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

作者: 少翁

引子

二十年,可謂彈指一揮間!看到萬維讀者網推出「出國大潮二十年」徵文題目,我怦然心動。筆者早年從事移民諮詢服務,對國人出國大潮初期有參與經歷與認知,後來也移民到加拿大,對加拿大社會有切身感受,回味往昔,感想頗多。拾遺點滴、趣事。

涉足移民生意

1994年8月,我的一個朋友從加拿大回到中國,他想在中國做加拿大移民生意,他認為我是比較理想的合作夥伴。當年,我對什麼是移民全然不知。不過,辦理出國這在當時是一件既時髦又有誘惑力的事,加上朋友的鼓動,我沒有太多猶豫,就開始與他合作。我做主要的資金投入和負責在國內註冊、組建公司。我的朋友負責移民專業評估和加拿大方面的事情,公司於1995年1月份正式註冊。

註冊公司之前,我們的業務已經在運行中,並顯示出有大量的移民客源。公司成立第一件事就是舉辦移民講座。我們都不清楚如何做這種廣告,我翻閱了國內許多報刊也沒有找到類似的廣告。我們索性自己構思,廣告措辭很簡單,規格也只有名片大小,但非常搶眼。可以說,在官方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上刊登加拿大移民留學廣告,我們是僅有的第一個,時間是1995年1月24日。

我們舉辦了兩場講座,分別在2月19日、3月11日。借用市圖書館的報告廳,可容納150人。那時還不是免費講座,每張票30元人民幣,自己定價,油印機印出來,蓋上公司印章,很快就出售一空。舉辦講座公司就有收入。接下來不到兩個月,受理簽約50多個申請移民客戶。

那時的情形似乎這個生意的成敗就全看我的那位朋友了。我的朋友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在多倫多大學留學讀書,碩士學位。為了做移民生意,他下了很多工夫,也吃了不少苦。他通過給加拿大移民公司和西人律師打工並提供案子,積累自己的經驗。在當年做移民生意的中國人圈子裡是佼佼者。

他做事比較謹慎,最初給西人律師做代理,不急於在加拿大註冊移民公司。那時我們很想在國內發展自己的業務代理,但沒有國外公司招牌,實際運做有很多難題。但在移民生意前景不確定的情況下,他不草率從事,這一點比較令人放心。儘管如此,他第一次返回加拿大就帶走了20多份申請材料和數萬美元,我總還有些不放心,甚至擔心他乘坐飛機的安全。

移民對我而言是全新業務,一方面以前從未接觸過,另一方面也受英文限制,我那時基本不懂英文。不過,我一直在文宣部門工作,性格外向,善於交往。移民諮詢與人打交道,做人的工作。從這一點上說,正是我的強項。

還有一點很重要,我對讀書人有一種偏愛。辦移民業務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有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理工、學醫等不同專業的;獲碩士、博士高學位以及海外留學歸來的高知人才等。我喜歡與讀書人交往和發展關係。我雖對移民生意能不能賺錢心裡沒有底,但做移民生意能交讀書人為友,這一點我比較樂意。

我的合作夥伴告訴我,移民很賺錢,而且賺錢很快。他認識的一個企業家移民,在日本做中國勞務輸出,短短几年賺了數十萬美元。「他只有初中文化」,我的朋友說,「他能賺那麼多美元,我們為什麼不能?」他說這話時十分激動。

我剛到加拿大時,一個朋友請我吃飯,席間對我說,他決定不再為別人打工了,回大陸做移民和留學生意。他也列舉實例並感慨萬分地說,移民很賺錢。他後來頻繁往返加拿大和中國,也賺到一些錢了。

還有一個朋友學計算機的,英文好,經常幫我收集英文網頁上的移民信息,一天,他打電話給我,讓我猜某個加拿大移民公司一年在全球的移民收入會是多少?我猜不出來,他告訴我是3000萬美元,當然我無法考證。

移民賺不賺錢,算自己的帳也是清楚的。但是賺錢多與少,對不同規模和不同經營方式的公司有很大差異。幾乎做移民生意都重視收費方式,所謂「分階段,先收費」。最後階段收費都設定在面談前,就是說,當客戶去使館見簽證官時,成功與否不論,他應交的費用實際上都控制在移民公司手上。即使有些公司把最後階段收費定在了申請者獲得移民簽證後,但大部分的款項還是已經被控制住。成本低,收費標準高,這是移民賺錢的誘人之處。

極少公司採用後收費,即在申請人獲得移民簽證前一分錢都不先收。採用這種收費方式,公司必須做到高成功率和與客戶始終保持融洽關係。這種方式對公司有很大經營風險。雖然同樣也可賺到錢,但後收費給客戶留下彈性空間,讓客戶掌握一定的付費主動權。同時,個別申請人會利用這種收費方式,在與使館聯繫先收到移民簽證或對出國想法發生改變時,部分甚至全部逃掉應該付給移民公司的費用,使移民公司蒙受經濟損失。所以,後收費的方式,大多數移民公司不認同也做不到,不過,我做移民生意則屬於這極少之一。

移民成功第一例

1996年初,加拿大寄來第一例成功者的移民簽證。這個成功例子對公司客戶有很大的鼓舞。說明申請加拿大移民這件事情是真實可信的。我通知這個客戶帶錢到公司取移民紙(俗稱「綠卡」)。幾天後,他來到公司,我將他的綠卡拿給他看,他接在手裡,掩飾不住內心喜悅。因為他曾多次申請出國留學,結果都沒有成功。我拿出公司和他簽的協議。他也明白應該和我結算。但他猶豫一下說:

「我今天沒帶錢來,因為存款還差幾天到期」,他不舍地將綠卡遞還給我。

「你家裡都知道了吧!」我沒有去接綠卡。

「當然,」他又重新翻看手裡的綠卡。

「這張紙是加拿大造幣用的紙呢!」我指著綠卡的第一頁對他說。

我想:他是希望取回自己的綠卡。我並不擔心他的付費。既然如此,何不今天讓他帶走綠卡,晚幾天付錢給我也沒什麼。大家彼此信任,我相信客戶,同樣能得到客戶信任的回報。想到這兒,我對他說:「你今天把綠卡帶走吧,給我個收條,等你存款到期再送錢過來。」

「這行嗎!」他感到很意外,畢竟是客戶生意關係,他也沒打算取走綠卡。但他很快明白我不是和他說玩笑。他略做思考,然後對我說:

「這樣吧,既然信得過我,我今天帶走它,這幾天我就送錢來。」

幾天後,他把錢送來了。從做生意角度看,這樣處理事情過於隨意,嚴格講也是未履行協議。信任也未必一定如此建立。做生意,講規則與建立信任是統一的。不過,後來發生的事情,似乎老天有意給我一個信任的回報。

數月後,我為這個客戶送行,他是我送行的第一個成功客戶,在公司的客戶中也算是知名人士了。他乘周六晚上的火車去北京。周日下午的航班飛往加拿大。那個星期天,我照常到公司接待客戶,下午2時左右,公司電話響了。我剛拿起電話,裡面就傳來這個客戶焦急聲音。他在電話中告訴我說,他的綠卡出現問題,邊防檢查站拒絕他出境。我腦子轟的一下:綠卡有問題?什麼問題?假的?我一瞬間想了很多,如果綠卡真的有假,對公司,對客戶,對我自己都是一場災難。

那時的加拿大移民紙原件非常少見。除了這個客戶的以外,我事前從未見過是什麼樣的。這份移民紙又間接而非直接從使領館寄來的,當時無從判斷是真是假。但我很快弄明白了問題出在綠卡缺少一頁。我沒有任何解決辦法,只有問加拿大方面。我當即與加拿大聯繫,證實了是加方出的差錯,移民簽證一共是5聯,簽發給申請人的是4聯。但加方寄回國內的只有後面3頁。加方立刻做緊急處理,將沒有寄出的第1頁速遞到北京。

客戶那天沒有走成。我周一早上趕去北京見他。郵件是星期五收到的,他的航班改期到周六。這次我一直送他出關,直到飛機起飛後才離開機場。送走了這個客戶,我長長出一口氣。發生這種事情,令我不得不冷靜地思考移民這個我還不很熟悉的生意。耳邊迴響起客戶說的一番話:「邊檢說簽證缺少一頁,我說不可能。你知道,我問過你的,你告訴我簽證沒有任何問題,你們是做移民的,是專家,我想你們也不會騙我。可是,邊檢非常堅決,我才懷疑是不是你們出了問題。真把我急壞了。家裡和朋友都知道我出國了,這次要是再走不成――行了,不說了。其實我挺相信你的。那天你讓我不交錢先拿走綠卡,就沖著這點,你能信任我,我為什麼不能信任你!可我害怕,如果是你被加拿大的那邊人騙了呢?

時機與運氣

我有一個客戶算得上是炒股票的行家。與其他炒股人不同,他每年給自己定收入標準,適合自己情況,不高也不低。他沒有大的本錢,也沒有大的奢望,他炒股的原則是求勝算。累計收入也比較可觀。每次他來公司問他的案子情況,我也順便問問他股票做的怎麼樣。他說他從來對自己買的股票都非常熟悉,然後就是看準時機,他說他一直運氣不錯。殊不知,移民生意也講時機和運氣。

從1995年初到年底,我們幾乎接的案子全部投檔到加拿大駐美國領館。生意目的很明確。當時投件到美國有可能獲得免面談。我們的第一個成功客戶就是投件到美國獲得的免面談。果然,在第一批遞交的20例申請中,領館很快發出受理回執,接著又陸續發出11個免面談通知和體檢表。只有9例被要求等候安排面談,相當於超過一半的申請被免面談處理。按照當時領館的通知,最多半年時間就可以發出移民簽證。當時真是大喜過望,應了我的合伙人的那句話:移民很賺錢,賺錢很快。很多接到免面談通知的客戶忙著體檢、辦護照和準備美金。一下子也把公司生意帶動起來了。

可是僅一個月時間,我們開始陸續收到領館發來的免面談被取消的通知,申請人還要照常去面談,我幾乎不能相信,領館說話怎麼也會出爾反爾!日後才懂得面談與不面談都是簽證官的權力,申請人和移民公司只有服從,沒有任何可說道的。不幸的是11個客戶竟無一倖免,生意陷入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剛剛用來宣傳公司多麼多麼專業和有能力爭取免面談的那些實例,轉眼間成為頗費口舌解釋和說服的工作對像,也使公司最能吸引客源的免面談宣傳法寶黯然失色,可謂運氣不佳。

移民生意單就獲得移民簽證而言,說容易時做起來非常簡單,說難時絞盡腦汁也辦不成。這都取決於申請人的基本條件。年齡、教育背景、職業、工作經驗和英文能力不錯的申請人,本人申請同樣會成功。移民公司受理這樣的案子可謂非常運氣。很多經歷了移民申請過程的人,過後都有一種感覺,申請移民似乎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可在沒捅破之前,那就是厚厚的一堵牆。要不移民公司怎麼能賺到錢呢!

申請人想申請也有運氣問題。一是能不能衡量出自己的申請條件;二是能不能找到對他講實話的移民公司。有了這兩條,也就看準了時機。早期做移民生意的,對拿不準的申請做嘗試性投案子的絕非少數。成功了,既積累了移民經驗,又可以賺到錢。不成功,也有教訓可總結。所說的資深移民專家或顧問,即便曾有較多案例經驗,但也還會有己所不知。因此,他們就需要有案子做新的嘗試。嘗試實驗並不是壞事,移民公司會很用心去做。

難以置信的申請

我經手的獨立移民申請案例中,有些成功令人難以置信。

時間最短的面談:那是1997年5月,我陪同一對年輕夫婦進北京,他們將出席使館為他們安排的面談。這對夫婦是大學同學,都是學計算機專業的。丈夫的英文比較好,托福成績考過600多分,所以做主申請人。這個客戶是我比較看重的。那還是第一次講座時,我注意到前排位置上坐著一個年輕人,看上去十足的大學生,帶一副眼鏡,瘦瘦的。他給我最深印象的是他聽講座時特有的專註程度。講座一結束,他在現場遞交了他的個人簡歷。不久決定委託我們辦理。我們後來接觸的比較密切,因為他英文好,公司很多重要的英文資料,我都請他幫我翻譯。他的計算機專業能力也非常出色,多麼複雜的專業問題,他都能深入淺出地把原理講給你。他的申請也是先投到了美國,竟沒有免面談,又從美國轉回北京,從1995年4月遞交申請算起,足足等了兩年。

這個客戶準備面談的細緻程度是絕無僅有的,我後來指導客戶準備面談資料,很多思路都是從他那裡借鑒的。移民生意就是這樣,客戶比移民公司更重視申請的成功。他不僅要付錢給你,請你幫他做你同樣希望的事情。他還無償地奉獻經驗給你,幫你賺後面移民人的錢。他的面談時間是在上午8點30分。他們按要求時間進入使館,將所有準備的資料遞交進去。他們等候面談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整11點時,簽證官出來請他們。但很快他們就被送了出來。看他們輕鬆的樣子我知道是通過了。我們都同時看一下手錶,不到11點10分。他回想面談的過程非常簡單、輕鬆,似乎就是在履行一個通過的簽字手續。

無條件免面談:在較早的申請中,使領館做出免面談決定並不附加一定要先參加一個規定的英文考試,我們早期投件在美國和香港的申請都有這種免面談實例。

那是1998年年初,一個客戶經朋友介紹來找我,決定委託我幫助他申請。那時我已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他也是學計算機的,年齡、教育背景和英語都相對不錯。最主要的是他有一個非常好的專業經歷,但問題是他要在對單位絕對保密的情況下完成申請。因此他不能提供僱主的證明。他徵求我的意見,要不要找一個其他的計算機公司幫助他開證明,他有很多朋友在電腦公司工作。

我曾注意過在北京使館發出的文件中有這樣的話:對於有些申請人要求他們先提供僱主證明有時是困難的,除非是特別需要的,僱主證明可以在面談後提交。我認為他不應該拋開真實的經歷,也不應該迴避真實的僱主。我給他的建議是完全獨立的個人遞交申請,提交所有可以證明他真實工作經歷的旁證材料,比如他與僱主簽訂的工作合同。然後,我又和他一起商量,以他個人名義給簽證官寫一封信,說明為什麼不便提交僱主證明。投件三個月後,他意外收到北京使館寄來的他一家人的體檢表,他獲得的是無任何附加條件免面談。

周期最短的申請:移民申請周期一直受關注。使館每年要完成移民計劃;申請

人想給自己一個時間計劃;移民公司想快成功,快賺錢。但是,決定周期長短,一看移民申請的量,數量大,工作量大,使館人力有限,審理周期就長。二看使館的工作節奏和措施,比如通過英文考試的方法,免去申請人等候面談,就大大加快了審理速度。個別案例發生的周期長,通常都有自身原因,可能個人的,代理公司的,也可能是使館的。

北京使館1999年實施一種快速審理程序,申請人自遞交申請即可發傳真給北京使館提出快速審理請求。寫清楚姓名、出生日、在北京使館的個人檔案號碼,以及使館直接與申請人聯繫的方法。使館從面談通知發出到面談,給申請人做準備的時間最短會只有5天,申請人必須攜帶材料出席面談。這項快速審理也需要排隊。它的機會取決於按正常排期應該前來面談的人臨時推期的多或少。

在我處理的申請快速審理客戶中,有一例是2000年4月10日在北京使館遞交申請,他的面談時間被安排在5月25日。他的移民簽證是8月11日發出的。這樣的審理速度對以往的許多客戶恐怕連想都沒有想過。

為什麼移民加拿大?

你為什麼要移民加拿大?簽證官在面談時常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有一回,我輔導一個客戶也這樣問他。平時這個客戶和我很熟,彼此說話也比較隨便。他是一個善於表現自己的人。但見他這時左思右想,欲言又止,挺明白的一個人竟然說話結結巴巴。我問他這個問題挺難回答嗎?他說他不知道從哪兒說好。實際上是他心裡有了障礙。我說算了,我們就隨便聊吧。他立刻恢復常態,說話也實實在在,狀態挺好的。

我在加拿大看電視節目,隨便一個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主持人話筒一遞過去,這個被採訪者的言談舉止既輕鬆又隨便。加拿大當地人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相對獨立、自由、平等、開放,沒有思想禁錮的社會環境下。

在加拿大,你處處可以感受到西方社會有錢的至尊,沒錢的無奈。你看得見豪宅名車,你也看得見街頭乞丐。不過,大家心裡都明明白白,你真有本事,你就能賺到很多錢,你沒有本事,你也就別有奢望。

西方社會價值觀,孩子是獨立的人,不是家庭和父母的附屬物,你把中國對孩子的傳統觀念和管教方式搬到加拿大來一定是行不通的。但完全放鬆孩子,對那些在東方文化教育背景熏陶下成長的孩子也是不利的,這是一個需要用心把握的尺度。

語言、文化和社會生活背景的差異幾乎給所有新移民都帶來煩惱和困惑。兩個陌生的中國人碰面,只要用同一種語言說話,三言兩語,就能找到一個溝通的話題。我在語言學校學英文時,班裡學員多來自東歐、南亞和南美。大家除了課堂上做些英文學習交流。真正的溝通都是在使用本族語之間。有一天,班裡來一個新學員,當他用英文自我介紹說:I am Chinese。大家都驚奇地發出噓聲。我也很奇怪,因為他不是亞州人的長相。原來,他是新疆維吾爾族人,的確也是中國人。他能講普通話,我說新疆的哈密瓜很甜,他說東北有大白菜,我們倆是真正可以溝通的。

我的一個英文非常好的朋友告訴我,他與本地出生的同事進行工作交流和正常生活接觸沒有語言障礙。但他們卻無法加入到當地人之間本地化的交流中去。因為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正因為如此,新移民來到加拿大後,如果你是個好奇心很強的人,眼前隨時都會有新鮮有趣的事情發生,只怕你看不到,也怕你體會不出來。當地的電視節目琳琅滿目,本地人看得津津樂道。你無論如何都不會像欣賞春節晚會節目那樣有滋有味,這就是加拿大。

現在再問,你為什麼移民加拿大,一個成熟和有見解的人,他的回答一定不僅僅為了應付面談。而是對加拿大有較多了解。因為,移民加拿大不是一場兒戲,是可能改寫自己、子女和家庭生活足跡或命運的重大選擇。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本質,簽證官審核判斷標準,都是給予那些真正為加拿大社會所需,通常所說的個人適應能力強的符合加拿大移民條件的申請人獲得通過。而對於不具備條件且心理素質很弱的人,簽證官不給他通過或許還是幫了他。

移民講座

舉辦講座是移民宣傳的重要方式,也是申請移民獲得信息的主渠道。那時,移民加拿大是件非常新鮮的事。人們普遍的想法是:這可能嗎?在人們觀念中,海外有親戚是出國的先決條件,沒有親戚還能到國外定居,簡直不可思議。所以,好奇心也會吸引很多人前來聽講座,更何況想出國的人。那時講座也名副其實,主講人會從最基本的問題講起,聽的人都非常認真,有的人還帶去小錄音機錄下講課的內容。每個聽講座人都可以學到一些移民知識,了解到出國的信息。因為那時大家都相對處於封閉狀態。

後來,移民公司接踵而來,有加拿大本土的,有來自香港的。這時的講座,無論規模大小,都比較注意在專業性上下工夫。也更講究形式。講座前,先播放介紹加拿大的電視錄像片。講座中,配有現代化的幻燈投影。主席台前面有時坐上一排人,真正的西人面孔出現在講台上。主講人的身份、地位也是衡量講座水平的重要標緻。講座地點通常都選擇在比較舒適和專業的會議大廳。場面布置也很氣派。這時的講座掀起了人們更高的出國熱,執著的人會接連聽幾個公司的講座,然後再決定選擇那個公司做代理。人們仍可以通過講座,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對移民公司來說,這是在中國市場立足的一個非常重要時期。雖然很多公司都做了相當的投入,有的卻沒有站住腳,悄然退縮了。有的則堅持不懈,不僅爭得一席之地。還紛紛在中國多個城市建立起自己的據點。

後來,移民公司不時舉辦講座,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對移民感興趣的人仍會去參加。不過,參加者不再像以往那樣單純和簡單,聽講座的也什麼樣人都有。看上去數百人參加,但其中不乏打算自己申請者,或即使打算委託移民公司的,心裡也已有了選擇的等。聽眾的水平大大提高,不再對常識性問題一無所知,很多現場提問都非常到位。所以,這時舉辦講座,主辦者常常要把成功客戶拉到講台上做示範。講課也很注意講人們最愛聽的,其他公司沒有講到的問題。

講座針對對象,開始由獨立技術移民轉向有錢做生意的人。透過講座,人們可以看到移民公司綜合實力的較量:資深的律師和顧問;數目可觀的成功案例;豪華的會議場所;高檔次的寫字樓;重金的宣傳廣告;遍及各地的分支機構等等。不過,申請人普遍感興趣移民公司的高額收費大輻下跌。

這些變化表明,許多謀求出國發展人士,對加拿大移民已有較多認識,對申請過程也有較清晰的了解;也比較容易聽到周圍人介紹在加拿大的真實見聞。因此,很多人在對移民問題的考慮和處理上,都有了自己更大的選擇空間。對移民公司而言,這個變化也說明一種現實:市場競爭將會更透明、更有序化地進行。正如移民公司受理客戶是有標準,有選擇的一樣,市場發展也必將給移民公司定標準,有篩選。決定移民公司未來命運的正是它現在服務的客戶。

再後來,國家規範移民、留學市場,從業者要取得辦理出國、留學條件和資質。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講座形式不再受追捧。

朋友推薦「一本書」

一次回國,我的一個也將要移民加拿大的朋友。很熱情地向我推薦一本書,告訴我是一本介紹中國人在加拿大成功發展的書。他肯定地說,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也一定會對你有幫助。不久,他就送了這本書給我,書名是《我在東西方的奮鬥》。副題是:從MBA到外交官、新華商。

我讀書的習慣是,先要找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內容讀,感覺一下,有興趣看下去的書,再讀序言或作者自序,留意一下作者介紹,然後,還要反覆看幾遍書中的目錄,通過各章節的目錄,對全書內容有個總體感覺和印象,這樣,讀裡面的細節時,腦子總會伴隨一個全書的整體概念。拿到這本書時,原本事情較多,心想不妨忙裡偷閒,有時間翻一翻。等時間充裕了,再好好看一看。可是,隨便翻看幾頁後,被書中寫的內容吸引住,接下去往下看,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作者在書中寫他上中學時發生的一件事,幾乎與我當年經歷的事情一模一樣。

書中第56頁寫到:「大概是初三,發生了一件對我影響非常大的事件。這個事件留下的痛苦回憶影響了我的整個高中時代,甚至包括後來的下鄉插隊。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我們學校的圖書館每星期只開放很少的時間,每人限借一本書,但能夠借的只有《艷陽天》、《金光大道》以及配合各種政治運動的書,非常有限。而實際上,館內還有不少文革前出版的書,這些書都是非常好的精神食糧,卻被明令禁止外借。被求知慾燃燒的我們不甘心忍受這種文化上的禁錮,於是在一個明亮的夜晚,我和讀書會的其他兩個同學撬開了學校圖書館的門-------」偷書,接下來寫被人抓住,後面事情就不堪回首了。

我和作者一樣,也是中學初三那年,也是被求知慾望點燃,也和同學夜晚去撬學校圖書館,我們是撬窗戶。我幸運沒有在那個夜晚被抓住。不幸的是後來被人揭發出來,同樣,也是站在全年級同學前面,接受大批判。當時受到的精神打擊也非常之大。在一本書中發現與自己極其相似的經歷,會使你對這本書和作者產生強烈的興趣。雖然我事情很多,還是把讀這本書也當成一件事,用近半個月時間讀完了這本書,看的很細心,也佔用一些工作上的時間。讀這樣的書我認為很值,也可以說是工作需要。

這是一部記敘作者真實經歷和體驗的書,採用自傳體寫法,作者叫王耀輝,1958年生,1982年畢業於廣州外語學院,獲英美文學學士學位,後任職國家對外經貿部,1984年赴加拿大。書的封面印有作者肖像,旁邊還有這樣的話:

—— 他是中國大陸最早一批獲MBA學位的留學生

—— 他是當代少見的黃皮膚的西方外交官

—— 是跨世紀的一代知識型的新華商

這本書很值得一讀。它與一般傳記不同,作者不是所謂的名人,是一個很普通的中國人,但他是能把東西文化差異對接而又在國際商業舞台上遊刃有餘的成功者。作者與我們同處在一個社會歷史年代,有著和我們相同的人生經歷曲折。讀書中的這些內容,很多人或許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作者並非僅僅為了讓你知道他的人生經歷。也不是要像名人寫傳記那樣給自己樹碑。他是為讀者打開自己心歷的路程:把他對社會的認識,把他對生活的感受,把他對成功的理解,把他對失敗的總結,把他正思考的問題,把他已想好的答案,把他自己的智慧,把他對未來的設計等等,都細細講給你聽。誠如作者在《後記》寫到的:我只希望把自己在海內海外有限的學習、工作和奮鬥的經歷做一個回顧,也許能夠與讀者朋友分享和共勉。

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作者在書中的每章開篇,都呈現給讀者一句世界名言。或來自文學巨匠,或出自偉人之口,句句名言都不無匠心。此外,書中也不乏精闢之句和神來之筆,足見作者的文學修養和功力。發現一本好書,就像找到一座知識金礦。我很感謝朋友把這座金知識礦告訴了我。

換位思考

我在移民生意中,非常看重一種思維方式,就是換位思考。對所有前來諮詢的客戶,我都試圖把自己換成對方,這樣思考問題,可以幫助我不斷調整自己認識的偏差。因為,只有站在客戶立場上,才能了解客戶的真實心理,才知道自己怎樣做更符合客觀實際,也更能取信客戶,與客戶形成心理默契。

1998年春天,一個充滿青春朝氣的女孩來公司諮詢。她是歷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英文非常出色。但我第一印象最深的是,她來諮詢時,對技術移民評分方法已有相當了解,對自己應以什麼職業申請也非常清楚,加上出色的英文。她也曾走訪過多家有名的移民公司。在我看來,她個人申請的可能性很大,即使選擇移民公司,我也不敢斷言一定選擇我的公司。不過,她幾次來公司諮詢,我都是熱心接待她。以我換位思考的習慣,她是否會成為公司的客戶,不是我為她提供諮詢服務的前提。我認為,她雖對移民了解很多,可還是來找我,說明這個時候她還需要有人幫助。如果換成是我,我也會和她一樣的。至於為她做多次諮詢,是不是一定委託我申請,這是她自己的選擇。

我們有過幾次接觸後,又有一次她來找我諮詢,但在諮詢過程中出乎我的意外,她向我提出了也只有她這樣的人才能提出的一個請求:

她用一雙試探的眼睛望著我,「可不可以把您的那本資料給我翻一下?」她把目光移到了我辦公桌擺放的一個厚厚的大綠本上,那是加拿大技術移民職業定義分類,是移民公司做生意的必備之書。從純粹生意角度,我可以婉言回絕。因為,不是公司簽約的客戶和來做一般諮詢的人,涉及不到要了解這本書的內容,更何況她的情況,又要自己翻看。這在以前客戶諮詢中從沒有過的。不過我還是毫不猶豫,馬上滿足了她的願望。

「可以,」我將NOC遞給她。她非常高興。很迅速就翻到了她要找的那一頁。

「我能複印這張嗎?」她再提要求,這次說話聲音稍有遲疑。

我很欣賞她執著的個性。我沒有簡單說可以,但我卻說:你英文好,可以抄下來,也能加深記憶。她立刻明白我並不拒絕她拿走這樣的資料,我們之間的心裡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她這時一邊抄寫,一邊不停地和我說話。她告訴我,她曾到一家很有名的移民公司諮詢,她也提出這個請求,結果被拒絕了。我心裡說:鬼丫頭,人家做的是生意,怎麼會你想看什麼就看什麼。

她這次離開公司,第一次向我表示說,她決定在我公司申請了。她怕我不信,還特意留給我她的聯繫電話。的確,她來諮詢幾次,從未留下過與她聯繫的方法。但我對她的話並不十分認真。我以前有過類似經驗,諮詢者看上去很心誠,表明決定委託公司申請,但這不一定是他們真實想法,無非是想吊公司的胃口,達到自己諮詢的目的。而這次這個女孩可不是說著玩,她不久送來了她的全部資料,並與公司正式簽了協議。

她也順利申請成功。後來的事實證明,她委託公司申請是必要的。因為她在申請後期結婚,又隨丈夫去了日本,後期有很多事情,包括遞交她丈夫的申請費和落地費,都是公司替她墊付的。此外,通過申辦移民建立的彼此信任,延續到我們後來的許多交往之中。

……

 我的「第二故鄉」

1998年11月4日,我在必須Landing剩下幾天,乘坐美西北航空客機,途徑美國舊金山飛往多倫多。原本11月3日航班,因北京下一場大雪,改為次日。記得當飛機從北京機場騰空一瞬間,我鼻子一酸,眼淚差點掉下來,一種故鄉啊,別了的酸楚。從機窗遠眺祖國大地,很不是滋味。當飛機在多倫多上空就要降落時,我透過機窗向下看,已是燈火闌珊時,一切顯得那麼寧靜。我內心卻平靜不下來,思緒中,從小被灌輸的萬惡資本主義社會,竟成為自己生活現實…….

我喜歡加拿大,已然成為我第二故鄉,加拿大不僅有美麗大自然、火紅的楓葉,廣袤富饒的國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加拿大社會的「以人為本」。

在加拿大,所有與人緊密相關的職業,如醫生、教師、律師等,對從業者都有很高的學識要求。因為從業者都是直接服務於人的。同樣一些行業如圖書館、博物館等,也因為服務於人的特定內容和高標準,而非一般教育程度者所可以從事的。

加拿大的城市、村鎮建設,都是以人的生活和需要為中心來設計的。我的一位加拿大西人朋友,初來乍到中國,曾迷惑不解地問我:白天看見街上有那麼多的中國人,晚上都跑到哪兒去住了?他分不清中國人的工作和生活區域。就像我剛到多倫多時,我也曾奇怪,加拿大人白天都去哪兒上班?因為多倫多整個就如同一座大別墅區。

以人為本,就是把人作為直接的、最根本的對像,一切從人出發。可以說,地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資源,人卻是第一位資源。沒有人的資源,一切都無從談起。加拿大是傳統移民國家,由於它地廣人稀,每年都從世界各地吸收大量新移民,以解決國內人口資源的不足。因此,以人為本,也成為加拿大的立國需要。

加拿大社會遵從以人為本,首先取得了社會對人認識的普遍認同。比如納稅人概念。在加拿大提納稅人,無異於是在說加拿大居民。加拿大的國家稅收制度,使任何一個在加拿大居住的居民,都理所當然地成為納稅人。所以,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做什麼工作,也無論你目前有工作做,還是已經失業了,都不會改變別人看你或你看別人的納稅人形象。在加拿大社會,納稅人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達到了全社會對人認識的更高層次。記得美國發生911恐怖事件,加拿大社會的普遍反映是,一方面強烈譴責這一人間悲劇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對美國政府乃至國際社會打擊恐怖主義,保持了相當的理性思維。正如一位殉難者的妻子,在她悼念自己的丈夫時所說:她並不希望以同樣的手段懲罰肇事者。因為肇事者和她的丈夫同樣都是人。死去的已無法生還,為什麼還要剝奪活著的生命?喚起那些奪走他人生命的人對自己生命的珍惜,遠比摧毀他們的肉體更重要。

加拿大人彬彬有禮,誠信,極其富同情心。有一次,我不小心在路上滑倒,路人不約而同走過來,問我是否需要幫助,我很受感動。加拿大人卻不大理解中國式的見義勇為。為什麼在中國,那些本應該由警察做的事情,卻讓普通市民冒生死危險。他們的道理很簡單,人的生命是第一要義,無論行為本身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後果可能危及到人的生命,就不會為社會鼓勵和贊同。看起來這有悖於國內所倡導的精神,但是,對人的生命無比關心,足以看出加拿大對人的重視程度。

加拿大對人的重視,還體現在為人的生活和發展,提供完善的社會福利、良好的教育和人文關懷。國內招商引資把勞動力廉價作為優勢,雖說有利於商業投資,但影響社會對人的認識與評價,即「人不值錢」。加拿大人工是很貴的。國內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加拿大做同樣的專業工作。工資水平比國內都高,加上良好的社會福利制度。因此,從人需要關懷和肯定的評價,而社會能多大程度的給予這一點看,同樣的一個人付出了同樣的勞動和努力,在加拿大更能獲得社會的肯定與回報。

加拿大重視人、關心人,為人著想的程度幾乎無處不在,以至隨處可見。舉一個例子,加拿大許多Supermarket(超市)都有一種成90度角開啟的自動門,我第一次見到它十分地意外,並體會到它給人的方便。在國內,我見到的自動門多是重疊式和旋轉式。加拿大也有這兩種形式的自動門。但是,當面對90度角開啟的門,又要給人以方便的時候,為滿足人的兩種需要兼得,加拿大人一定會去完成新的設計。

可以說,一切以人為本,如果這成為社會的一個基本理念,並體現於人的生活各個方面,必然給人心理以重要影響和作用。從而使人對自身的認識達到一個無比自信的高度與境界。

「學英文」拾趣

新移民到加拿大,從下飛機那一刻開始,眼睛看到的,耳邊聽到的,幾乎都是英文。原來英文好的,自然派上了用場。英文一般的,得到了習練英文機會。只有英文較差或不會的,大多不知所措。不過,偶爾聽旁邊人說話,聽出幾句簡單卻是自己熟悉的英文句子,常能鼓起學英文的勇氣。我就屬於這後種。

初到加拿大,我選擇了在多倫多市落地,就在我住地附近,有一所多市最大的學習英文學校。新移民叫它Bloor 777。因為它的位置是在Bloor街777號。這所學校還是多市教育局所在地,地面五層樓建築,面向朝北,學校正對著Bloor街,街的北面緊連大片公園綠地,在學校的後身,還有一塊面積很大的草坪。當初我就在這裡報名學英文。

報名非常簡便,我帶著護照和移民紙,通過一個英文測試,主要是用英文交談,問些個人情況。那天,我的英語水平被測定為二級。總共有八級,級別越高,水平越高。我當時要求從一級學起,我覺得自己應該從最基礎開始。學習時間給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是Full time(白天),另一種是Part time(晚上)。我選擇了Full time。上午9點上課,下午3點放學。午間休息一小時,學校有餐廳和提供午餐,圖書館也在午休期間開放。

原則上,學校不限制你學多久。在這種學校學英文,主要是實用性語言訓練,真正系統和專業地學英文知識,還應該去更正規的語言學校。所以,很多人只為提高英文適應性能力才來這種學校。大都採取集中時間,或利用沒工作的空擋時間參加學習。因為還要去找工作或有生意安排等,都不會學的時間太久,甚至斷斷續續的。學生來去也都很自由。以前學習是免費的,現在,學校開始像征性收學生一點費用。

我第一天去上課,多倫多剛好下過一場大雪,老師發每個學生一張複印的看圖說話,上面都與雪相關。學習方式就是Talking,教室的牆壁上,貼著許多色彩鮮明、圖文並茂,看上面不同字體和字跡,就知道是以前班上學員的作業標本。教室使用的是普通的圓型和方型桌,學員就三三兩兩圍坐在桌旁。學員來自不同國家,大都是新移民。除了講英文,教室不準講其他的語言。不同國家的人發音和口音有差異,有時聽起來更不容易。

教室前方是黑板,側面有個講台,Lynn就站在講台旁邊,她是我們的老師。看上去50歲左右樣子,個子不高,身體發胖,一頭洋發,正宗的加拿大人。經常使人難以忍俊的是她說話時的面部表情。每一個細微動作都像是在表演,而絕無做作。上她的課是一種快樂。以至我中斷一段學習後再來學校,一定堅持還聽她的課。

Lynn在課堂上Talking,常會把內容轉到她親身經歷的事件上去,聽起來更是生動活潑。遺憾的是我不能完全聽懂。Lynn用左手寫字,書寫流暢,字體很有特點。在一次課間休息,大家讓她換成右手寫字給大家看,她故意做出為難樣子,然後像幼兒園頑皮的孩子,掂起腳,舉胳膊在黑板上,那種拿筆的姿態和寫出的字,看上去都非常的滑稽。學校倡導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英文方式,因此,Lynn不斷地組織和帶領我們開展活動。如參觀、購物、唱歌、看電影、製作西餐,以及同學間遊戲等。她非常積極地參與其中,擔當著重要的教學角色,深受大家的喜愛和尊重。

我斷續學了不到半年時間。這種環境下學習英文,原來基礎如何對學習影響很大。基礎好,有單詞量,學習不吃力,提高快。基礎差,聽不懂老師說什麼,也很耽誤事。尤其在完全的英文環境下交流,老師一句中文都不會,有幾回我急了,不得不在課間休息時,找學校里懂中文的老師討個明白。這期間,我最大學習收穫是,激發了想說英文的慾望。

起初,我在街上練習打聽問路,專找西人面孔:"Excuse me , Where』s the City Hall ?" 其實,我知道City Hall就在前面不遠處。我常變換自己所處地點。要問的地方也很隨意。當地人都非常熱心地告訴你。有一回,有個老婦人還要送我去我問的地方,我立刻表示不必了,她哪裡知道,我只是希望和她Talking。後來,我又去逛大商場、去書店,專挑閑著沒事幹的服務員,以買東西為由,找機會講英文。有一次在鞋店,我經歷了一件有趣的事。

那是剛上完一堂購物課。放學後,我直接去了Dufferin Mall。那是一家很大的購物中心。我在商店尋找交談對像。在幾處賣鞋的擋口。那裡人少,比較清凈,我立刻走進第一家。

"Hello, Sir. Can I help you ?" 店員微笑向我打招呼。

"I want to buy loafers "。我已看見貨架上有,但還是明知故問。「Where are the loafers ?

店員指給我看,非常熱情地介紹著,我也試穿了幾雙,反覆問來問去,雖然對方的話不全懂,但純正的英文發音聽起來也滿舒服。最後,我還是搖搖頭。

「That"s OK 」,店員表示沒關係。這句英文的發音,"That"s"幾乎省略掉了,變成近似「OK」,當然不是「OK」的一種極其簡練的本地發音。

在加拿大購物,無論你怎樣挑剔,都不用擔心自己買不買,顧客真正是上帝。我走進了另一家,同樣是一番Practice ,也同樣滿意地離去。接下去是第三個擋口。

"Do you have any loafers ? " 這句型不知重複多少遍了,我說出它已相當地熟練。

"No," 我面前的店員是位先生,他非常乾脆的回答。

我一楞,心想,怎麼用了個否定詞?我瞪大眼睛,那「Loafers」明明就擺放在他身旁的貨架上。

"Loafers !"我重複這個詞,以為他沒聽清楚我的發音。

"Sorry ",他搖搖頭,一副非常抱歉樣子。我真想指著貨架上的Loafers 問他,"What are those ?" 一想,還是算了,遇到這種情況,我的英文水平也問不清楚。再說,人家會不理解,你既然看到了還問個啥。我只好離開那裡,心裡也搞不懂是咋回事,是差在什麼地方了。

大約走出10多米遠,身後一位女士喊著匆匆追過來,見我轉過身來,對我就是一句 " Really Sorry ." 我被她領回鞋店。店員同樣不好意思的樣子。追我回來的是鞋店老闆,她剛才聽到了我和店員的對話。這時,她指給我貨架上擺放的一排Loafers 。

原來那店員也是個新移民,從波蘭來的,歐洲人。但在我眼裡也是個洋人。向許多新移民一樣,他才來鞋店打工不久,雖然懂英文,但對許多種鞋子的英文名稱也叫不上來。的確,鞋子都擺在那裡,顧客看好哪個買哪個就是。店員不一定非要知道叫什麼。我後來問幾個英文相當不錯的朋友,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是Loafers。

返回鞋店後,女老闆親自招呼我,滿口都是本地發音。我一邊選看各種鞋子,一邊用英文和她聊天,編些自己用英文也能說出來的話。不知不覺,原本是為Practise 而來,但還是看中了一雙鞋,我很喜歡,就把它買了下來。產地是義大利製造,但可不是Loafers。

  「主流社會」一瞥

記得1999年聖誕節期間,Yonge街一家劇院,將演出一場歌劇,內容是西方鬼節的故事,該劇已上演599場,將要演出的是第600場,也是該劇目從此最後一場演出。因為是西人文化活動,我很想實際感受一下西人社會是怎樣一個氛圍。但是,我沒有票,也不知道去哪裡買,那晚,只好到劇場堵票,碰運氣。

演出前一個小時,我就守候在劇場門口。半小時後,觀眾開始入場。人流不斷,我像置身於外國某些電影場景那樣,周圍晃動著洋頭髮,洋眼睛。先生衣冠楚楚,小姐濃妝艷抹。那天很冷的,但從豪華轎車上下來的女士,都身著華麗且十分袒露的晚裝,在男士陪伴下款款走來。個別拖長裙的,有僕人在她身後輕步尾隨,小心翼翼地提起拖地部分。平時想得出的洋人面孔,在這時都看得很真切。

我希望有人退票,還特意手裡攥著一張紙幣,那樣子足以讓人看出我是在等票。我也在尋找華人面孔,心想若碰上個說漢語的,或許更可找到進場機會。偶爾見到幾個左顧右盼的單身,手上拿著入場券,我自然湊上前去一問,其實都是在等人。直到入場結束,沒有人退票,也沒看到一個同族面孔。清一色的白人社會。我還奇怪,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那些有色人種哪兒去了?我更覺得中國移民人數也不少,不乏有錢的富人,怎麼在這樣的場合里卻也都看不見。

雖然我沒能看演出,這本來也不是我的目的。不過,置身於當地「主流」人群之中,想來也是挺有趣的。

可我也在想,連西人社會中最平常的公眾活動,都沒能自由地加入進去,談融入主流社會未免有些滑稽。那場歌劇演出的鬼節故事,其實非為我所喜愛或肯去欣賞,似乎也就沒必要為融入「主流」而去接受它。但這卻不合乎「融入」主流社會的要求,你要「融入」主流社會,就不應拒絕或排斥主流文化,不喜歡,也要變得喜歡。不欣賞,也要學會欣賞。說白了,要融入主流社會,必須接受主流文化,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困難的。

我對「融入」主流社會的理解,不應被動式的接受和加入,更應著眼於增強自身實力。你要以實力去和主流社會對話。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上,證明自己是優秀、出類拔萃的,值得社會尊重的,你必然為社會的人群所接受,成為主流社會的一分子。

「圖書館」印象

我剛到加拿大時,朋友介紹要辦各種卡,與社會保險卡(SIN)、銀行卡、健康卡、駕照並列其中的還有圖書卡。圖書卡是免費的。在加拿大,有圖書卡非常普遍。所以,原本在國內印象很淡的圖書館,來到加拿大後,卻在腦海里有了一個重要位置。

我去的第一個圖書館,在Bloor.St 和Dufferin.St交界處。那是一座敦實的大廳式建築,近似於正方體,牆體呈灰白色。從地面起一層結構,但高度有三層樓不止。對稱兩側的是高大窗戶,正中位置有一扇門,門卻不大,尤其襯托在高大窗戶中間。門開在高台階上,因為整座建築高出水平地面。從外觀上看,整個建築給人以厚重,卻不失之清新、典雅的感覺。尤其那高台階上不時開啟的門,我第一眼望去,就不由產生了求「知」欲。

走進圖書館,頂棚高高的,門口正對著的是服務台。服務台兩側和後身,都是讀者區域。所有圖書都開架擺放,分門別類,供讀者自由查找和翻閱。每個讀者區域都留出空間,擺放著書桌和椅子,供讀者學習時使用。像所有圖書館一樣,那裡也有計算機、複印機。讀者可以上網學習和查詢信息。圖書館有些資料是不準帶出的。所以,有了複印機幫助,你可以將資料複印帶走。那天去圖書館,我看到了一群歡蹦亂跳的孩子進來,轉眼間就不見了。原來,在圖書館的半地下,還有個很大的地下室,那裡是兒童的天地。地上鋪著地毯,燈光通明。裡面有各種兒童讀物和玩具。在加拿大的圖書館,兒童圖書佔有重要一席。

那兒的工作人員,溫文而雅,彬彬有禮。我知道的,在加拿大做圖書管理員工作,都要有碩士學位。一般情況下,讀者選好了想借的書,交給工作人員過目,還要將圖書卡交給對方,工作人員通過劃卡,將你要借的書名和書的編號輸進計算機。這些程序完成後,機器自動會列印出一張小票,上面有借書和還書日期,通常借書周期是20天。這張小票是留給你的。如果書沒有看完,你還可以續借。但必須在還書日期前辦理續借。通常只允許續借兩次。每次還是20天。超過還書日期還書,超出的時間就要按日付費了。

多倫多公共圖書館很多,分布在各不同生活區域。我除了經常去Dufferin,還去過其它一些圖書館,有規模更大的,也有稍小的。但無論大小,所有圖書館都是計算機聯網。在任何一個圖書館借的書,可以隨便在一個圖書館還。圖書館的計算機系統,能幫助你查詢你想借的書。有一次,我想借的書在書架上沒有找到。工作人員就將書的名字輸進計算機,幾天後打來電話,通知我去取書。

我每次去圖書館,都找兩類書看,一類是學英文的書籍。書架上標明的是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意思是「英語為第二語言」課程。這類圖書內容很豐富,一般都配有磁帶。另一類是中文書籍,內容也比較豐富。但文學、娛樂、健康等消遣性讀物居多,當然少不了港台出版和發行的政治、歷史書籍以及人物傳記。大陸的書籍不多。多半是些旅遊名勝,烹飪和傳統藝術一類。

所有圖書館內,都提供了多種語言文字的書籍、雜誌、報紙、光碟、錄音和錄像帶。有關社區服務和事項的資料,也可以在圖書館找到,你可以免費取走。其實,每次去圖書館,我都不免要遺憾。因為,真正的書籍海洋是英文。看著那些數不勝數,封面設計精美的英文書籍,也只好望「書」興嘆。

事實上,在加拿大居住和生活,無論是否喜歡看書,也無論去不去借書,圖書館就在你生活的周圍。就向你走在一條商業街上,不管是否想購物,商店總是開在那裡。這也正是加拿大社會,包括西方許多經濟發達國家,重視教育,崇尚知識的具體體現。當然,加拿大發達的公共圖書事業,良好的圖書館基礎建設,都與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也與國家財力投入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小心「犯規」

這是一件我多年不忘的事。

一個夜晚,我去看一個朋友,回家途中,我騎一輛單車,沿著Dundas. St,W由西向東,在通過Dovercourt街口約有30米處,忽聽身後警笛響,一輛警車疾速開過來,在我前面偏右方向停下,車上下來兩個西人警察,身材高大,向我走來。我張望左右,沒有任何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Sir",警察在叫我。這是我常聽到的稱呼。接下去的一句話,我聽不懂警察說的是什麼。但從對方表情、手勢以及個別單詞中,我很快明白,好像是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他們要查看我的證件。

"OK, No problem ",我的英文脫口而出。我想,我應當配合警察。這麼晚的時間,警察有責任查看過路行人。我也聽朋友說過的。

警察主要查看我的駕照。在加拿大,駕照有本人照片,相當於中國的居民身份證。其中的一個警察,拿著我的駕照回到了車上。另一個警察開始問我什麼,一連串的話。

乖乖,他以為我完全聽得懂。我也勸自己別急,就當是一次練英文的機會。警察看我只是聽,不回答他的問題,態度開始急燥。我因為搞不懂,當然也有些急。這時,那車上的警察又下來,仔細查看我的自行車。我納悶,那樣子好像我的自行車是剛竊來的。

我實在無法聽懂警察說什麼,情急之下解釋自己,便脫口對警察說:

" Sorry,I don"t understand English,Do you know Chinese?" 我相信自己出口的英文很流利。

"No Chinese, No, No, No".一連幾個No。我看得出,兩個警察已相當的不耐煩。他們不再理睬我,都回到了車上,可我的駕照還在他們手上。我想跟過去,他們一擺手,示意不要過來,我也聽朋友說過,警察叫你不要動,一定別動。

片刻,警察喊我過去,搖開車窗玻璃,將駕照同幾張紙遞給我,又說句什麼,車開走了。

我忽然意識到可能是罰單,也想不出為啥挨罰。借路燈看,共有三張,初略心算那上面的阿拉伯數字,加一起能有30多加幣,罰的還不算多。雖然心裡能承受,但總有糊裡糊塗的感覺。

回到家裡細看罰單,心裡咯噔一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哪裡是30多加幣,分明是325加幣。相當2000元人民幣。我犯了什麼法?心裡騰起一股火氣。攤開罰單,開始翻查詞典,弄明白了一個大概,三張黃色罰單,一張罰闖紅燈,185元,另一張罰自行車沒有鈴,105元,還有一張罰沒有車燈,35元。在三張罰單備註上,是警察手寫的內容,註明了罰款依據出處。再多的英文內容,就搞不懂了。

仔細回想。在通過Dovercourt街時,黃燈正在閃,但黃燈是可以行走的。我沒意識自己違規。或許,變紅燈的那一刻,我越線了?內心不承認自己犯規,卻也解釋不通,那兩個警察幹嘛要沒事兒找事兒。理性的評判自己,遇上黃燈閃,下車等信號為好。對己對人都安全。說句良心話,我騎車不是沒闖過紅燈,只不過都沒有被抓住。

我繼續想,糟糕的可能還是我當時講的英文,一定幫了我的倒忙。我後來已有察覺。那兩個警察並不相信我不懂英文。好像我在有意迴避他們。當時我最有機會解釋清楚,而恰恰語言無法溝通而被錯過。可見,在正式或比較嚴肅的場合,英文無法交流的,不如一句不說,直接要求翻譯。事已如此,我打算認罰,只是罰金太高。

這件事給我上了一課。無論你有意還是無意,在加拿大,一定小心不要「犯規」。也許前三次「犯規」沒有被發現,但第四次被抓住了,你付出的「代價」可能遠遠超過三次。最重要的是,在一個法制國家裡,人們要有良好的守法意識。這都必須從生活小事做起,養成守法習慣,不能抱僥倖心理。尤其新移民到加拿大,不知道的事情很多,要克服身上的散漫。你必須學會適應守法的社會環境,同時,守法的環境也一定會改造你。

後來,我每一次上街,快到十字路口時候,「紅燈」意識總會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伴隨這種意識的出現,心理上也不斷地在肯定、強化一個新自我:我是個守交通法規的人,守法必是有教養的,也必會受到人們尊重。

 海外「一景」

當你走在街上,眼前數百米一片綠地,草綠樹茂、松鼠覓食,你開始會以為是城市街心花園。等看清滿園子里一塊塊矮到膝蓋、高可及腰的整潔墓碑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墓地。加拿大墓地不像國內那樣偏處一隅、莊嚴肅穆,而往往處於繁華鬧市,門前是車輛不絕的公路,隔壁是人頭涌動的超市甚至學校。有的墓地毗鄰居民區,或是分布在居民區綠茵中。居民把墓地當成公園,在那裡靜坐,休息,聊天。

墓地對中國人來說,沾上它不吉利。看到一片墓地、墳塋,就會想到死人,黑夜還怕有鬼出現,墓地與恐懼聯繫一起。因此,城市規劃絕不會在居民區有塊墓地。農村鄉下,墓地也要遠離生活居住地,人死了,葬在村外荒野。相比之下,加拿大墓地隨處可見。就在你日常生活周圍,你可以和那些安息了的人們近距離接觸。通常,墓地與教堂一體,有一個教堂便會有虔誠的教徒安息在那裡。

可以說,在加拿大城市裡,墓地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所以這樣說它,是因為這裡的每塊墓地都美麗安逸,綠油油的草坪修剪的整齊乾淨,雪白的十字架在藍天綠樹的映襯下格外的引人注目。高低不同墓碑,錯落有致,或豎或躺,每個墓碑上用不同字體刻寫著碑文。我走入園中,漫步草坪上,在墓碑前靜默,心靈被凈化一般,感慨油然而生。我被周圍靜謐感染,佇立、閉上雙眼,想像那地下長眠者的面容,他(她)生前的故事…。我彷彿看見那些逝者,他們正靜靜安歇於那裡,聆聽樹林里的鳥鳴,觀看著世間百態。

我在哈利法克斯時,距住所不遠地方,有一個面積很大、很美的公墓,延綿幾公里,一條馬路貫穿其中,馬路兩邊是粗大茂密的楓樹,樹榦挺立,樹葉交錯形成了一個高高的拱形。秋天的墓地是最美的,湛藍的天,雪白的雲彩,黃里透紅的葉子和石碑前擺放的五顏六色的花環相互襯托,置身其中無一絲恐懼。墓地中央有一所漂亮的小房子,那是守墓人住的地方,他日夜守護著這些安歇了的靈魂。據說泰坦尼克號就是在哈利法克斯附近的水域沉落,屍體飄到了岸上,人們將他們安置到這個幽靜的地方,不知道裡邊有沒有傳說中催人淚下的男主人公。不管怎樣,他們的靈魂都會在這得到凈化和安歇,因為,這是一個天堂般美麗的地方。

我由此感慨,西方人不避諱生死話題,對人生與死很超脫、淡定。我甚至體味加拿大人友善,不但在活著的人之間,還友鄰逝去的人,不會讓逝去的親人、朋友遠離、冷落。加拿大人普遍有信仰,有不少人是基督徒,信仰上帝。美國更是基督教立國。「聖經」中記載,上帝創造了人類,始祖亞當、夏娃不聽上帝的話,被蛇引誘偷吃善惡樹上的果子,犯下悖逆上帝的原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園。死是人悖逆上帝而受到懲罰,因為罪,人無可避免死。但對信仰上帝信徒來說,死既是人有原罪的結果,皈依上帝脫去罪身的人,出死入生,死就是一件幸事、好事,是信徒成為新人、新生命通往上帝天國獲得永生的必由之路。

反觀中國(大陸),由於長期無神論教育,不少「中國人」沒有信仰,什麼都不信。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對生命的認識理解駐留在動物本能對性和食物的慾望上。所以,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比沒有信仰的「中國人」更喜歡「吃」,更津津樂道「性」。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厭惡談論「死」,認為「晦氣」、「不吉利」。死,令人討厭、可怕。生與死,陰陽兩隔。死,意味著一了百了,生前權勢、地位、金錢、美女、富貴,都失去意義了,不再歸自己,屬於他人了。你就可以明白,在一些「中國人」眼裡,墓地是什麼,意味什麼……

有一年國內朋友旅遊到哈利法克斯,我帶他們各處轉轉,忽然想起說,帶你們看國內沒有的「一景」。他們都興緻勃勃,問我什麼「一景」,我讓他們猜猜,當然猜不出來。當我說是墓地,他們以為聽錯了,驚訝問我,墓地?墓地看什麼,誰的墓地?還以為是大陸皇陵一類景點。我說,看過就知道了。

我開車穿行市區里,或快或慢,提示他們看路邊綠地,不時閃出一塊塊墓碑。他們也覺得新奇,不可思議。我們一路去了綠茵茂盛的最大公墓。看過回來,大家唏噓不已。有一個朋友羨慕說:難怪加拿大這麼好,這大片墓地在國內,不要說「人滿為患」,買一塊也得老貴了

結語

二十年時光荏苒,誠如徵文者說,「海外生活,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有人風雪歸故里,有人漏夜下西洋。離開或者留下,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感慨有幸匯入出國大潮,得以擴展自己有限生命時空。你想啊,中國落後西方現代文明五十年、一百年,而你出國了,你就是當下國內的幸運兒,與沒有出國人比,你提早進入數十年、百年後的中國現代化社會。

必須說,現代化社會絕非你所看得見的高樓、高鐵、高速路…從本質上說,是作為人的價值、尊嚴、權利,得到普世公認與尊重的人文現代化。我不止一次突發奇想,假如加拿大人一覺醒來,國家和社會一夜變成「中國大陸」,這些老外沒有一個不蒙圈的。同樣,假如美國人一覺醒來,白宮變成中南海,真不知美國人會成什麼樣子。

(萬維徵文,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留洋派 的精彩文章:

由世界看中國—世界各國國民性格一覽表

TAG:留洋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