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80年代開始拍衚衕,他用10萬張照片記錄老北京變遷

從80年代開始拍衚衕,他用10萬張照片記錄老北京變遷

賈勇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喜歡攝影,愛研究衚衕,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走街串巷三十餘年,給北京衚衕留下了將近十萬張歷史底片。

生於1963年的賈勇在北京隊當過舉重運動員,也在琺琅廠做過工人,如今一手開飯館,賣鹵煮;一手按快門,拍衚衕。

時過境遷,賈勇說,越拍越有緊迫感,在城市的新陳代謝中,老的市井慢慢消失了。有時候晚上整理照片,看見這條衚衕沒了,這些東西沒了,照片里的人也沒了,心裡也七上八下的。「這些從我的角度沒有能力去控制,只能一直拍。」

賈勇,2004年攝於南鑼鼓巷。(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衚衕小孩拍衚衕

記者:你從小在北京長大,兒時對於衚衕的記憶是怎樣的?

賈勇:小時候啊,沒事兒就在衚衕里折騰,大鐵環、扇三角、綳彈弓,都在衚衕裡面。上房,拿著破木槍在房頂上打仗玩,好多房頂漏過,拿破油氈鋪上的,叮噹叮噹再一跑,又漏了。所以我們在房上跑,別人在底下罵:「誰家孩子嘿?又漏了……」

那時候南城外的小孩,上幼兒園的少,基本都是家裡自己帶,等到七八歲了上小學,早上起來自己走,家裡給一毛錢,路過國營商店,一個油餅六分,一碗豆漿二分,還剩二分,放學回來還能買個冰棍兒。

大部分生活都是在衚衕里,後來玩攝影,拍衚衕,有時候站在房頂一看:嘿,那是我小時候折騰的地兒,追貓摔下來過好幾回。

爺兒倆,1992年攝於取燈衚衕。

記者:從什麼時候起開始對攝影感興趣?

賈勇:小時候喜歡畫畫兒,有點美術功底。再一個,小時候有兩個街坊,他們家是王爺出身,正黃旗「啟」字輩兒的,家裡有很多宮廷里的老照片。他們特別喜歡照相,一出去玩給我照好多照片。再加上當時我們家對面就是首都照相館的車間,旁邊不遠就是大北照相館的宿舍,這一片好多都是干照相的,所以受點傳染吧。

大柵欄裡面好多照相器材店和照相館,租相機一天七毛錢,今天想照相,就買個簡易膠捲,租一個相機照去,回去自己洗照片。

閑聊,1985年攝於大將坊衚衕。

記者:自己洗照片?當時多大?

賈勇:那會也就八九歲,上車間里要點紙頭兒紙邊兒,回去自己洗著玩。攢一個暗房,鏡框摘下來把玻璃放在皮鞋盒子上,用黑紙弄一小方塊,把底片放上,相紙壓上,皮鞋盒子掏一個窟窿,把家裡的燈泡拉下來、塞進去,完了拽燈繩兒,咔嚓咔嚓,曝光。然後放在我家吃面那個碗,買點顯影液一泡,貼在窗戶上,就洗完了。

北京最早的公共女浴池「一品香澡堂」,1992年攝於元興衚衕。

記者:什麼時候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機?

賈勇:16歲,上班第一年,海鷗205,現在還留著呢。當時瞎拍,什麼都拍,拍風光,拍人像。

鹵煮火燒店,1995年攝於門框衚衕。

記者:什麼引發靈感,讓你後來幾十年把衚衕作為拍攝主題?

賈勇:80年代那會,現在的老伴兒、當時的女朋友,她給我報攝影班,當時辦班的特別少,一個月交二三十塊錢。那個攝影老師和我說,你找個主題,別拍散了。這麼著我選的衚衕。

你了解哪就拍哪,是醫生就拍醫院,幼兒園的就拍幼兒園,不懂拍不出內在的東西。因為我對衚衕最熟悉,從小在衚衕長大,有感情。

老人,1992年攝於培智衚衕。

這有什麼可照的,你家膠捲沒處使了?

記者:80年代到現在,拍過的衚衕範圍有多大?

賈勇:我的範圍基本上就在幾公里之內,從前門外到天橋,磁器口到宣武門,一個大方塊兒,沒出這區域。我從小在這兒長大,對這裡最熟悉。

父女倆包餃子,1995年攝於百順衚衕。

記者:衚衕里吸引和打動你的是什麼?

賈勇:人,街坊四鄰的生活狀態,接地氣兒。任何老百姓的生活,早上起來倒尿盆兒,院子里一幫人圍著水管子等著接水,老百姓家裡沒有洗澡間用大盆給孩子洗澡,見到都拍。

我很少只拍風景或者建築,照片有人才有故事,而且人的狀態最能代表時代的狀態。八幾年的雲居衚衕,結婚什麼樣?那會還不講究紅包,直接拿份子錢,三塊五塊的,甚至出一塊的都有。放二踢腳,在院子里做飯,弄點破桌子破板子一搭就開始辦喜事,倆新人帶著花兒,和親朋好友敬酒。有關係的托關係弄輛車,那時候有輛桑塔納就不得了了,豐田就太厲害了。實在沒關係的,找一計程車,就是兩家住得很近,也得接上媳婦,在外面轉一大圈。

等到後來(辦喜事)就從衚衕里出來了,到了九十年代就找飯館了,什麼豐澤園、和平門烤鴨店。再往後到零幾年,洋式婚禮都有了。

結婚,1984年攝於雲居衚衕。

記者:起初拍攝街坊四鄰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是怎樣的?

賈勇:開始的時候,覺得我神經病,「這有什麼可照的,你家膠捲沒處使了?」都這麼說。這些年拍衚衕的人多,但是八幾年的時候幾乎沒有,我拍的東西他們覺得太平常了,沒什麼可拍的。

衚衕老人,2016年攝於胭脂衚衕。

記者:現在呢?

賈勇:這麼多年之後,他們就習慣了,我在這拍片子天時地利人和,街坊四鄰知道我拍了幾十年了,拿相機來他們不會有什麼抵觸,拍出來很自然。有時候街坊在那兒和人侃大山喝酒,看到我拍就說:「又來啦?」還幫我和旁邊人解釋,「這哥們沒事兒,專門拍衚衕的。」

老式理髮,1996年攝於賈家衚衕。

記者:最近拍攝的作品中,對哪個印象最深?

賈勇:幾個月前在衚衕里走,看見一個老太太,駝著背,推著一個破三輪車,鏈子掉了,後面一排衚衕里停的特別棒的汽車,我給抓下來了。汽車和掉鏈子的三輪車,老態龍鐘的老太太倒著推三輪車,語言都在裡頭了。

駝背老人倒著推掉了鏈子的三輪車,2017年8月攝於五道廟。

念念老北京

記者:你理解的衚衕文化是怎樣的?

賈勇:地方文化,老北京文化,衚衕文化,都是閑人文化。罵人怎麼罵,不能帶髒字,琢磨倆禮拜琢磨出一句,罵得人家氣得跺腳;養蟈蟈養蛐蛐,怎麼能讓這個活物兒通人性,研究幾代人出來的文化;老北京京劇,怎麼那麼多講啊,得有閑人坐在那兒捧場,票友和藝人溝通研究,沒事閑的。

現在的年輕人一天到晚奔命,跑快遞似的,哪有空琢磨啊。

馮國璋四姨太的會館,解放後為社會科學院宿舍,1997年攝於西河沿70號。

記者:衚衕在這些年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賈勇:老的市井慢慢消失了,周圍的高樓大廈把一些老北京的東西吞沒了,淹沒了。

從2004年之後,越拍越緊迫,有時候今天出去拍,拍完了沒捲兒了,想著甭取了明天再來吧,第二天再來一看,沒了。

那個時候我拍片子最瘋狂,背著仨機身就出去了,當時一拿膠捲就拿五六十個,把盒兒拆了,直接裝包里,跟子彈似的,前後拍了幾萬張,沒時間整理。

一些老手藝也消失了。比如剃頭的,你刮一個「禿瓢」,老北京叫禿燈籠,老北京的剃頭可講究啊,熱水怎麼敷,怎麼打沫兒,膠片怎麼使,刮完舒服不舒服,講究著呢。現在沒有了,也許出了新工具,剃頭倍兒快倍兒亮,但是和老式的過程比,就像玩數碼相機和膠片比一樣,效果能一樣嗎?

賈勇(右),2000年攝於大柵欄衚衕口。

記者:作為記錄者,你的心理感受是怎樣的?

賈勇:越拍越苦惱,北京越來越新了,很多市井的東西在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從我的角度沒有能力去控制,只能一直拍。

我還收集了好多老門墩啊、老門板啊,好多搞收藏的都是哪個值錢收哪個,我是看是不是老北京的。那幫收廢品的都是我的朋友,在哪收到老北京的物件都問我「大哥你要不要」,有的是我買回來,有的真是白給我,說「拿著吧不值錢這東西」。擺在那兒看著,哎呦,一看就想起小時候,想起以前的年代來了。

模特,2000年攝於小百順衚衕。

記者:你是一個念舊的人嗎?

賈勇:以前不念舊,念舊的時候人就老了。還有什麼原因呢,為什麼念舊,因為舊的沒了。隨著你的年齡增長,以前的東西消失了,才去念,有個對比。

清華池,1997年攝於兩廣路。

記者: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時間意識的?

賈勇:十多年前我才有這種意識的,有時候晚上我自己在電腦整理照片的時候,看見這條衚衕沒了,這些東西沒了,這幾個人肯定也沒了……心裡也七上八下的。

爆肚馮的馮四爺,我有一次路過,他在門口正和街坊侃呢,我咔嚓給拍一張片子。這些東西十年前你拍沒什麼,十年後拿出來非常恐怖,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再看到那張照片,一拍腦門:「哎呦,和我聊天那哥們兒,沒了。」

有時候街坊看到我拍的照片,「呦,這不是我爸嗎?」「這不是我爺爺嗎?」有時候就要(照片),我幫著做一張兩張的,做永久紀念吧。

賈勇部分作品

小女孩,2000年攝於王皮衚衕。

煤市街全景,2004年攝於京兆飯店樓頂。

前門大街,2000年攝於前門外。

遛鳥大爺,2016年攝於達智橋衚衕。

三輪車,2017年攝於什剎海附近。

閑聊,2017年攝於慶寧寺。

遊客,2017年攝於後海。

- The End -

采寫:實習生王雙興

編輯:胡傑

校對:陸愛英

本文轉載自剝洋蔥peopl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者 的精彩文章:

巴基斯坦拍攝手記:戰火硝煙中的中國醫療隊

TAG: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