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知識雜燴
首先看錢幣形制。戰國時期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楚國的蟻幣等,年代久遠的異形幣比圓形錢稀少,因而價格昂貴。
其次看鑄幣年代。一般來說,年代越久的錢幣價值越高。但也有例外,如漢五銖出土數量多、價格低廉。當然,因造型、圖案等不同,漢代五銖錢貴的也上千元。
第三看鑄幣政權。短期王朝或農民起義的鑄幣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小,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第四看鑄造材料。鑄造古幣主要用黃銅,還有用金、銀、白銅等材料精製而成的宮廷錢幣。形狀較大、錢體較厚的當數皇家喜用錢,這種錢幣鑄量少而且質量佳。
第五看文化價值。一些鑄幣因文化藝術價值而受青睞,如漢代王莽新朝「貨洋」、「布泉」、「大布黃千」的錢文。北宋仁宗時期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宋通寶」,可說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現已成收藏珍品。
第六看錢幣背文。古錢的考證和鑒別主要以背文來區分鑄造年代和地址,品評其稀珍。一般來說,錢幣背有月紋、星紋、祥雲紋等特殊記號的,要比背部光面的錢幣有收藏價值。
清朝"年號"錢幣贗品少 從銹斑字體辨錢幣真偽
本月初,中國嘉德拍賣行的錢幣藏品專場拍賣中,一套10枚清朝皇帝「年號」銅製錢幣以6800元的高價成交;由於「年號」錢幣真品比例大,投資起點較低,成為了近半年收藏市場新寵,部分珍品短期內升值幾倍。
清朝「年號」錢幣贗品少
據廣州錢幣協會的李為先生介紹,「年號」錢幣真品之所以身價倍增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以皇帝「年號」為鑄造主題的錢幣均為當時的國家鑄幣廠鑄造,在貨幣領域具有最高權威性,集中體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風貌。
再者,如今的古董市場上贗品林立,相比較而言,市場對「年號」錢幣的研究與了解比較廣泛,鑒別相對容易,造假自然少多了。而清朝「年號」錢幣距離當代最近,贗品的可能性也就最小。
最後,常規「年號」錢幣的投資起點比較低。在今期收藏愛好者數量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相對低價的產品自然首先水漲船高起來。據統計,近半年內,「年號」錢幣的單品大約升值30%;而成套的「年號」錢幣則升值超過45%,其中,清朝、宋朝的成套「年號」錢幣較之去年,升值都有翻倍,唐朝的「年號」錢幣則身價上漲了2~3倍。
什麼樣的「年號」錢幣升值空間最大呢?首先,「珍稀」概念永遠是錢幣收藏市場的焦點,那些歷史上存量少或曇花一現的王朝帝國的「年號」錢幣就成為了最有價值的產品,這其中也包括了因特定政治變故而突然停止發行的錢幣。例如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二版,因其「置洋文於面,體制未合」,遭到大臣的非議而未能發行流通,存市的珍品已經賣到了百萬元以上的高價。
字體藝術性提升價值空間
而具備一定藝術價值的「年號」錢幣要比其他錢幣更受到市場肯定,主要體現在其刻字是否具有藝術特色上,貨幣的成色與形狀也有藝術含量。比如宋徽宗時代的御書「年號」錢,採用的是在書法歷史上有特殊地位的瘦金體,既別具一格又有「權威性」,較之其他的年號錢,價格高出不止一倍,通常能賣到幾百元一個;而北宋仁宗時期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宋通寶」,可說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價格甚至可達到萬元以上。
最後,正如集郵市場的規則,「成套」年號錢幣的升值空間要比單獨真品的價值大出好幾倍,比如王莽時期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如果一枚單賣,只有幾十元上百元,可成套的價格卻達到了幾千元。
從銹斑、字體鑒別真偽
收藏者又如何鑒別「年號」錢幣的真品與贗品呢?訣竅有二。
首先,真錢的銹與銅質結合在一起,不易脫落。偽錢的銹浮在表面,用醋一擦即脫落,或是用指甲挖古錢幣上的銹斑,新鑄或用市面上較多的古幣回爐重鑄的錢幣,銹斑是用強度較大的膠粘上去的,指甲易挖動。真的古錢幣因年代久遠,銹跡難以挖下;此外,真錢幣因年代久遠,內部成分發生變化,所以一般重量會大為減輕,用手掂掂,即可從輕重方面加以辨別。
從書法可以辨別真假
再者,「年號」錢幣的面文多為書法家及皇帝書寫,具有獨特的文字風格,如唐代的開元通寶即為歐陽詢所書寫。我們可對照其當時年代的書法遺迹加以辨別。偽品因為是摹仿別人的,常常處處小心,手法極不自然。
雖然可以到諸如廣州長壽路之類的古董市場去淘「年號」錢幣,但初學者遇到「贗品」的可能性比較大。專家還是建議大家通過錢幣協會內部交流去收集有升值空間的真品;一些權威機構發行的文物集也可購買,價格雖然稍高,但收錄的「成套」產品較多,利於收藏與知識積累。
收藏錢幣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以下四忌應引起初涉此行的藏友注意。
一忌不懂裝懂:隔行如隔山,如果你對錢幣常識一知半解或道聽途說,就猶如盲人摸象,在收藏過程中就會常交「學費」,上當受騙花冤枉錢。這就需要錢幣收藏者不斷學習有關錢幣知識,提高錢幣鑒賞能力,了解和熟悉歷代錢幣的形制、材質和錢文書體的變化,並知曉古今錢幣造假制假的種種手法,發現假幣的種種破綻。要虛心向專家請教,經常與藏友交流,互相切磋,切忌不懂裝懂。
二忌感情衝動:購買古錢幣要看真假,看品相,問價格。要學習掌握購買錢幣的技巧,在錢幣市場或金店內發現自己喜歡的藏品,不宜喜形於色,直奔目標,不惜重金買下;要暗中觀察,不動聲色,迂迴接近,然後不經意詢問價格,故意把它說得一文不值,把價格侃到最低時再成交。切忌聽信「祖傳」、「挖地基時發現」、「急用錢」之類的「故事」,要知道這些故事大都是賣者自己編造的,買者要理智去聽。
三忌沒有重點:錢幣收藏要有目標、有計劃。古今錢幣紛繁浩瀚,品種極多,僅人民幣就有紙幣系列、普通流通紀念幣系列、貴金屬紀念幣系列,它們之下又可分若干系列。所以,必須根據自己的財力和愛好,有選擇地加以收藏,最好是少而精、成系列收藏。
四忌急功近利:錢幣市場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企盼自己的錢幣藏品快速升值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錢幣收藏是一種志趣高雅的活動,收藏之道,貴在賞鑒。錢幣收藏者要有一個平常心態,由過去趨利性收藏轉到觀賞、把玩、研究、交流上來,提高錢幣收藏的品位,養成寧靜、淡泊的操守,擺脫銅臭的困撓和煩惱,感悟收藏真諦。
古幣收藏知識
古錢幣又稱之為泉、布、帛,孔方兄等。現在已成為新收藏投資熱點,不少古錢幣在拍賣會上表現突出。收藏和鑒賞古錢幣需掌握包括貨幣史、錢幣學、考古學、金石學及文物、古漢語等諸多知識,有些錢幣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實則是珍品,行家們則很容易從不太懂古錢幣價值的賣家手中獲得珍寶。以下是一些基本知識。
一、古錢幣是鑄造出來的,模具的形狀如同大樹,此法鑄幣稱為「錢樹」。數量大的錢幣價值就低。因為模具由手工雕刻,因此難免會有疏漏,版別漏驗及試鑄幣便成為珍品。
二、當代錢幣學家根據各種錢幣的珍稀程度,並以現在錢幣收藏市場的行情為依據,把古錢幣分為十個檔次,即:一級大珍、二級列、三級罕貴、四級罕、五級稀罕、六級稀、七級甚少、八級少、九級較多、十級多泛。
三、錢幣的品相歸納為美、近美、上、近上和中五大評定標準。1美,是指錢正背面輪廓完整,錢文清晰;2近美,是指錢之正、背面輪廓有微小的偏移或微小的裂紋,或紙張有微小的漏孔,同時錢文因鑄造和使用磨損而造成的微小粘連或混沌者也屬近美錢幣;3上,是指錢正、背面有肉眼能及的缺損和漏孔,但沒傷及錢文;4近上,是指錢幣正、背面缺損、裂紋、漏孔較為明顯,而且已經導致錢文出現一至二處斷筆。5中已經沒有大收藏價值。
四、錢幣種類繁多
1、貝幣又叫齒貝,由在熱帶海水中的鹹水貝殼打磨穿孔而成。一般為乳白色,大小輕重基本相同。貝幣始於殷代,當時貝是一種貴重物品,貝幣的使用經夏商周三代,在我國貨幣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幣貝大致有六大種類:即貨幣、擬棗貝、伶鼬榧螺、阿文綬貝、大小孔式貝化、背磨式貝化。
2、秦半兩又叫兩錙錢,秦始皇所鑄,為當時全國惟一通行的錢幣。秦半兩外圓內方,錢文高突,樸拙渾厚。
3、圜錢又叫圜金、圜法、環錢,為戰國中期出現的銅質圓形貨幣。此幣製造簡單,攜帶方便,比布幣更為優越,圓形貨幣最終取代布幣。圜錢幣中部有圓孔和方孔兩種,圓形圓孔者,無郭;圓形方孔者,周緣有郭。其重量大致在12克左右。
4、六泉隸屬西漢王莽貨幣中的極品,為收藏家們所重視。六泉為: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今日壯泉和中泉存世稀少,成套的價值連城。
5、五銖有西漢、東漢五銖之分,其中東漢五銖比較有名。此錢始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體圓孔方,外廓較窄,直徑2.5厘米,重3.4—3.5克。五銖錢較秦半兩輕便精美。但在流通時間長,數量極多,因此不值錢。
6、布幣流行戰國時期,上面文較複雜,自一個字到四個字,有100多種。早期的布幣有用於裝柄的銎,即空首、釿布、圓足布、平足布、尖足布、三孔布等幣種,但面文無雷同,所以無版別之分。其中三孔形制極為獨特,圓首,圓肩、圓足,布首與兩足又各有一孔,故稱三孔布。而且面有文字多記趙國地名。稍後,布幣擴大到秦、周、晉、宋、魯、燕等國。
7、金錯刀亦稱「錯刀」。王莽於居攝二年所鑄高面值仿古刀幣。身形如刀,環扣大錢,青銅所鑄,刀身鑄「平五千」三篆字,環郭用黃金鑲錯「一刀」二篆字,表示一個金錯刀可當五千錢用。
8、制錢,明清兩代製造的銅錢。因其形式、文字、重量、成色皆有定製,所以叫制錢。
9、元寶,最早使用「元寶」一詞為唐肅中宗乾元元年。到了元代,元寶便以銀錠的形式開始流通,一般上面鑄時間、地點銀匠的姓名。
10、刀幣是春秋時期由漁獵工具刀削演變而來。它通常由狹長弧形的刀身、帶裂溝的刀柄及柄端圓環三部分組成。可分為針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圓首刀和平首刀。齊國是使用刀幣的主要國家,齊國的刀幣,厚大精美,面文書體雋秀;燕國的刀幣,形制單薄,刀體較寬,背文複雜,面文有一個「明」字,故稱明刀;趙國的刀幣,刀身直,刀首圓,今日多稱其為直刀和圓首刀,贗品極多。
11、開元通寶,唐高祖李淵廢五銖後所鑄宮廷賞賜錢,重一兩,我國幣制中的一兩十錢制由此時起源。其面文隸書「開元通寶」四字,由唐初書法家歐陽洵書寫,字體端正有力。製作輪廓深峻,精美絕侖,十分珍貴。開元錢的出現宣告了自秦開始流通了800多年的半兩和五銖兩種貨幣的終結,「通寶」一詞從此被歷代王朝所沿用。
12、對錢,亦稱「對品」、「對子錢」,是指同一種錢的錢文、大小、內外輪廓、厚薄和銅質完全相同,惟採用不同的書體,但字形筆勢仍互相吻合,可以成為雙配對的錢幣,又叫「和合錢」。對錢始於南唐,盛於北宋。南唐所鑄「開元通寶」,篆、隸成對,開創對錢之先。此外,北宋天聖、明道、元豐、熙寧、政和、重和、宣和等幣均可作對。
13、招納信定,有銅、銀、金三幣,南宋初年劉光世為招降納叛所鑄的憑信錢。錢文旋讀,背文有「使」字和押文。因其不屬流通貨幣,所以傳世稀少。為世界珍幣之一。
五、藏品越老不見得價值就越高。比如漢五銖錢,今日普通品價格僅2至5元,而明朝錢幣價格普遍高於漢五銖,如明代「弘治通寶」、「宣德通寶」,定價均為10元以上。又如宋代大珍泉品「靖康通寶」,每枚價格達數百至數千元,而明末張獻忠佔領成都後所鑄的「西王賞功」大珍泉品,今日價格已達25000元。
不要想把一個朝代所造的錢幣收集齊全。比如漢五銖儘管售價低廉,但在漢300多年中,所鑄版別272種之多,其中的絕大多數已經失傳,錢再多也無法買全。元前後僅97年,但所造錢幣共有128個不同種類,其中四種錢幣已無實物遺存。
六、珍貴錢幣有
1、十布,是王莽恢復貝、布、刀布所鑄十種布幣的總稱。其特徵為嚴格遵循從小到大的形制,以求與其面文相符。即: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時下,十布中大布黃千較為習見,其它九布均為珍品。
2、愛金,愛是戰國時期楚國金幣重量標度。此幣多鑄成方形、餅狀或長方版狀,每版重0.5公斤,含金量大多96以上,有的達99,上面多鑄壓成帶有「郢愛」、「陳愛」、「少卣」、「鬲愛」、「壽春」等文字的小方戳,所以又稱「印子金」、「餅金」或「金愛」。愛金流通於河南、湖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省,流通時間直至西漢。
3、清康通寶,北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所鑄年號錢,直徑3.3厘米,重6.7克,此錢為北宋最後一套錢幣,剛鑄成適逢金兵南下,故流傳甚少。
4、貞祐通寶,金宣宗貞祐年間所鑄,隸書,直徑3厘米,它有小平、折二兩種,即大小二品,均罕見。大珍品原為方葯雨收藏,後轉讓陳仁濤,解放前夕陳攜寶物赴港,因經濟拮据有意賣給祖國,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惟一發現一枚孤品小貞祐通寶,現為日本收藏家平島春水珍藏。
5、咸豐通寶,清咸豐三年福建寶福局當十型試鑄錢。青銅質,直徑3.9厘米,穿孔0.7厘米,重16克,因其「咸」字兩側有「大清」國號,在我國歷代孔方圓錢中實屬罕見。大收藏馬定祥1940年在蘇州購得一枚,現藏上海博物館。
清朝具體錢幣介紹
1 咸豐錢幣
「咸豐」是清文宗的年號,咸豐年間正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高潮時期。此時民怨沸騰,清政府為了苟延殘喘,在錢幣鑄行上大做文章,將財政危機轉嫁到老百姓身上。相繼推出「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咸豐元寶」種類繁多的錢幣。
咸豐元年首先準備開鑄「咸豐通寶」制錢。由於鴉片戰爭、列強的掠奪和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發生,錢局鑄造制錢已很難正常進行,很多省錢局實際上處於停頓狀態,即使開鑄,也是偷工減料 。因而造成咸豐通寶制錢精好者少 ,而粗製濫造的多,大都質劣而輕小,或造成鐵錢、鉛錢代替銅錢。咸豐元年時,規定錢重一錢二分,至第二年,變為一錢,但具體鑄行大多輕於規定重量。「咸豐通寶」面文有楷書等,背文滿文局名有:寶源、寶泉、寶河、寶德、寶東、寶伊、寶濟、寶晉、寶陝、包鞏、寶蘇、寶浙、寶昌、寶福、寶台、寶武、寶南、寶廣、寶桂、寶川、寶雲 阿克蘇、寶黔,等二十四個局。其中寶台、寶德、寶廣、阿克蘇等局數量極少。
此後在大平軍連捷,各地反清起義風起雲湧下,清軍疲於奔命,清廷驚慌失措。這時,清朝的軍費開支大增,而稅額收入大減,再加上鴉片戰爭的影響,導致財政拮据,為了籌款繼續鎮壓太平軍,緩解財政危機,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清廷被迫鼓鑄大錢。《大錢圖錄》說:「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軍務日滋,清餉不能繼,壽陽相國權戶部議,請鑄當十大錢,兼增鐵冶以供度支。旋推及當五十,當百錢。巡防王大臣續請鑄當五百,當千兩種。」說明咸豐大錢是在迫不行已的情況下鑄行的。「咸豐重寶」始鑄當十大錢,繼而又開鑄當五十、當百和當百以上,並令全國各省迅速鑄造推行。「咸豐重寶」鑄行情況十分混亂複雜,當值等次,大小輕重,鑄造材質,鑄造工藝,文字書體,錢文等,在各局甚至在同一局監內鑄造時,都差異很大,以至有當值大小和錢體大小輕重倒置的,此外還有鐵錢和鉛錢。
為了能迅速推行大錢,咸豐鑄錢局數量上比前朝又有增加,並在原有寶源、寶泉和各省錢局外,又設立熱河寶德局,江蘇寶蘇局再設清江浦分局,新疆喀什局,還准許克勤郡王,設立捐銅局專鑄大錢,已停鑄的錢局紛紛恢復鑄行。咸豐大錢的當值有多種。「咸豐重寶」當十錢的鑄行最普遍,各開鑄大錢的錢局都有鑄行,鑄造量頗豐。其次是當五十,當百大錢,當五百,當千僅寶泉局、寶源局、寶鞏局、寶陝局、寶河局和克勤郡王等鑄造過。除上述幾種當值外,還曾鑄行過當五、當二十、當四十到當四百等大錢。寶文當十,當五十大多用「重寶」,當百以上用「元寶」。但有的錢局或用「通寶」重寶,或兼用幾種寶文。咸豐大錢的錢文書法,各局自成體系,差異明顯。
(咸豐大錢)
寶泉局自咸豐三年五月起先鑄當十大錢,八月又鑄當五十大錢,十月增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寶泉局咸豐大錢版本較多,書體變化較複雜,幣材有紅銅、黃銅、鐵、鉛等。
寶源局自咸豐三年八月始鑄當十大錢,十月開鑄當五十大錢,十一月又鑄當百,當千等,大錢幣材用水紅銅、黃銅、鐵、鉛等,版本、書體變化多,大小輕重差異較大。
江蘇寶蘇局處於清軍和大平軍對峙之地,鑄行來源受阻,加上再供給軍需開支,成為率先開鑄大錢的省份之一,咸豐三年始鑄咸豐當十錢,四年初開鑄當十以上大錢。後又開設清江浦分局,再鑄當十、當五十、當百大錢。後再增鑄當二十、當三十大錢,並鑄有鐵大錢。寶蘇局的咸豐大錢的折當等次比較特殊,其鑄行的當二十、當三十大錢,全國沒有幾個錢局鑄行過。
咸豐錢尤其是大錢的版本極多,極其繁雜,歸結起來有以下特點:
一、幣值複雜,有當四、當五、當八、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當八十、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四百、當五百、當千十五種。
二、重量變化大,因不斷減重而造成輕重倒置 ,最大的「元寶」達2.9公斤(江蘇寶蘇局),最小的「通寶」形似鵝服,不足1克。當五十的重於當百的,當百的輕於當五十的。
三、幣名複雜,一般「通寶」為小平錢,當百以下為重寶,當百以上為「元寶」,但有的省份不受約束,任意決定。
四、材料複雜,有青銅、黃銅、紅銅、紫銅、鐵、鉛等。
五、錢文複雜,字體有楷書、宋體、隸書等字數鍾。少的有六字,多的十餘字。但咸豐大錢行用不久,咸豐四年便下令停鑄了當千、當百、四百、三百、二百大錢,並嚴查私鑄。因為大錢的鑄行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停鑄是必然的。據《清史稿》記載,「大錢當千、當百、以折當過重,最先廢。當百,當五十緩廢。」
清代大錢除了咸豐大錢以外,還有同治、光緒兩朝大錢,咸豐大錢是與制錢相對而言的大額當值錢,是在鴉片戰爭以後,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國庫空虛的形勢下,由咸豐強行推行的,大錢破壞了自順治以來一貫推行的制錢制度,以少量的錢幣材料,鑄成量當值高出制錢若干倍的大錢投入流通,以「虛錢」來代替「實錢」造成貨幣貶值。
2、新疆紅錢
從乾隆時開始,清政府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有效的控制,對於當地用錢形制也作出了規定。新疆錢幣以紫銅(紅銅)為原料,錢呈紅色,因而稱之為「新疆紅錢」,背文用滿文,還有用維文的。自乾隆朝開始,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到宣統都鑄行過年號「紅錢」。前後有150年的歷史,鑄造的時間不短,但鑄量都不多,其中珍品也不少,其中葉爾羌局所鑄「乾隆通寶」是新疆最早的「新紅錢」,(相對於舊普爾紅錢而言)。
新疆位於祖國的西北邊陲,歷代中央政權對該地區的統治和管理都在逐步地改進和加強。早在康熙年間,準噶爾部貴族噶爾丹等就勾結沙俄,製造分裂,破壞統一,康熙帝曾多次用兵,平息叛亂,到17世紀中葉,準噶爾部再度叛亂,乾隆帝派兵平定在新疆設立伊梨將軍衙門,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接受當地軍官的建議,首先在葉爾羌設立鑄錢局,鑄行「乾隆通寶」紅錢,葉爾羌本身不產銅,是靠銷毀舊普爾錢鑄的,錢正面漢文「乾隆通寶」,背文穿右是維吾爾文「葉爾羌」,穿左為滿文,因當時譯音不準,而鑄成「葉爾奇木」兩年後改鑄為「葉爾羌」。背滿文「葉爾奇木」錢文高隆清晰,錢體厚重,銅度純凈,色澤滋潤,極罕見,是為珍品。乾隆二十六年,再設阿克蘇錢局,三十年時,阿克蘇局遷到烏什,立烏什局。四十年時,設立伊犁寶伊局,都鑄有「乾隆通寶」紅錢。阿克蘇局,烏什局所鑄,背文左為滿文,右為維文局名;寶伊局錢,背文不用維文,而用滿文「寶伊」,在穿左右,與內地制錢相同。此後,在嘉慶,道光、咸豐、光緒等年不定期鑄有「乾隆通寶」紅錢,但統稱為後鑄「乾隆通寶」紅錢。這些後鑄乾隆紅錢大多比乾隆時期鑄造的輕薄,錢文也因鑄時,鑄地不同而有異。有維文錢,「阿克蘇」「庫車」等,有滿文「寶伊,寶庫」等,還有的在背文穿上下鑄「喀十、庫十、阿十、九」等字和星月紋的。
嘉慶年間 新疆僅有阿克蘇、寶伊兩局鑄錢。阿克蘇錢「嘉慶通寶」,背左為滿文,右為維文「阿克蘇」。寶伊局錢,面文為「嘉慶通寶」,背文為滿文「寶伊」。嘉慶紅錢比較規整,版別簡單。
「道光通寶」紅錢也由阿克蘇和寶伊局鑄造,背文變化比嘉慶紅錢複雜。阿克蘇局錢背文有多種,有穿左右為滿文,維文「阿克蘇」的;有穿左右為滿文,維文局名,穿上為「八年」,穿下為「五」或「十」的。寶伊局背穿左右為滿文「寶伊」。此外庫車局在光緒年間曾鑄行過一批「道先通寶」紅錢。
咸豐初年新疆葉爾羌、阿克蘇、庫車、寶伊等局鑄「咸豐通寶」紅錢,仍依各局以前鑄乾隆、嘉慶、道光等錢制,面文漢文,背文因局而異。葉爾羌局自從乾隆三十三年停鑄後,重新開工鑄咸豐錢,背文左為滿文,右為維文「葉爾羌」,穿上下有「當十」兩字;阿克蘇錢局,穿左滿文,右維文「阿克蘇」有當五、當十錢。寶伊局錢,背文穿左右為滿文「寶伊」。葉爾羌局錢,除咸豐初年當十「咸豐通寶」外,還有當五十,當百兩種大錢,當五十者,面文為「咸豐重寶」,當百者,面文「咸豐元寶」其他如阿克蘇,庫車等局所鑄大錢與葉爾羌局相同,除小型當十「咸豐通寶」外,還有當五十,當百兩種。寶伊局曾鑄過當四、當十、當五十、當五百、當千大錢,寶文叫法與內地相同。寶迪局於咸豐五年開鑄大錢,有當八、當十的「咸豐重寶」,當八十的「咸豐元寶」共三種,背文與內地相同。
同治年間的新疆紅錢有葉爾羌,阿克蘇、庫車、寶伊四局鑄行。有當五、當十錢的「同治通寶」寶伊局還鑄有當四錢的「同治通寶」。在光緒時庫車局後鑄了一些「同治通寶」紅錢,錢背文字變化較多,且有星月紋。
在光緒年間新疆鑄行的「光緒通寶」紅錢。沒有重寶大錢。有阿克蘇局,庫車局,出的「光緒通寶」紅錢。
宣統年間全國大部分錢局已停鑄,新疆僅庫車局鑄有「宣統通寶」紅錢,大小重量與一般寶文為通寶的紅錢相仿,是新疆紅錢的一種,數量較少
3、太平天國錢幣
公元1851年(咸豐元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期間持續十六年,縱橫十五省。對滿清王朝進行了沉重的打擊,加快了滅亡,太平天國在其存在期間的鑄幣情況如何呢?
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在南京定都後,遂頒發《天朝田畝制度》,制定了人口平分土地的辦法。力圖實現「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這一土地綱領雖未徹底實施,但對農民奪回土地,不繳或少繳地租的行動加以保護,勒令地主富豪多交賦稅,減輕人民負擔,還是有力的「武器」。同時,太平天國還允許自由貿易,不準囤積居奇。財政上鼓鑄錢幣,實行經稅政策。太平天國開始鑄錢是在咸豐三年(1853)七月,那一年在天京朝天宮開爐鑄造,設有專司其事的人,職同指揮。試製多時,終於在次年六月鑄造成功,開始發行。不久,在蘇州、杭州、紹興、嘉興、徽州、衡陽等地,也開始鑄行。太平天國錢幣材多種,主要為銅鐵,也有金銀,但很罕見,所有鑄幣,均不記值。面背文多變,有面為「天國」背「通寶」的;有面為「天國」背「聖寶」的;有面為「太平天國」背「聖寶」的;有面為「天國聖寶」背「太平」的,等等。
大平天國錢可分為八個種類:
一、最早鑄造的徑3.5厘米面文「天國」二字列穿上下,背「通寶」二字在穿左右,有楷體及仿宋字體二種,因傳世極稀,早年未為人知,近年始漸出現,有一種錢的面文直書「天國」二字背也直書「聖寶」二字,此一枚錢應為改制錢,此後天國鑄錢均稱「聖寶」二字,多發現於南京附近,也可能為初期所鑄。太平天國傳世有一鏤花大錢,可能是開爐,鎮庫之用,極罕見,頗為珍貴。
二、有一種極稀見之小圓錢,徑2.2厘米,緣郭整齊。面文直書「天國」二字,背文直書「聖寶」二字,形扁而潤,「天」字上劃特長寶蓋頭更潤,在南京附近多有發現,為第一種類稍後之錢。
三、楷書聖寶錢。錢文楷書,作「太平天國」,直讀,背書「聖寶」二字,直讀,因此也俗稱「真聖寶」,黃銅,闊輪。書法鑄工銅質均佳。錢徑2.5厘米,2.8厘米,3.5厘米,較大的有5厘米的,銼磨精細,頗為美觀。另有一種大錢,文字銅質與上類相似,可能為一時一地所出,是否為常用錢,則難以判斷。這一套「王品錢」在安徽,江蘇多有發現。
四、宋體聖寶錢。錢文排列式與前一類相同,只是錢文改用仿宋體,書法頗美,銅色發白,含錫量大,分量較優生,而銼磨較差,從表現看來,略億砂銅,這一系統似有四等錢,窄輪大字,別具風格,多發現在湖南一帶,可能為太平軍將領所鑄。
五、隱起文背聖寶。錢文與前一類相同,背文「聖寶」二字橫列。書法隱起,闊輪,黃銅,也分為四等,比前套略輕,在湖南北部多有發現。
六、厚肉楷書太平天國錢,背文聖寶二字直列,書法平平,銅色較差,鑄工尚佳,有大小多種,但都為小平錢,只因減重而形成大小不一。
七、楷書橫列聖寶錢,其面文排列為,右「太」左「平」,上「天」下「國」。在我國古錢中,頗為獨特,背文「聖寶」橫列,書法一般。有大小兩種,其間略有差異。多在江西,浙江一帶發現。另有一面文上「天」下「國」右「聖」,背橫列「太平」者。
八、大平聖寶錢,面文「太平聖寶」,楷書順讀,背文「天國」,橫書。有大小兩品,黃色泛白。數量較多,多發現於南京一帶。太平天國錢幣是我國近代史上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但因現今大平天國錢幣偽作太多,魚龍混雜,給錢幣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大因難。
民國錢幣記錄的歷史
錢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錢幣背後的故事呢?
晚清,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但也是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時代。光緒年間,西方的侵略進一步加劇,人們對西方的認識也進一步加深,一種類似西方硬幣的錢幣開始流通。沒有了中間的方孔,而且從清政府戶部到各地都有鑄造。戶部鑄造的正面有「大清銅幣」字樣,周圍還有滿文,而地方鑄的正面則是「光緒元寶」,不僅周圍沒有了滿文,還鑄有各省簡稱。反面兩者大體相同,都有象徵中華民族的龍。此外還圍了一圈英文字母,不僅有各地地名,還有面額的英文,這是為了給外國商人提供便利。這些錢幣也就是中國近代錢幣的雛形了。
錢幣背後的故事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結束了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已在國外發行「籌餉券」,為了軍事開支的需要,又發行了「軍事用票」等紙幣。辛亥革命勝利以後,於民國初年,原「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交通銀行」
定為「國家銀行」,先後發行兌換券。因袁世凱稱帝,竊取政權,引起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各地紛紛掀起了討袁戰爭。因此而引發的軍閥混戰接連不斷,造成財政極度惡化,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於1916年停止了兌現承諾,進而引起了糧價等物價急劇暴漲。1924年,孫中山先生為了控制政治局面,調節金融,活躍經濟,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履行國家銀行的職能,發行貨幣。此外,經國家核准的普通商業銀行也發行了鈔票,各省地方金融機構也先後發行了地方鈔票。
歷史上,黎元洪在武昌發行過戴帽和光頭的兩種紀念幣,如今在收藏界並不多見。但袁世凱發行的「袁大頭」數量巨大,品種繁多,在我省收藏市場上時有出現,袁氏嗚呼哀哉之後,軍閥群起仿效,紀念幣、流通幣競相爭妍。我省收藏市場出現的民國錢幣多為這個時期製造,因為發行量不確定,價格浮動較大。
東北師範大學考古學博士薛海波收藏有曹錕、段祺瑞時期錢幣。他告訴記者,1923年,用白花花的銀子收買國會「八百羅漢」看似平常。順利當選為大總統的曹錕,鑄一種紀念幣還不過癮,連鑄了兩枚,一枚正面是刻有曹錕頭像的「憲法成立紀念」金銀幣,背面是交叉飄揚的民國五色旗圖案;另一枚正面是曹錕戎裝脫帽紀念幣,背面是海陸旗的圖案。段祺瑞操縱的國會選出前清大臣、袁氏稱帝時的國務卿徐世昌為大總統,在天津鑄造了面值一元的紀念幣,上面是徐世昌的頭像。段祺瑞自視甚高,連下圍棋都非贏不可,豈肯屈居人下,為人作嫁衣。1924年,他終於如願以償,將自己的頭像也鑄進了紀念幣,金、銀各有一種,正面是他的光頭便裝像,背面稻穗中間有篆體的「和平」二字。
各地軍閥都不甘落伍,都先後將自己的肖像鑄進紀念幣。唐繼堯在1916年護國運動期間,先是鑄造了有他正面像和側面像的銀幣各一枚,曾在市面流通。後又鑄金幣,正面是他的半身像和「軍務院撫軍長唐」,背面有五色旗和「擁護共和紀念金幣」字樣,並標明「當銀幣五元」。
這些民國時期錢幣在民間散落很多,且品種樣式眾多,收藏起來不難。但其歷史意義重大,我省很多歷史愛好者都收藏該時期錢幣。吉林市一位79歲高齡的收藏者對記者說,這些錢幣讓人回憶起曾經動蕩的年代,「反動軍閥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卻沒有為天下百姓謀取福利。即使把自己的頭像鑄上錢幣又能如何?只能遭到後人的唾棄。」
民國錢幣煥發收藏潛力
據省錢幣協會的專家介紹,民國初期,錢幣設計者還沒有完全從封建思想中解放出來,仍是採用了「天圓地方」錢的樣式,上鑄有「民國通寶」。同時還出現了銀圓,民國的銀圓制還是沿用了清朝由各省獨自鑄造,但由中央控制的制度。所以大家在民國銀圓上總能找到各省的標記,或是全稱或是簡稱。在那時的錢幣上都能找到一面青天白日的國民黨黨旗和一面中華民國的國旗相互交叉的圖案,還有「國父」孫中山的頭像。但沒多久,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他的頭像也就上了錢幣了,起初還是身著軍裝的共和紀念幣,後來出現了他的側身像,也就是著名的「袁大頭」,到最後他登基時又發行了身穿龍袍的洪憲紀念幣。當然這種「逆天」的事情總沒好結果的,不久,護國運動就把他趕下台。
民國時期除了銀圓,最著名的應該算是「法幣」了。在長春市錢幣交易市場里,民國期間的「法幣」一直是熱門品種。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在長春市使用了大量「法幣」,不久導致通貨膨脹,使得「法幣」急劇貶值。據長春市孟雲老人回憶,100元法幣,1937年可買一頭牛,到了1947年只能買三分之一盒的火柴,到了1948年還買不到一粒米,導致很多長春人丟棄了該種貨幣。這張記錄歷史的紙幣,如今煥發出收藏價值,目前在我省收藏市場上交易的價格已達千元。
小小的錢幣不僅僅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還記錄著社會的興衰榮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如今我省收藏、研究民國時期錢幣的人越來越多,在錢幣收藏領域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古代錢幣寶中之寶,得到一個就讓你吃喝不愁;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文化,從古到近有一個主題讓人們奔波,那就是錢,人為財死,看看這些古代的錢幣吧,都是寶貝
同治重寶
清
徑3.3厘米 重14.8克
此錢為銅質雕母,形制較子錢稍大。銅質精良,雕工細膩,邊廓深峻,文字纖勁。中間穿孔未完全鑿穿,上有一圓孔,俗稱「未開金口」。面文楷書,背上下漢文「當十」,左右滿文「寶源」。雕母指手工雕刻的母錢,亦稱「祖錢」,是古錢中至珍之品
咸淳元寶
南宋
徑3.7厘米 重7.2克
咸淳元寶(背四),是一枚母錢。母錢是由雕母直接翻砂澆鑄以供成批造錢所用的樣錢。它稍遜於雕母,但質地、品相依舊異常精美。此錢銅質精整,文字挺秀,字口深峻,外郭呈魚脊狀,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咸淳元寶」錢是南宋度宗於咸淳年間(1263—1274)鑄行的貨幣,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種。錢文直讀,字體真書,背文紀年,自「元」至「八」。因南宋恭帝以後未見鑄錢,故此為有宋一代最後之方孔圓錢。
咸豐元寶
清
徑6.8厘米 重78.2克
面文楷書「咸豐元寶」,背穿上下漢文「當千」,穿左右滿文「寶鞏」。咸豐錢錢名龐雜,一般制錢叫通寶,「當四」至「當五十」叫重寶,「當百」以上稱元寶。它的計值等級有十五級之多。咸豐五年(1855年),甘肅寶鞏局鑄有小平、當五、當五十、當百、當千等七種,版式複雜,形制不一,輕重差異較大。此錢鑄工精細,錢文文字飽滿圓潤。因寶鞏局當千大錢較罕見,故較為珍貴。
一刀平五千
新
通長7.2 厘米 重22 克
由刀環、刀身組成,青銅質澆制。刀環如方孔圓錢,穿孔上下為陰文篆書「一刀」二字,直讀,以黃金嵌錯,俗稱「金錯刀」。刀身面上模鑄陽文篆書「平五千」三字豎書。「一刀平五千」即一枚錯刀值五銖錢五千枚。「一刀平五千」是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復古改制時所鑄的刀幣。莽錢銅質精良,書法獨特,形制詭異,為收藏界所青睞。
天朝萬歲
遼
直徑6.2厘米,重68.1克
該錢為折十型大錢,銅質。錢文字體粗獷,錢體紅銹斑斕。面為契丹文,釋為「天朝萬順」或「天朝萬歲」。此錢早期為周肇祥(又名退翁,字養庵,號無畏居士,古董收藏家)所藏。
大明寶鈔
明
36.4 ×22 厘米
大明寶鈔以桑皮紙為印鈔材料,一貫鈔長一尺,闊六寸,即36.4 χ 22 厘米,是中國票幅最大的紙幣。票面上端為「大明通行寶鈔」六個漢字,中部頂端為「壹貫」鈔額,其下為十串銅錢圖案,兩側分別為篆書「大明寶鈔」「天下通行」字樣。再下端注文曰「戶部奏准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貳佰伍拾兩,仍給犯人財產。洪武 × 年× 月× 日」。寶鈔四周飾以龍紋及海水圖案。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建立紙幣本位制度,設寶鈔提舉司,立鈔法。發行的「大明通行寶鈔」是不兌換紙幣。
皇宋通寶
北宋
徑2.4 厘米 重3.9 克
錢文為九疊篆書,寫在直徑2.4 厘米的小平錢上,文字清晰,鑄造技術精湛。「皇宋通寶」錢是北宋仁宗趙禎寶元元年(1038年)始鑄的非年號錢。因鼓鑄時間長,傳世較多,錢文分真書和篆書兩種;但以九疊篆為錢文的皇宋錢,傳世和出土均極罕見。九疊篆書體,主要用於宋、元時期的印章,紙幣上也常見,用於銅錢錢文的只有「皇宋通寶」,是歷代錢幣中絕無僅有的一例。一般認為皇宋通寶九疊篆不是流通貨幣,是試鑄的樣錢或開爐錢。
大清寶鈔
清
24 × 13.2 厘米
「大清寶鈔」 又稱「錢票」、「錢鈔」,始印於咸豐三年(1853年),以制錢作比價,面額多種。票面上端有「大清寶鈔」四個漢字,兩旁分印「天下通行,均平出入」字樣;中間方框內左右兩側分別為「字第×號」、「咸豐×年制」;正中印有準足制錢若干文,上鈐「大清寶鈔」印。下端註明「此鈔即代制錢行用,並准按成交納地丁錢糧一切稅課捐項,京外各庫一概收解,每錢鈔貳千文換官票銀一兩」。「大清寶鈔」形式上仿明代「大明寶鈔」,四周飾以龍紋,下為波浪紋圖案。以皮紙用藍色印刷。自咸豐三年到九年均有發行。
「亳」空首布
戰國 周
肩寬5厘米 長9.9厘米 重29.8克
長銎,平肩,足線向上呈弧形彎曲,四周有廓,銎上有三角形穿孔,穿孔上側有一星,銎內有泥范芯,面文單字「亳」,背文為三豎;它的造型規整,銅質精細,是春秋至戰國早期(前8—前5世紀)所鑄,是周王畿內的鑄幣。錢面銘文「亳」字,系記地,「亳」在今河南省偃師境內。空首布是由古代農具鎛、鏟演變而來,是我國最早的鑄幣之一。
「四布」連幣
戰國 楚
長9厘米 寬2.3厘米 重15克
由兩枚「四布」當釿一正一倒兩底足相連而成的畸形布幣。該連幣面文「四布」,背文「當釿」。銅質,兩足相連,兩頂端、肩部均有錯范。兩枚連布可以充當一釿。連幣的出現,一方面表明了當時鑄造匆忙,未及鏨開就流入市場;另一方面表明了連幣行用時間短暫,未及分割即宣告廢止。
「齊造邦法化」刀幣
戰國 齊
長18.6厘米 重48.1克
俗稱「六字刀」。刀體厚重,脊部隆起而不斷,柄端有圓環,柄正、背面均有兩道豎斜紋,背面上部有三橫文。其面文中的「」(附圖2)字,釋法不一,以釋「造」,釋「建」者較多。近年經考釋,認為應讀作「返」,眾說歧出。刀幣產生於我國古代東方漁獵和手工業、商業發達地區,主要流行於齊、燕、趙等國。齊刀幣是刀幣系列中形制最大者,俗稱「齊大刀」。按刀面漢字數又分「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齊六字刀幣製作精整,文字雋秀,在刀幣中最罕見,為收藏界所珍視。
「萬曆年造」銀錢
明
徑4.6厘米 重25.9克
北京郊區明朱忠禧墓出土
錢為銀質,背穿右「八錢」。明初推行紙鈔,禁用金銀。後因社會經濟的發展,貨幣需求量大大增加。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禁令解除,白銀取得了合法的貨幣地位。此外紙鈔貶值和銅錢鑄量的減少也是鑄銀錢的原因之一。明代銀錢因種種原因而傳世稀少,故在明墓中出土的「萬曆年造」「八錢」、「九錢」銀幣尤為珍貴。


※評委:冷軍,請你不要拿噴繪冒充油畫參展,我們的眼睛是雪亮的!
TAG:收藏愛好者交流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