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展共啟」中國美術館新年展

「三展共啟」中國美術館新年展

2018年伊始,中國美術館新年展:「民族與時代——徐悲鴻主題創作大展」「花開盛世——中國美術館藏花鳥畫精品展」「筆墨當隨時代——弘揚新金陵畫派精神江蘇美術採風展」於1月25日共同啟幕展出,為觀眾獻上新春的祝福。

1

民族與時代——徐悲鴻主題創作大展

由中國美術館、徐悲鴻紀念館主辦的「民族與時代——徐悲鴻主題創作大展」是國內外第一次圍繞徐悲鴻大型美術主題創作進行的全方位策展,也是徐悲鴻美術精品近十年來首次大規模地集中展示。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積澱著社會歷史的變遷。20世紀上半葉,一批胸懷報國理想的知識分子負笈西洋,尋求藝術真理。他們在中西比較的文化背景下,以中西合璧的理念創造新文化。悲鴻先生提出以西融中的主張,成為民族新文化的倡導者和創新者,並集美術家、美術教育家於一身,為影響後世的一代大師。」吳為山館長寫道:「今天,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民族與時代——徐悲鴻主題創作大展』將徐悲鴻作品中民族與時代的關係通過當代的新展示、新媒體、新方法、新載體的不斷傳揚與積極拓展,使『悲鴻精神』的當代彰顯融入新的時代語境,增添了新的時代意義。」

展覽展示並梳理了徐悲鴻具有時代標誌性和歷史價值性的系列作品118件,分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為「民族精神」,展出徐悲鴻《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士》《徯我後》《巴人汲水》《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會師東京》等具有代表性的巨制;第二篇章為「圖稿敘事」,展出徐悲鴻為創作《愚公移山》等作品所繪的畫稿與素描,其中多件圖稿為首次展出;第三篇章為「家國憂思」,展出徐悲鴻具有民族象徵意義的《馬》《獅》《鷹》等作品以及為系列主題創作而繪製的圖稿。

展覽展出至3月4日,呈現在中國美術館1、8、9號展廳。(逢周一閉館)

精品解讀

1. 徐悲鴻《田橫五百士》 布面油畫

197×349cm 1930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田橫五百士」取材於《史記》。秦末大亂,田橫是齊王田氏族人,成為抗秦隊伍中的一支。後劉邦剪滅群雄,統一天下。田橫及僅存的五百餘人入海島。漢高祖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恐日後為患,故派人招降:「田橫來,大者為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為保住島上五百人之性命,田橫帶兩名隨從赴洛陽見劉邦。在離洛陽城三十里的地方他拔劍自刎,以表示不受屈辱。漢高祖以王禮葬他。島上的壯士們聞田橫已死,都拔劍自刎隨他而去。司馬遷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

從1928年至1930年,徐悲鴻花費三年時間完成這幅宏偉雄壯之作。作品表現的是田橫與五百壯士離別時的場景,悲壯氣概撼人心魄。畫中身披紅袍的田橫拱手抱拳,向送別人群致意。他昂首挺胸,表情嚴肅,眼望蒼天,氣宇軒昂。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嫗和少婦擁著幼小的女孩,仰視田橫,眼神滿含哀婉凄涼;有人按捺不住,舉手欲言;左邊滿臉絡腮鬍子的勇士義憤填膺,全身氣力都凝聚到握劍的雙手之上,手臂青筋暴起,好似要把劍折斷;兩侍者勒馬以待,馬兒昂首抬蹄。畫中的男女老幼構成了悲憤難當的畫面節奏,寓動於靜,匯成一種英雄主義氣概。背影以明朗的天空和大朵白雲,給人以澄澈肅穆的感覺。展現出「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的藝術格調,歌頌著「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

徐悲鴻以歷史故事為題材,意在通過田橫故事,以眾多的人物組織、壯闊激越的悲劇場面,借古喻今,希望中華民族仍然有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啟迪國民振作精神,復興中華。

2. 徐悲鴻《徯我後》 布面油畫

230×318cm 1933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徯我後》取材於《書經》。夏桀暴虐,商湯帶兵去討伐,老百姓盼望得到解救,紛紛說:「徯我後,後來其蘇」。意思是說:等待我們賢明的領導人,他來了,我們就得救了。

畫面上老百姓衣不遮體,大地乾裂,瘦弱的耕牛在啃食著樹根,人們翹首遠望,眼睛裡飽含著期待的目光,好像大旱的災年,渴望天邊起雲下雨一樣。1930年至1933年間,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三省的時候,徐悲鴻因痛感國土淪陷而心憂如焚,用三年時間創作這幅作品,其用意就是要藉此為當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發出渴望求得解放的呼聲。

3. 徐悲鴻《巴人汲水》 紙本設色

294×63cm 1937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1937年,徐悲鴻隨中央大學入蜀,目睹蜀中百姓的生活困境,他疾筆創作了中國畫《巴人汲水圖》和《巴之貧婦》。畫作上他題寫了一篇自作詩:「忍看巴人慣擔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忝血汗熬。」詩文充溢著徐悲鴻對於當時百姓生活凄苦的同情和悲憤之情,也體現了這位一代大師利用畫筆為黎民寫照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心。

這幅畫描繪的是當時蜀地人民汲水的場景。當時百姓的生活用水都要從江中汲取,故而每日男女老幼,為了生計,很早就要到江邊挑水。背著沉重的木桶,再裝上滿滿的水,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走回家去,有時甚至要往返多次。就這樣一個極其平常的生活細節,深深觸動了藝術家敏感的心靈。當時中國人民正遭受著戰火荼毒,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凄苦不堪,徐悲鴻憂從中來,奮筆創作了這件國畫巨制。整個畫面突出物像的神韻,主題思想上寓意深刻,意義深遠。技法上,用西洋畫法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肌肉部分稍加皴染,在挑夫身上適當加強了筋肉體積感,突出人體的健勁有力,表現出勞作的繁重,使畫面的技法有較多的變化。

《巴人汲水圖》承載的已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家的成就,而是一種「巴人汲水」精神,以及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將這種吃苦耐勞精神的傳遞。

4. 徐悲鴻《愚公移山》 布面油畫

213×462cm 1940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愚公移山」是中華民族的一則古老故事,描述了我們的先民堅韌不拔地與自然抗爭,直至感動上天的歷程。這幅巨作是徐悲鴻在印度期間完成,當時國內正處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畫家本人看到中華兒女夜以繼日用血肉築成的中國與外界的唯一運輸線——滇緬公路而深受鼓舞與感動,想借「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勵國人艱苦奮鬥、團結一心,最終取得勝利。此畫突破了那個時代中國的傳統理念,首次以人體為主要描寫對象,充分展示了勞動中的裸體人物大角度的屈伸、肌肉運動之美。這幅史詩般油畫的每一筆都既自然流暢又不失嚴謹,每根線條都被賦予了生命力,歌頌人的偉大力量。畫面氣勢磅礴、力度空前,是中國近代人物畫的一座里程碑!

5. 徐悲鴻《群奔》 紙本水墨

95×181cm 1942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六馬組合,呈現於畫面之上,構圖的安排、墨色濃淡的把握都體現了畫家紮實的繪畫功底和極具天賦的想像能力。畫家以線條和墨塊簡練地揮寫出運動中的馬群,以畫面中部第三匹馬為核心,傳達著無堅不摧的力量。馬與馬之間的關係疏密有致,上下空間飽滿, 顯出一往無前的磅礴之勢。畫家將西方繪畫的透視融入其中,運用顏色的輕重區分主次前後。六匹馬形態各異,體態優美。畫家運用重墨、重色和高光處留白的部分產生對比,使最前面的一匹馬最為突出。右邊第二匹馬與左邊第一匹馬墨色稍淡,拉開了和最前面馬的距離,中間兩馬一灰一棕,使用輕重不同的墨線,形象地表達了馬的動態。最遠處的馬,我們只能看到寥寥幾筆繪出的馬頭,雖然極其概括,觀者卻能感覺到四肢軀幹的位置和體會到它們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強大衝擊力。畫家運用了大角度透視造成的力度,誇張了馬腿長度,盡現了駿馬風馳電掣之勢。作品奔放而沉雄,體現出徐悲鴻創作的浪漫主義情懷。

6. 徐悲鴻《會師東京》 紙本設色

113×217cm 1943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會師東京》是一幅取自諧音之意的寓意畫。怒吼的群獅代表了中國和反法西斯同盟,它們個個英姿勃發,雙目怒視前方。繃緊的肌肉、粗糙的鬃毛和身體厚重的質量感,使畫面洋溢著剛勁雄強之氣。眾多的獅子會師於日本富士山山巔,預言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反法西斯各國的勝利必將到來。畫面以灰暗色調、戰雲密布、風起雲湧的氛圍映和著群獅的威猛,說明正義的力量必將勝利。一輪紅日即將從地平線上升起,喻示著民族鬥爭勝利的曙光已經到來。此畫極富藝術想像力,也極具時事上的預見力,正如畫家在題詞中所說:「雖未免言之過早,且喜其終將實現也。」

7. 徐悲鴻《國殤》 紙本設色

107×62cm 1943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以屈原九歌中的《國殤》為題,謳歌為國奮勇殺敵的戰士,圖中士兵正在追擊敵人,挺矛刺向敵人與揚臂猛擊敵人的士兵呈兩條運動線,強化了畫面的視覺張力,畫家巧妙地將眾多人物設計成縱深透視般的幾層,利用相互之間的遮掩,既烘托出如火如荼的激戰場面,又突出主要人物,有以一當十的效果。飛蝗一樣的箭矢,射向各個方向,戰場的兇險是如此之真切,使人倍感戰爭的殘酷與激烈。

8. 徐悲鴻《在世界和平大會上聽到南京解放》 紙本設色

352×71cm 1949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作為第一個新中國派出的代表團成員,徐悲鴻在布拉格參加世界和平大會時傳來南京解放的消息,全場沸騰,為中國人民鼓掌歡呼。中國代表被舉到空中,場面感人至深,徐悲鴻當即構思了這幅巨作。用中國水墨描繪如此人物眾多的真實場面,這是中國繪畫史上從未有過。徐悲鴻為此作了大量準備,為郭沫若、田漢、馬寅初、鄧初民、翦伯贊、丁玲、肖三、古元等作了數十幅肖像寫生。畫面上中外人物多達百餘個,郭沫若等被外國友人舉在空中,中國代表們與表示祝賀者握手、擁抱,樓上的代表和底層的代表一起鼓掌。這幅巨作為中國文化界的志士仁人和外交事業的開端留下了精彩的寫照。

9. 徐悲鴻《愚公移山》 紙本設色

144×421cm 1940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愚公移山」是中華民族的一則古老寓言,體現了中國人民堅韌不拔地與自然抗爭,直至感動上天的精神。《愚公移山》這幅巨作是徐悲鴻在印度期間完成的,創作此畫正值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但畫家堅信中華民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艱苦奮鬥,終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畫家創作此畫花費了三個月時間,他突破了傳統繪畫的格局,把眾多劇烈運動中的裸體人物引入中國畫。在畫家筆下,不同年齡的人體有著不同的美感,不論是揮動鋤頭的大肚力士的一身膘肉、還是青年男子耙地的緊繃筋腱,還是兒童的稚嫩光滑,老者的瘦骨嶙峋,都反映出肌肉強烈的屈張美感。水墨的濃淡暈染,使每人膚色各異,產生了輕重節奏。遠看此畫,令人感到氣勢磅礴,場面宏大,氣氛熱烈;近看則細部充實精到,無一懈筆。它是徐悲鴻大型人物畫創作的代表作。

10. 徐悲鴻《奔馬》 紙本設色

130×76cm 1941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1941年,徐悲鴻赴馬來西亞及新加坡舉辦畫展,將賣畫所得巨款全部寄回祖國支持抗戰。1941年8月,中日第二次長沙會戰開始,他十分關心國內的戰況,希望此次會戰和第一次一樣能夠取得勝利。故畫這幅奔馬,表達自己的心情。這是一匹由遠而近飛奔而來的駿馬,畫家取大角度透視的手法,描繪了騰空的一隻後腿和交叉在一起的前腿,使我們彷彿看到了奔馬的速度,聽到了馬蹄蹬踏之聲。

11. 徐悲鴻《側目》 紙本設色

111×109cm 1939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此畫繪於徐悲鴻在新加坡為抗戰籌款之時,把虎視眈眈、張嘴露牙的毒蛇喻為日本侵略者,炯炯有神的瘦獅則象徵著中華民族,雖然受到了威脅,但目光中充滿對於敵人的鄙視,並不把毒蛇放在眼裡。此畫運用了焦點透視法,以突出雄獅的頭部和向前邁出的利爪。動物形象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墨線和皴擦、渲染結合完美,渾若天成。

12. 徐悲鴻《泰戈爾像》 紙本設色

51×50cm 1940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泰戈爾像》是徐悲鴻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泰戈爾是印度文豪,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在詩歌、小說方面都有傑出成就。徐悲鴻應他之邀於1939年去印度講學。這幅肖像畫是在當時為泰戈爾所畫多幅速寫的基礎上創作的,體現了畫家紮實的寫實功底,這幅中國水墨肖像可與西方油畫的寫實效果媲美。畫家對人物的塑造完整、渾厚,衣紋線條的組織優美流暢,通過墨線的穿插和疏密濃淡的變化表現出銀色的鬚髮和厚重的長袍。對雙目的刻畫尤其細緻入微,泰戈爾凝視著前方,好像在構思新的詩篇。詩人一手握本,一手拿筆,動作自然生動,極具神情,它們似乎也在傳達著泰戈爾的思想,與臉部表情互相呼應。一片樹林作為濃郁的背景,襯托著沉思中的詩人。兩隻小鳥站在樹梢上,與他相伴,真是一派安靜祥和的景象。這張畫突破中國肖像畫不塗背景、留出大片空白的傳統手法,以強烈的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13. 徐悲鴻《馬》 紙本設色

109.6×36.1cm 1948年

中國美術館藏

徐悲鴻的《馬》系列作品在中國堪稱家喻戶曉,此畫代表了徐悲鴻畫馬作品的上乘之作,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繪一馬飲水於河邊,意境悠遠。馬的用筆簡練,墨色酣暢。其透視角度極難刻畫,但是畫家以其嫻熟的寫實造型手段結合中國畫寫意筆墨,較為完美地體現了這種造型、結構與筆墨、意蘊的有機融合。飲水馬不同於徐悲鴻奔馬、立馬所彰顯的民族精神,在這裡更讓讀者體會到一種濃厚的詩情與意趣。

14. 徐悲鴻《小貓 》 紙本設色

108×36.9cm 1938年

中國美術館藏

徐悲鴻愛貓,曾在家中養過許多隻貓。他自己甚至說在其動物畫中,貓畫得最好。這幅《小貓》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畫立於奇石上的一隻黑白相間的小花貓,它正在回眸一瞥,兩眼十分有神,將徐悲鴻所倡導的「惟妙惟肖」藝術觀表達得頗為到位。此畫有筆有墨,對於結構與細節刻畫得決不含糊,貓身上的墨塊以及塊石則是大寫意的,堪稱以形寫神的典範之作。

2

花開盛世——中國美術館藏花鳥畫精品展

為慶祝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彰顯盛世氣象,歡慶新的一年。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花開盛世——中國美術館藏花鳥畫精品展」於2018年1月25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花開太平世,美在新時代。這一展覽彙集了中國美術館藏花鳥畫精品一百餘件,將中國宋元以來的花鳥畫發展脈絡通過具體作品集中展現與梳理。

展覽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展出宋、元、明、清的花鳥畫作品,以陳容、邊景昭、夏昶、沈周、呂紀、陳淳、徐渭、周之冕、藍瑛、朱耷、惲南田、高其佩、華喦、高鳳翰、李鱓、金農、黃慎、郎世寧、鄭燮、李方膺、邊壽民等書畫家的花鳥畫精品為代表,體現了繪物之精、狀物之妙、體物之情、寫物之神,展現了中國人觀察自然的特色視角與抒情寫意的獨特方式;第二部分展出近現代花鳥畫作品,任頤、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于非闇、徐悲鴻、陳之佛、劉海粟、潘天壽、林風眠等藝術家或立足傳統,或以西潤中,或中西結合,或依中而變,致廣大,盡精微,將花鳥畫的構圖、色彩、筆墨、內涵不斷拓展變革,也使花鳥畫的抒情性、表現性、象徵性、文化性得到新的發展;第三部分展出當代花鳥畫作品。通過展出的當代作品可發現,正是在傳統基礎上,當代畫家們向民間藝術學習,向史前藝術取經,向西方現當代藝術巡禮,推動不同畫種、畫材、畫法、畫境的交叉結合,使當代花鳥畫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展覽展出至3月4日,呈現在中國美術館2至7號展廳。(逢周一閉館)

精品解讀

1.(宋)陳容 《雲龍圖》 絹本水墨

112.5×48.5cm 中國美術館藏

此幅南宋畫家陳容所繪的《雲龍圖》由鄧拓先生於1964年捐贈給國家,現藏於中國美術館。陳容,字公儲,號所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生活於南宋後期,生卒年不可考。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中進士。中第後曾在臨江軍(治所今江西清江)任副職,後調任國子監主簿,最後任莆田(今福建莆田)縣主簿。

畫龍題材自古有之,然而真正使畫龍成為專類,則是五代、兩宋時期董羽、陳容等畫家的出現,此時以畫龍名世的畫家不在少數,因此《宣和畫譜》專辟龍魚門,其中以陳容畫龍最為知名,世稱「所翁龍」。《圖繪寶鑒》卷四記其「善畫龍,得變化之意,潑墨成雲,噗水成霧,醉余大叫,脫巾濡墨,信手塗抹,然後以筆成之,或全體,或一臂一首,隱約而不可名狀者,曾不經意而得,皆神妙。」據各種文獻著錄陳容畫龍作品50餘幅,但至今傳世的僅有數本。

《雲龍圖》以水墨繪一龍騰於雲天之中。章法上為自右上向左下取勢,龍體在盤旋中呈「S」形,動感十足。龍首微抬,鬚髮噴張,有傲臨天下的昂揚之氣。龍爪強壯有力,龍體或隱或現於煙雲之間。煙雲的潑染與龍體用筆形成有力對比,烘托出叱吒風雲、蓄勢待發的龍貌。畫面右下角落「所翁」款。

2.(明)呂紀《牡丹白鷳圖》中國畫

184×99.8cm 中國美術館藏

呂紀(約1439-1505),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明代院體花鳥畫的代表人物。他的這幅《牡丹白鷳圖》上部刻畫斜出的數支桃枝,上面盛開朵朵桃花,粉白可人。三隻鳥雀棲於枝幹,姿態各異,唧喳鳴叫,充滿鬧春的活潑之意。下部湖石間有白、紅牡丹競相爭艷。立於湖石上的白鷳成為畫面中心,它雙目圓睜,俯看石下雉鳥,其尾羽在牡丹襯托下顯得華美勁健。整個畫面營造出喜慶歡快、吉祥富貴的氣息,體現出典型的皇室審美趣味。

3.(明)徐渭《墨花圖》(局部)中國畫

31×466cm 中國美術館藏

徐渭(1521—1593),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此幅《墨花圖》卷全以水墨繪就,描繪雪中的蒼松、勁竹、芭蕉、梅花、菊花、蘭花、牡丹等,堪稱雜花薈萃,其他空間加以奇石穿插。背景為淡墨渲染,烘托石上及雜花上所積白雪。此卷突出地顯示了徐渭慣以草書入畫的特徵,瀟洒靈動,水墨酣暢,揮灑淋漓,肆意紛飛。畫卷後有徐渭大段題跋,以行書題就,矯健多姿,氣概非凡,款署「天池山人」。在現存徐渭雜花圖中,描寫雪意的並不多見,此幅氣韻超拔,墨分五色,各種植物的特徵以寥寥數筆,簡括寫出,形神兼具,生動爽勁,覽之如清風拂面。

4.齊白石《菊花雄雞》中國畫 99.5×46.4cm

1927年 中國美術館藏

齊白石(1864─1957),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中國現代書畫家、篆刻家。此幅《菊花雄雞》中,菊花白瓣黃蕊,雄雞紅冠黑羽,雜以棕羽。此雞右足收起,邁開左足,正在菊花下閑庭信步,怡然自樂。白石老人描繪秋菊的筆法散淡而輕鬆,刻畫公雞則變以生拙質樸的落筆,將它的厚重沉穩描繪得頗為到位。雞的身態以及眼中的神氣表達得亦為傳神,並將一種詼諧幽默的氣息傳達出來,體現出白石老人對於鄉間生活觀察的細緻入微。他在畫面右上部題曰:「借山吟館主者乘興挑燈作。」可見白石老人燈下作畫的勃勃興緻。

5.徐悲鴻《芭蕉黑貓》 中國畫 108×54.9cm

1937年 中國美術館藏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中國現代美術的一代宗師,以畫馬馳名國內外。他的動物畫善於捕捉動物最為傳神的瞬間,除了馬,他的貓也很有代表性。據徐悲鴻之子徐慶平先生回憶,為了觀察貓的嬌敏,將貓畫得傳神,徐悲鴻家裡甚至同時養過8隻貓。「雖然父親每天下班後特別累,但他還是堅持坐在躺椅上,一邊拿著乒乓球跟貓耍著玩,一邊觀察貓的神態和動作。」其貓畫或托物寄興,或用以酬答友人。1937年,徐悲鴻創作了《芭蕉黑貓》,畫芭蕉之下,一黑貓趴在石頭上,回首凝望。筆墨幾乎全以沒骨法畫成,雖然處處運用的均是黑墨,但是結構之處的交待沒有絲毫含糊,可見其筆墨駕馭之功力,十分洗鍊,神情畢現。

徐悲鴻曾在贈徐志摩《貓》上題詩曰:「志摩多所戀愛,今乃及貓。鄙人寫鄰家黑白貓與之,而去其爪,自誇其於友道忠也。」此畫的創作時間距1929年4月二徐關於西方現代藝術「真偽」「是非」的論戰不到一年,可見學術上的爭議並不影響二人之友情。1933年,徐悲鴻還贈《貓夢圖》給吳湖帆。1940年,徐悲鴻為廖靜文畫《貓》《樹上》等畫貓作品。徐悲鴻自己曾說,人家都說我的馬好,其實我的貓比馬好。譬如,1934年,在天目山寫生途中,徐悲鴻曾問學生們:「我的畫,什麼最好?」有人說「馬」,有人說「雄雞」,唯有楊建侯說「貓」,徐悲鴻稱讚楊建侯有眼光。

6.潘天壽 《松鷹》 中國畫 148.8×47cm

1948年 中國美術館藏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中國現代畫家、教育家。他擅作指畫,意在用指墨畫達到筆墨的審美新高度。潘天壽《松鷹》為其指墨畫名作,充分體現其藝術追求,足見其在20世紀40年代末之藝術水準。鷹的全身由淡墨平塗而毛羽丰茸,一片化機,淡而彌永。它那眈眈俯視的雄姿,神俊不凡,生氣勃勃。全幅布局突出鷹主題,不多著墨,只配上兩根松枝和一塊岩石,余皆空白,寬廣的空間不著一筆,這是「天高任鳥飛」的典型環境,意趣之高,正在筆墨之外。

中國畫注重「神」,顧愷之首先提出「以形寫神」。潘天壽對「神」有獨到的見解:「顧氏所謂『以形寫神』者,即以寫形為手段,而達到神之目的也。因寫形即是寫神。」故他所畫的一花一鳥,無不神采如生,蘊含著蓬勃的生命力。畫中不加雕琢,一氣呵成的鷹表現了「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藝術魅力。這種「不似之似似之」的手法,正是比現實更美、更高的「神似」範例,尤其用濃墨點成的眼睛,突出於全身的淡墨中,放射出光芒,證實了不僅畫人,畫鳥也同樣可以「傳神寫照,盡在阿堵中」。

3

筆墨當隨時代——弘揚新金陵畫派精神江蘇美術採風作品展

由中國美術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聯、江蘇文投集團主辦的「筆墨當隨時代——弘揚新金陵畫派精神江蘇美術採風作品展」於2018年1月25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吳為山館長表示,歷史以來,江蘇文化以其特有的繼承性、連貫性和完整性,成為中國東南文脈的主流。在這片熱土上,雄渾的漢風和精緻的吳韻相互貫通、滲透、影響,形成剛柔相濟、陰陽互補,多樣與圓融共舉,守成與開拓並重的地域文化特徵,孕育出璨若星河的畫家和畫派。

傅抱石 《韶山》

27.7×136.2cm 1959年

亞明 《水力發電站工地》

60.8×106.2cm

1960年傅抱石先生帶領江蘇山水畫家壯行2萬3千里,描繪祖國山河新貌,開闢了中國畫創作新境界,奠定了「新金陵畫派」在中國畫壇里程碑式的地位。2016年,中國美術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聯、江蘇文投集團組織策划了「筆墨當隨時代—弘揚新金陵畫派精神江蘇美術採風活動」,由中國美協組織專家評定的江蘇省內19位畫家、顧問和特邀畫家組成採風寫生團,於2016年9月6日出發,歷時25天,跨越8個省市,行程3萬8千里,寫生作品1000餘幅。在此基礎上,形成150餘幅優秀作品,從中選出80餘幅展出。

錢松喦 《積肥》51×35.8cm

本次展覽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傅抱石等新金陵畫派代表人物真跡;第二部分展示參與2016年江蘇美術採風團重走萬里路的29位畫家精心創作的作品,第三部分是新金陵畫派1960年、江蘇畫家2016年兩次採風的文字、圖片及影像資料。本展覽不僅是展示畫家有感於時代、有感於生活而記錄下的真與美,更在於鼓勵和引導當下的畫家能夠繼承和保持前人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優良傳統,創作出更多「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無愧於偉大新時代的藝術精品,也希望觀眾們能通過這些作品,認識到時代環境更替與藝術創作審美變化的統一性,進而聽見時代呼喚,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

宋文治 《章渡晴曉》

88.5×88.2cm 1984年

魏紫熙 《溫課》 91.7×58cm 1962年

展覽展出至2月26日,呈現在13至17號展廳。(逢周一閉館)

宋玉麟 《淮安大橋》 36×67cm

周京新 《姑蘇虎丘》 60×90cm

微信編輯:文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市縱橫 的精彩文章:

陸儼少:社交搞多了,影響做學問

TAG:藝市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