軍入侵廣西那年,韋紹蘭24歲,在背著女兒走出藏身的山洞時不幸被日本人發現、押上了車,就這樣去到了一個遠離鎮子的炮樓。

在那裡,她度過了一生中最黑暗的三個月——反覆被性侵、毆打和威逼。直到有一天晚上,日軍的監管打起了瞌睡,她才得以帶著女兒逃了出來。

然而,雖然逃脫了日本人的魔爪,韋紹蘭的煎熬並沒有結束。

丈夫斥責說她跑出去學壞,迴避她、拋棄她;逃回去沒多久,韋紹蘭的女兒也患病身亡,離她而去。

又過了一個月,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可是孩子卻是日本人的。那一刻,生不如死的她,只想一了百了,自己偷喝了農藥尋死,好在被鄰居及時發現救了回來。

婆婆勸韋紹蘭:「留著命把孩子生下來,不管男孩還是女孩,撫養長大」。於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的那年,韋紹蘭生下了這個「苦難」的孩子,取名羅善學。

由於是日本人的孩子,羅善學從出生就遭受著村民的憎恨與嘲笑,他只讀了三年書,至今都未婚,也不是沒有說過媒,只是每次對方一打聽出他是日本人的孩子,就不會與其發展。如今60多歲的羅善學一直和老母親相依為命。

韋紹蘭老人的全部生活來源就是低保的90塊錢。她吃得最多的就是白菜,因為白菜便宜,一次買5塊錢的,可以吃很久。

韋紹蘭奶奶和兒子羅善學

縱使命運這般反覆開玩笑,韋紹蘭奶奶依舊懷著對這個並不美好世界的希望。

她佝僂著背,住在陰暗潮濕的小屋裡,卻說出了這樣一句話:「人生只愁命短不愁窮,這世界這麼好,現在我都沒想死。這世界紅紅火火的,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

韋紹蘭奶奶和《二十二》導演郭柯

談起過去,不止一位老人在鏡頭前泣不成聲:我一想起來眼淚就流。我不說了,不說了。不講了,不講了。

究竟是怎樣深入骨髓的悲痛,才能讓這一群看似堅強的老人不敢提及七八十年前的往事,我們無法想像。

這些倖存的慰安婦老人,有的人選擇忘記、忍氣吞聲,有的人選擇憎恨、怒髮衝冠,也有人像李愛連、韋紹蘭老人一樣選擇豁達、選擇釋懷、選擇寵辱不驚。

我們說,這是勵志。可是,不豁達,又能怎麼辦呢?

在中國,倖存的慰安婦老人大多生活在山區小鎮,閉塞的信息造就了無知的人。她們被村民鄰里根深蒂固的偏見壓得喘不過氣、抬不起頭,甚至被戴上「漢奸」「右派」「賤人」「婊子」的帽子。

她們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還被這些指指點點造成的二次傷害一遍遍摩擦著傷疤。就連到了今天、二十一世紀,竟然還有人把《二十二》里勇敢面對鏡頭的慰安婦老人截圖做成表情包。

面對這麼多言語說不出的苦痛,她們只能加倍用力地活下去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憂愁自己解,自流眼淚自抹乾。她們的每一道皺紋,都記錄著一段苦痛的過往。

前不久,又一部慰安婦題材的電影《大寒》上映,裡面的慰安婦老人說:「小鬼子的罪我遭盡了!」這句話狠狠捶在我胸口上,沉悶得難受。

更讓我難受的,是慰安婦老人巨大委屈下的絕望,她悲愴地嘶吼「到哪說理去」?!

去年,中國大陸最後一位起訴日本政府的慰安婦倖存者黃有良老人離世。至今,日本政府依然拒絕承擔在「慰安婦」問題上的法律責任。這些老人,至死也沒有等來那句道歉。

黃有良奶奶在離世時,曾經拉著兒子的手說:「我等不到裁定了,你要替我堅持下去。」

黃有良老人走了,在世的慰安婦倖存者平均年齡也已經達到九十歲以上。她們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到哪裡說理」,連代表大家「去說理」的人,都沒有了。

黃有良奶奶

有一天,她們都將沒有力氣再到處「去說理」;有一天,她們都將老得連走也走不動;有一天,她們都將離我們而去。

她們指望著我們。

但是,我們看完了一篇文章、一部電影,朋友圈轉完了,微博刷完了,甚至眼淚也掉了,我們真的思考了嗎?或者說,除了人人都會喊的「勿忘國恥」、「銘記歷史」,我們真的進一步思考了嗎?

慰安婦除了代表著一段悲痛的回憶,還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還意味著什麼呢?

導演郭柯說:「我不想講曾經人們如何死去,我只想聊聊後來人們是怎麼活下來的。」

是啊,我們之所以要追思慰安婦這段塵封歷史,並不是要讓人們永遠活在過去的仇恨裡面,並不是要走向狹隘民族主義的極端,而是為了讓人們用關愛的眼光去注視這些慰安婦,注視在當今年代,和她們共同處境的人。

我們痛恨日本人欺負弱小、對當年積貧積弱的中國施暴;但是今天,在我們自己的國家,強姦、虐童屢見不鮮,我們甚至把魔爪伸向自家人,伸向同是弱小的孩子。

醫學上,外傷可能有一二三級之分,但心靈的傷害,誰都難以度量。

那些不明就裡操縱輿論發起網路暴力的鍵盤俠、那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遇到問題不作為的官員,和當年對慰安婦指指點點的村民、和一次又一次辜負慰安婦討正義討清白的人,有多大區別?

《二十二》里,一位慰安婦老人挑著兩個桶吃力地爬上斜坡的鏡頭讓我淚流滿面。

這個克服苦難、自食其力的背影,比起那些在網上漫天大喊婦女權益、不知其所以然就上街遊行湊熱鬧的浮誇,也許是對女人獨有的堅強和力量最好的詮釋;或者說,是對人獨有的堅強和力量最好的詮釋。

雖然堅強的背後,透著辛酸。

70多年來,她們選擇承受並且接受這份苦難,選擇活下來。奶奶們是偉大的。

看到豆瓣網友寫下這樣一則短評:「我們從不缺乏對英雄的崇拜,可很少有人佩服平凡人承受苦難的那種了不起。」

今年,我國在世慰安婦平均年齡逾九十,七零後八零後轉眼變成社會主力軍,九零後也已全部成年。日本侵華的記憶,註定會越來越難還原和保留。

去年,慰安婦「申遺」遭拒,我們憤怒的同時,也許應該悔恨,在和時間賽跑、搶救真相的這場戰役中,我們起跑得太晚了、動作太遲鈍了。

我們只能慶幸,如果加快腳步,還能看到一絲希望的曙光

這曙光,是民間調查者張雙兵,為慰安婦問題奔走35年來,一直堅守信念,「在她們生命時限里沒有為她們討到公道,但是還會和她的子女們一起努力下去。」

張雙兵

這曙光,是台灣省的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館長康淑華說,「看到青年學子加入紀念活動,代表在』慰安婦』的關懷和求償道路上有了傳承者。替阿嬤們討公道的責任,將由年輕人接棒承擔」;

這曙光,是慰安婦雕像去年第一次樹立在了美國主要大城市——舊金山;

這曙光,是在這個時常被吐槽為娛樂至死的年代,還有郭柯、張躍平這樣的導演願意通過電影來表達對歷史的尊重以及對慰安婦人群的關懷;

這曙光,是慰安婦題材電影在多國上映,有老外為之動容,也有中國留學生坐兩個小時火車來到紐約等大城市,只為了被每天排片僅一場的影片震撼心靈;

這曙光,是29135名民眾為《二十二》劇組眾籌,當銀幕上閃現所有眾籌者的名字時,每個人都知道,這不是為了投資和賺錢,而是為了情懷和良心。

影片末尾,慰安婦老人那句「希望中日永遠友好,沒有戰爭,有戰爭就會有傷害」直戳人心。

她們帶著我們無法想像的傷口,卻在很多時候比我們豁達。

因為,她們希望,我們的愛國心,能從曾經的暴躁變得越來越平靜、越來越實在;

因為,她們希望,我們的愛國心,能讓世界變得更好,讓她們在來世的日子裡,做最最無憂的少女,再無苦痛與悲傷,能讓和她們一樣的人,被溫柔以待。

歷史的確需要銘記,但銘記歷史的原因,不就是為了以後走的更好、更穩嗎?

多花一點時間想想現在和未來,不要因為受到了歷史羈絆,牽制了前行的步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留學生日報 的精彩文章:

與Antonia一家的義大利時光:生命不止,折騰不息

TAG:北美留學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