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戲稱「霸都」、「兩個胖子」的二線小城,但是很多人卻不知它名字背後的歷史

被戲稱「霸都」、「兩個胖子」的二線小城,但是很多人卻不知它名字背後的歷史

合肥,古稱廬州、合淝,江淮重鎮,全省地理正中心,現為安徽省省會,是安徽省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雖然頭頂光環,但是幾十年前合肥還只是個小縣城,交通、經濟、人口在安徽都不佔優勢,如今能有如今的光環也是讓人刮目相看。

(安徽政區圖)

提到合肥的名字,多數人都會想到那句有名的歇後語「兩個胖子,打一城市——合肥」 ,雖然合肥的名字被很多人詬病,但是合肥名稱的由來歷史悠久,並不為現如今許多人想像中的那般隨意。提到合肥之名稱的由來就不得不提合肥人的母親河「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華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後分二支,一支東下經城南繞到東關,稱為南淝河;一支向北,與雞鳴山龍井的水匯合後,又分二支:一支折向東流,穿城而過,稱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經壽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即發生在此。晉·謝玄在此地以少勝多大敗符堅。按《爾雅》釋義:「歸異出同」曰肥,這是肥水得名的依據。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一說因古時廬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但後人在傳承中把「淝」字簡化,變味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合肥。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中,《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意思是合肥作為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水運的節點,是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轉運站。在當時大運河未開通,邗溝經常淤塞的情況下,地處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運輸節點的位置使得合肥成為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十八個商業都會之一,這也是合肥古代商業輝煌的時刻。

史記里記載當時的大都會,東南地區只有壽春(安徽壽縣)、吳(蘇州)、番禺(廣州)和合肥。當時為漢置九江郡隸屬縣。合肥之名見於史書為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轄合肥等縣。可見合肥得名還應早於此。東漢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廢合肥侯國,恢複合肥縣。三國時期,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吳王孫權曾多次想奪取合肥但未成功,但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張遼威震逍遙津(現為逍遙津公園),曹操練兵的教弩台(現在淮河路內),數兵的斛兵塘(現在合肥工業大學校區內),孫權逃跑時躍馬飛過的飛騎橋等等,這些名稱都代表著合肥作為江淮重鎮曾經的榮光。

(流經合肥市區的南淝河)

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現阜陽市),為南豫州南·汝陰郡的郡治之地。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陰屬合州汝陰郡,為州、郡治之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為北周佔領。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之地。從此,合肥縣之名就固定下來未再改過。

雖然後人提議,要求改合肥為廬州。但廬州之名遠不及合肥之名歷史悠久,文化底蘊來的深厚。而四川瀘州市也於廬州同音,地級市不能重名、諧音,所以改不回廬州之名了。但合肥今日作為安徽省內的領頭城市,其經濟、交通都在全國有著亮眼的成績,更曾是全國第一批國家園林城市,與北京市、合肥市、珠海市同時榮獲,雖然之後有眾多的城市都入選,但是合肥市卻是第一個獲評國家園林城市的省會城市。也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全國首座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中日韓圍棋三國賽的永久舉辦地。截至2015年,合肥有高等院校59所,國家實驗室3所,國家重大科學裝置4座,是僅次於北京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布局重點城市。相信不久的將來,合肥作為長三角副中心,能夠積極融入長三角,科學發展,爭取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合肥夜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潁文軒 的精彩文章:

TAG:清潁文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