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米首發命中率50%,曾是北約與蘇聯對抗的主力坦克
二戰快要打完了的時候,美國終於搞出了一款堪與虎式抗衡的重坦——M26潘興,比起薄皮大餡的謝爾曼,潘興不論在外形上還是主炮威力和裝甲厚度上都是一個飛躍性的提高,因為深受美國裝甲兵們的喜愛,但潘興也有一點很大的不足,就是它的發動機功率問題。
而美國在戰後基於潘興研發出來的M46雖然換裝了新的發動機,將最大功率提升到了810馬力,但仍然算不上是一個革命性的提升,因為朝鮮戰爭用事實證明了M46即便對上老舊的T-34,也不能有效的將其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於是只能繼續改,在M46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M47,M47的炮塔明顯比M46要大不少,而且因為前面部分增加了傾斜度以,防彈能力也更勝M46一籌。
博物館中的M47
從1952年開始,M47坦克共生產了8756輛。一度成為北約國家中對抗蘇制坦克的主力。但是M47還是有5個乘員,3.35米的高度造成的被彈面積也難以讓人滿意。但是M47扛大樑的時候蘇聯已經開始新一輪的「暴兵」了,屬於過渡性產品的M47顯然難以在對陣T-54/55時擁有顯著優勢,同樣也難以讓當時已經壓力很大的美國國防部滿意。
其實美國一早就知道M47問題甚多,所以在1951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新型中型坦克的開發,並將其代號定為「T-48」,彼時底特律兵工廠正在進行一個名為T-43的重坦項目,軍方決定集合所有優勢技術全力搞T-48,所以T-43上很多的技術都被轉移到了T-48上,包括移植了性能更好的坦克炮和改進了底盤。
M48巴頓
1952年12月,第一輛T-48樣車完工,觀看過樣車後軍方几乎沒有任何遲疑,便下了1300輛的大訂單,1953年4月陸軍將T48坦克列入設備,並正式改稱為M48巴頓坦克。
雖說是基於M47改進的底盤,但實際上M48的底盤幾乎就是重新設計的,其整體採用先鑄造方式然後再進行焊接,車體前部為船形,內有焊接加強筋,車體底甲板上有安全門。車體分前部駕駛艙,中部戰鬥艙和尾部動力艙,動力艙和戰鬥艙間用隔板分開。
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中央,艙蓋前部裝有3具M27潛望鏡,在駕駛員艙口轉檯上裝有1具制式M24夜間駕駛雙目紅外潛望鏡。車上有4個紅外車燈,視距200m,大多數車型還在主炮上方安裝了紅外/白光探照燈,最大距離是2000米。為了降低車重量負重輪採用鋁合金材料。
而在火控上,M48採用了先進的測距儀,炮塔和炮管的驅動上也更多的採用電驅動的液壓機構以替代原本的機械調整,另外,在M48上首次採用了機械式彈道計算機,並採用了和瞄準鏡聯動的合像式光學測距儀,使得M48坦克的火控系統已具有現代坦克火控系統的雛形。這些措施使得坦克炮塔轉速更快,射擊中瞄準擊發時間更短。
炮塔內乘員3人,車長和炮長位於火炮右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備有一個6倍的潛望鏡和一個瞄準鏡,裝填手位於火炮左側。M48A1型則在M48之上增加了一個M1型車長指揮塔,這是一個封閉的小空間,它可以單獨的轉動任意角度,用5具潛望鏡觀察戰場態勢,車長配有主炮超越控制裝置。自衛武器裝備有一挺M2型12.7毫米機槍。車內乘員都配備對講機或耳機以方便在喧雜的戰場上進行溝通。
武器方面,M48採用的是1門M41式90mm坦克炮,炮管前端有一圓筒形抽氣裝置,炮口有導流反射式制退器,炮管壽命為700發,備彈62發,其中駕駛員左側19發,右側11發,炮塔底板水平放置8發,炮塔座圈周圍豎立16發,炮塔內另有8發待用彈。
這門主炮有著在1500米上用15秒進行瞄準,首發命中率達到50%的能力,這個數據已經遠遠超過了美軍之前裝備過的所有坦克。
從1953年M48首次服役於美國第二裝甲師開始,到1959年停止生產,各種型號的M48坦克一共被生產了11703輛,據稱,如果戰術使用正確,用M48坦克對付蘇制T-54/55坦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在越戰期間M48曾多次與北越的T-55坦克對戰,互有勝負,但是總體來說,M48的表現還是要優於T-55的。
M48一直在美軍中服役到80年代,從一線部隊到國民警衛隊,直到美國陸軍逐漸換裝了M1主戰坦克,大批的M60坦克被下放到國民警衛隊時,M48才從美軍中退役,但時至今日,其終極型號M48A5仍在某些國家的陸軍中繼續服役。


TAG:布衣論道 |