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咱們年輕人能做的

咱們年輕人能做的

在咱們學過的課本里,不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都會向我們介紹一些科學家,政治家,詩人。他們的形象往往是一頭白髮,臉上有幾條深深的褶皺,似乎是在告訴我們只有到了他們這個年齡才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愛迪生髮明電燈泡的故事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在我的想像里,愛迪生老爺爺拿著燈絲顫巍巍的換了一根又一個。因為很多愛迪生的插畫是這樣的

但其實愛迪生髮明電燈時年僅32歲,所以他當時應該是這樣的

(這張不知道是不是愛迪生32歲時的照片,是他年輕時的樣子)

創作百年孤獨的馬爾克斯寫過許多著名的小說,我喜歡他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枯枝敗葉,尤其枯枝敗葉。我想他寫這本書時的眼神會是久經世故的,飽經滄桑的,渾濁卻有神的,是這樣的

但他寫枯枝敗葉的年齡是28歲,差不多是這樣

目前公認的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是屬於愛因斯坦的,他留給我們的印象一般是這樣的

但其實在1905年,愛因斯坦便接連發表了他那幾篇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論文時,他當時僅僅26歲。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喬伊斯在1904年開始創作《都柏林人》,同年寫出了他的第一部極具代表性的意識流短篇小說《阿拉比》,此時的他是22歲。

楊振寧在出現在我們視野里一直都是一位有些駝背的白髮老人,但在35時,他就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

中國人的對有智慧的人有一種刻板印象,以為他們都是一些老者,像老子,莊子,孔子,墨子,孟子。我們想起他們的形象時,總會是流著鬍鬚的老頭,所以古漢語中「蒼髯」往往也有指代智慧的意思。反過來想想,其實不然,年輕人不該擁有智慧?這話肯定不對,人的物理年齡和思想深度及豐富閱歷是沒什麼必然聯繫的,一個人年長不一定就是富有智慧的,有的人垂垂老矣還是每天吆五喝六的,嘴裡沒一句中肯的話。相反,一個人年輕也可以博學多識,富于思想。撇開那些以年齡來估定價值的說法吧,看看那些改變了世界的年輕人。毛主席在1957年莫斯科大學對當時的中學生說了一句「你們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這個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終究是你們的」。我看我們應趁著年輕,多做些事,多發些聲,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自信而篤定,做出點讓自己滿意的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私與思 的精彩文章:

TAG:私與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