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連接北極:「科技外交」傳遞中國關切

連接北極:「科技外交」傳遞中國關切

連接北極:「科技外交」傳遞中國關切

——來自2018北極前沿大會一線的觀察

本報記者 房琳琳

中國外交部北極事務特別代表高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供圖:新浪國際 韓旭陽

回到曾生活5年的挪威北部城市特羅瑟姆,上海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年副研究員陶丁激動不已。他和科技日報記者一起找到當年讀博士時工作的雷達觀測站,沉浸在與挪威同事從事北極地區艦船和海冰檢測項目的科研往事中。

港口城市特羅姆瑟位於北緯69°20′,有「北極之門」的美譽。為期一周的2018北極前沿大會正在這裡舉行。陶丁作為中國青年科學家代表受邀參會交流的同時,還被博士導師邀請,專門回特羅姆瑟大學作學術報告。

與會的各國科學家跟陶丁一樣,都在積極地參加分論壇的科學主題討論和場外交流。密集互動的氛圍,十分契合大會主旨——「連接北極」。

圖片說明:用深度學習方法進行海冰分析。供圖:上海復旦大學副教授陶丁

聯合國北極和南極戰略事務首席顧問簡恩·達西克說:「北極從未像現在這樣,通過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緊密對話聯繫在一起。」

北極很冷,北極很熱

寒冷的北極,正因氣候變化不斷升溫,成為各國政府和學者共同關注的熱點。

科學記錄數據表明,近10年間,北極氣候變暖速度是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兩倍;與二三十年前相比,北極永久凍土層溫度升高約2℃;過去30年間,夏季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減少了一半;過去50年間,冰雪覆蓋面積卻減少了20%……

1996年成立的北極理事會,是以所有8個北極國家(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和美國)為成員的政府間北極國際合作機制,其主要目的是要維持北極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中國在2013年成為理事會觀察員國,與法國、德國、日本、韓國、英國、新加坡等另外12個非北極國家共同參與北極合作。

除了挪威連續12年召開的北極前沿大會,冰島主辦的北極圈論壇和俄羅斯組織的北極—對話區域論壇,都屬於高規格、高水平的國際間北極事務對話平台。實際上,以「北極」二字冠名的機構、組織和論壇舉目可見,熱度非同一般。

北極經濟理事會芬蘭輪值主席泰若·沃拉斯提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除了高緯度北極國家,包括中國、日本等國在內的眾多中緯度國家,也是促進北極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芬蘭願意在該理事會框架下,與中國政府和企業開展航道開發等商業合作。」

人類反思,科學糾錯

北極變暖是氣候變化的最直接證據,但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卻不僅限於北極。

海冰消融和北極地區變暖如何影響海平面和全球天氣模式?魚類、鳥類、昆蟲和其它北極動物種群的生存範圍和遷徙模式將如何變化?北極自然資源的開採及商業、軍事和旅遊相關的航運活動,涉及哪些國際政治和區域安全?

不科學的草率行為,將在該地區乃至全球引發可怕的蝴蝶效應。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和海洋研究所所長安提傑·伯依提爾斯說:「如何開發北極,需要科學指導做出正確決定。」挪威外交大臣伊娜·埃里克森·瑟雷德也一再強調:「北極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基於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

自從美國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各簽署國將厚望寄予中國,中國也主動承擔起大國責任,並堅定地表示,與世界各國一起「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外交部北極事務特別代表高風也參加了此次北極前沿會議。他早年參與南極外交事務,後來參加應對氣候變化談判,《巴黎協定》批准後,被外交部選派出任此職,專門負責開展與北極事務相關的外交活動。在接受科技日報專訪時,高風說:「科學界最先發現,人類經濟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地球溫度上升,應對氣候變化才逐漸被提上全球議程。當人類反思自己的行為過失後,也必須靠科技發展來糾錯。所以,本次會議倡議的『科學外交』,恐怕會是未來全球各國參與治理北極事務的重要理念。」

北極有界,科學無界

近來,關於北極汞污染、北冰洋微塑料污染、北冰洋中部公海禁漁等熱搜新聞,不斷給人類敲響警鐘。在氣候變化威脅之外,污染問題同樣觸目驚心。而備受矚目的油氣能源開發、航道開發和旅遊業開發,都面臨此類風險。

上海交通大學青年學者李寅峰,是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工程力學系副教授,他全程參與了關於海洋微塑料污染的議題討論。「我現在從事微納米材料力學及生物行為屬性的學科交叉研究,對未來治理海洋污染或許有幫助。」

高風建議中國極地科學界加強橫向聯繫,設置北極科學重大課題,並積極在國際會議上發聲,「這樣國家才能借廣泛的科技合作機會,務實地參與到北極事務全球治理中」。

現在,陶丁反客為主,他向其他與會國內學者和大學生髮出邀請,集體訪問特羅姆瑟大學及其北極綜合遙感和預報中心。

「雖然科學家間的交流更直接也更高效,但『連接』北極科學課題也是當務之急。」陶丁說,「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是個有機的整體,統一的監測方法、共享的觀測數據以及開放的合作平台,都是有利於國際科技合作的前提。」

中國科考新星「雪龍2號」有望於今年下水、明年交付使用,以此為著力點的新北極科考模式,或將「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北極事務科技外交」進一步推向縱深。(科技日報特羅姆瑟1月24日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技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科技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